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濟古橋

施濟古橋

施濟古橋,又名廣濟橋,位於榮昌城區城西,跨賴溪河。施濟橋始建於北宋仁宗年代(約1050年),宋朝宰相文彥博命名為“思濟橋”。長110.5米,7孔每孔跨11米,石板鋪面。清朝時期,因為太平天國,川鹽濟楚。這個橋是當時的保障通道,被西太后譽為“川東保障”,從此聞名天下。清代即有“川東保障”之稱。2014年4月,《重慶古橋地圖》發布——施濟橋譽為“年代最久遠石拱橋”。

民國期間,洪水衝垮橋面,幾經募捐集資維修,後更名“施濟橋”,現在所見到的橋是民國時期的橋面,但基礎還是宋朝的。此橋1929年用作公路橋,是成渝公路必經之橋,1997年12月被新建的施濟橋取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施濟古橋
施濟古橋,又名廣濟橋,位於榮昌城區城西,跨賴溪河。為實腹式等截面三心圓石拱橋。橋長110.5米,共7孔,每孔跨11米;橋寬7.8米,橋高8.5米。石板鋪面,原為人行橋。民國18年(1929年),用作公路橋。原是成渝公路必經之橋。
施濟橋古橋,傳說兩岸一邊一隻石豬,另一邊一個石鼓,有歌謠唱:石豬對石鼓銀子五萬五!
施濟橋始建於北宋仁宗年代(約1050年),宋朝宰相文彥博命名為“思濟橋”。
思濟橋,橋不高,夏季水漲,常被水淹,行人通行不便。既後才於舊橋上端另建新橋,雖比舊橋高出一半,但不久仍遭洪水衝垮。明朝崇禎年間,把新橋的石料運進縣中修城,仍在舊橋原址補修原橋。就在運輸新橋石料修城時,發覺一塊石料剖開,現出犀牛的形狀,目擊者說它“膚文靜質,宛然欲生,且隱隱具卦畫之象”,嘆為“此石之靈也”,故稱為“靈犀石”(事見光緒《榮昌縣誌》光時亨的《石靈舟引》)。後來人們認為這“靈犀”是就是恐龍化石,也算是作為川中盆地曾是恐龍棲息地的佐證吧
清朝時,因為太平太國,川鹽濟楚,這個橋是當時的保障通道,被西太后譽為“川東保障”。當時就聞名天下。
民國期間,洪水衝垮橋面,幾經募捐集資維修,後更名“施濟橋”。因每孔正中均豎有圓雕石獅一座,又俗稱“獅子橋”。
“文化大革命”期間橋上的石獅被砸毀,取名“工農橋”。1997年12月被新建的施濟橋取代。
整個橋雖經維修,但是主體依然保留宋朝修建的基礎,是不可多得的橋樑文物,不管是學術還是歷史價值的極高,是重慶有歷史記載的第一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