施閨章

施閏章(1618—1683)清初詩人。字尚白,號愚山,又號蠖齋,宣城(今屬安徽)人。順治進士。康熙時舉博學鴻詞。官至侍讀。詩與宋琬齊名,號“南施北宋”。其作品對清初的社會政治狀況有所反映。所著有《學餘堂詩文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施閨章
  • 別名:字尚白,號愚山,又號蠖齋
  • 籍貫:宣城(今屬安徽)人
  • 性別:男
  • 國籍:中國
  • 出生年月:1618年
  • 去世年月:1683年
  • 職業:文學 清初詩人
生平簡介,人物貢獻,作品風格,人物評價,愚山故居,

生平簡介

施閨章(1618~1683),出身於書香門弟。祖父施鴻猷明萬曆年間著名學者。其父施詧(同“察”),在施閨章童年時去世;其叔施譽學識淵博,世稱砥園先生。施閨章自幼即在叔父教養之下發憤讀書,孜孜不倦;稍長,擅作詩賦、古文。清順治三年(1646年)應鄉試中舉,順治六年登進士第,授刑部主事。九月,施閨章奉使廣西,遍游粵西諸山水,開拓了胸襟。後朝廷選學使,他參加御試,名列榜首,擢調山東學政按察司簽事。施閨章在地方主試中不受請託,惟才是舉,博得世人讚佩。期滿,遷江西布政司參議,分守湖西道。他勤於吏政,關心民間疾苦,遇疑獄反覆推求,常至夜稍怠。又於暇日修景賢、白鷺洲兩書院;集士子親自講學,大興學風。不久,因裁併監司而去職返鄉,湖西“父老夾道焚香泣送數十里”,他作《別湖西父老》三絕句以謝。封建時代的官吏能得到人民如此厚愛,難能可貴。施閨章鄉居10年,朝廷召試博學宏詞,授翰林院侍講,纂修明史,復轉侍讀。他向以著述見長,此時益自奮勉,名聲日顯,於是“四方名士負籍問業無虛日”,而“公一一應之”,終積勞成疾,書未竣而逝,享年66歲,世人皆以“國家失此良史才為可惜”。著有《施愚山先生全集》78卷,擬明史列傳稿7卷,詩話、雜著各2卷。

人物貢獻

施閨章一生勤於創作,存詩300餘首。他主張詩歌質樸自然,力戒浮詞。詩人王士禎的弟子洪向其請教詩法,他明確地宣稱自己與王士禎“神韻說”的“縹緲”之論不同,可見其創作態度是極其嚴謹的。施潤章因平生喜游名山大川,除寫了大量詩篇外,還寫下多篇著名的遊記,如《游黃山記》、《游九華記》、《游武夷記》、《游少林寺記》、《雁盪遊記》等等。這些遊記,不僅對祖國壯麗山川作了比較翔實的、生動形象的描繪,而且成為後世難得的歷史“圖經”。施閨章的散文也很有成就,遊記、傳記、詩文序都寫的很好。清初古文大家魏禧在《學餘堂集原序》中稱其“文意朴氣靜,初讀之,若未嘗有所驚動於人,細尋繹之,則意味深長。”杭世駭在《施閨章年譜略序》中稱“其文非一世之文,陶、杜、韓、柳之文也。”對其評價甚高。他的詩為今天充分開發敬亭名茶和在皖南地區廣植橘柚,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作品風格

“南施北宋”指施閨章與宋琬,他們比較關心現實生活和民間苦難。施閨章的詩風沖淡閒遠,較多文人高雅格調;宋琬的詩風雄深磊落,怨而不怒。施閨章的詩遠承其鄉人宋梅堯臣的傳統而又有變化,風格高雅淡素。論詩主張言之有物,反對虛華空泛,作詩須有學力,注重修養。他的不少作品,對清初社會的黑暗,人民的苦難,有真實的反映。宋琬的《安雅堂詩文集》及《拾遺集》,和施閏章的《學餘堂集》,亦作《愚山先生全集》並稱。乾隆十一年尹繼善《讀安雅堂拾遺集有作》詩云:“安雅堂中句,由來北宋傳。杜、韓堪並駕,庾、鮑可齊肩。祖德真良冶,孫謀有象賢,遺詩同韋、孟,奕世又重編。”施愚山的詩學理論很豐富,他提出詩品與人品統一,主張詩當有從平地築起的平實風格,顯示出與王士禎“神韻說”的相異的趣向;又倡導清明廣大,一唱三嘆,溫柔敦厚的詩風,表現出與王士禎的“神韻說”某些相通之處。
施閨章的詩風格多樣。他的七言歌行,明顯受到李白豪放飄逸詩風的影響。他取字“尚白”,正是崇尚李白之意。順治十一年,施潤章特意攜友人游涇縣水西寺,追蹤李白遺蹟。施閨章尤工五言詩,其詩集中有五古、五律各900餘首,頗有影響。與他同時代的著名詩人、神韻說創始者王士禎在《摘句圖》序中說:“予讀施愚山侍續五言詩,受其溫柔敦厚,一唱三嘆,有風人之旨,其章法之妙,如天衣無縫……至於清詞麗句,迭見層出。”由於王士禎尤愛其五律佳句,特意將名句摘錄彙編成《摘句圖》,以“資藝苑談助”,竟輯錄82聯之多。施潤章喜愛故鄉風物,在詩中吟詠不已。他的詩展現出一幅幅江南水村山郭的秀麗圖景,具有清新自然之美。除了讚美黃山的奇松怪石、雙溪的板橋紅樹外,還描述了敬亭山的珍貴特產—綠茶、丹橘。詩人鄉居時,就曾多次登敬亭山採茶。此茶頗享盛譽,號稱“綠雪”。他特作《綠雪》詩,並於題下自註:“自製敬亭茶名。”又註:“過穀雨香氣乃全。”他在詩中贊道:“敬亭雀舌枉爭傳,手制從過穀雨天。酌向素瓷渾不辨,乍疑花氣撲香泉。”

人物評價

施閨章是清初傑出的文學家。其文師法北宋古文大家歐陽修、曾鞏,綿密流暢;詩尊李白、杜甫,被譽為“尊唐派”首領,與當時山東詩人宋琬齊名,號“南施北宋”。時人湯斌在《愚山施公墓志銘》中說:“公知名海內者垂四十年”。稍後的文藝評論家袁枚在《隨園詩話》中稱宣城自古“多詩人,梅宛陵(註:“梅宛陵”即梅堯臣。)之後,本朝愚山先生其最著者也”。可見其在文壇上的地位和影響。施閨章生當明末清初的動亂之世,兵禍頻仍,賦稅繁多,民生凋弊,苦不堪言。他繼承了漢樂府民歌與杜甫的現實主義傳統,以詩歌深刻地反映現實。如在《上留田行》中,展現一幅慘絕人寰的血腥圖景。故鄉宣城屢遭兵火浩劫,他在《亂後和劉文伯郊行》一詩中寫道:“戰地冤魂語”,“風葉自紛紛”。一片悽慘景象。他在《抱松女》詩序和《江上翁》詩中,同樣敘述了當時的慘狀。另外,他的《海東謠》反映了海邊鹽民的苦況。當“黃蒿颯颯風啾啾,遺黎眼枯無淚流”之時,官府卻在加緊勒索。詩人怒斥:“前日路死骨未收,且緩須臾莫鞭撲!”愛憎之情,溢於言表。清初著名散文家魏禧在為施潤章詩文集所作的序中稱:“先生詩古節雅音,得風人之性情。”指的正是這樣關心現實的詩。他亦有名詩描寫湘妃竹-《江行雜詠》:碧玉森森綠水灣,風鳴環佩滿湘山。 遊人自灑離愁淚,不是當年舊淚斑。

愚山故居

施愚山故居在騾馬市大街鐵門胡同11號。即宣城會館。施愚山是清初著名詩人,與宋琬齊名。其故居為四合院,有後人刻碑一塊鑲在牆上。此院為宣武區重點保護文物。
中心建築紀念館坐北朝南,單層舉架式硬山磚木結構,有台明和迴廊,起脊仰合瓦,裝有正吻垂獸和走獸,雙排柱網,梁架前後帶穿枋、七檁七椽。梁枋上設架雲敦,檐檁下設雕花柁敦,檁枋下設花草楣子和雀替,古香古色,為一處完整古建築。紀念館內陳列施閨章塑像及其著作、手跡、印章、木刻板,還有黨和國家領導人、著名藝術家的題詞。館內除常年固定展覽以外,每年舉辦各類展覽十餘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