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裂作用

斷裂作用

斷裂作用(remagenesis)是地質構造的最基本形式之一。地球表層的岩層岩體,在形成過程及形成以後,都會受到各種地質作用力的影響,有的大體上保持了形成時的原始狀態,有的則產生了形變。它們具有複雜的空間組合形態,即各種地質構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斷裂作用
  • 外文名:remagenesis
  • 原因:各種地質作用力的影響
  • 形態:空間組合形態複雜
  • 基本形式:斷裂和褶皺
  • 後果:山崩、地陷、
  • 分類:可分為升降(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
  • 學科:構造地質學
簡介,主要特徵,地殼升降運動,產生原因,

簡介

斷裂作用又稱斷裂構造。是指岩石受地應力作用,當作用力超過岩石本身的抗壓強度時就會在岩石的薄弱地帶發生破裂。斷裂是岩石破裂的總稱,包括劈理、節理、斷層、深大斷裂和超殼斷裂等。研究斷裂構造對找礦勘探、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以及了解區域構造特點均有實際意義。

主要特徵

在構造地質學中,斷裂作用是指地質體在構造應力的作用下,發生伴有大小不同位移的破裂現象。如斷層、節理和劈理。它是地殼中最常見、分布最廣的構造現象。在地殼的某些部位往往發育有密集的斷裂,一系列近於平行的、 規模大小不等的斷裂構造,經過多次規模不同的破裂形成巨型的斷裂帶。地殼在產生急劇斷裂的同時,常伴有地震發生。現今的斷裂構造進一步發生破裂或活動,也往往會引起地震。

地殼升降運動

地殼無時不在運動,但一般而言地殼運動速度緩慢,不易為人感覺。特別情況下,地殼運動可表現快速而激烈,那就是地震活動,並常常引發山崩、地陷、嘯。地殼運動按運動方向可分為升降(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
升降運動是相鄰地塊或同一塊塊不同部分作差異性上升或下降,使得某些地區成為高地或山嶺,另一些地區成為盆地或凹陷。水平運動是指地殼塊體在水平方向上移動,相鄰地塊或相互分離拉開,或相向靠攏擠壓,或呈剪下錯動。在剪下錯動中相鄰地塊既不拉開,也不靠攏。

產生原因

由於地殼運動,使岩石原有的空間位置和形態發生改變(沉積岩火山岩等岩層在其形成之初,基本上是水平產出的,而且在一定範圍內是連續的)。岩層由水產變為傾斜或彎曲,連續的岩層被斷開或錯動,完整的岩體被破碎等,這種原生的形態和位置的改變,稱為構造變形,變形的產物稱為地質構造。最常見的地質構造為褶皺和斷層。
岩石在受力作用後,當應力超過岩石的強度極限時,岩石就要發生破裂,沿破裂面兩側岩塊發生顯著相對位移的斷裂構造稱為斷層。斷層的規模大小不等,大者沿走向延伸可達上千千米,向下可切穿地殼,常由計多斷層組成,稱為斷裂帶。小者位移僅幾厘米。被錯開的兩部分岩石沿之滑動的破裂面叫做斷層面,斷層面可成水平的、傾斜的或直立的,以傾斜的最多。斷層面兩側相對移動的岩塊稱為斷盤。斷層面是傾斜面時,斷層面以上的斷塊叫上盤,斷層面以下的斷塊叫下盤。斷盤沿斷裂面相對錯開的距離叫斷距。上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的斷層為正斷層;上盤相對而言上升,下盤相對而言下降的斷層為逆斷層;兩盤沿斷層面走向相對水平移動的斷層為平移斷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