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香坊街道

香坊區哈爾濱市所屬的市轄區。位於市境東南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香坊街道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面積:18.5平方千米。
  • 人口:33萬
轄區人口,地名由來,歷史沿革,

轄區人口

香坊區是哈爾濱市所屬的市轄區。位於市境東南部,香坊區東與阿城區接壤,北連南崗區,西接平房區。全區總面積208.5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18.5平方千米。人口33萬,其中非農業人口24萬人;滿、朝鮮、回、蒙古等20個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3%。區政府駐地公濱路461號。郵政編碼150036。新的。

地名由來

香坊區是哈爾濱市的發祥地之一,曾為金國內地的“皇室禁苑”。香坊因清代嘉慶年間(1796一1820年)出現“線香作坊”而得名。同時,因有田姓人開燒鍋,亦稱“田家燒鍋”。清末,位居今香坊區東部的聚源燒鍋,在埠頭區(今道里區)設有分號,因香坊地勢高於道里,故稱香坊為“上號”,道里為“下號”。還因修築中東鐵路,最初測定於香坊預修火車總站,定名哈爾濱站。後來火車總站移至秦家崗(今哈爾濱站),人們又稱香坊一帶為“老哈爾濱”。

歷史沿革

香坊地區,清末,屬阿城縣管轄。
1898年修築中東鐵路,在香坊設定火車站,稱哈爾濱驛。田家燒鍋被收買作為鐵路工程局駐地,西香坊被劃為鐵路附屬地。
中華民國成立後,1921年後,中東鐵路沿線收歸東省特別區哈爾濱市政管理局管轄。
東北淪陷後,1933年7月1日,劃歸哈爾濱特別市管轄。
1938年7月1日,偽哈爾濱市公署公布市區條例,廢止保甲制,實施區制,設立香坊區。下設升永街、六順街、油坊街、通天街4個城市分區和平房、朝陽、大嘎哈、柳樹林4個農村分區。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香坊區隸屬哈爾濱市管轄。
1946年哈爾濱解放後,按新的行政區劃組建了香坊區。1950年2月,哈爾濱市政府決定,將香坊區改為郊區,全區轄王家店、莫力街、朝陽、平房、新香坊、平新等25個行政村。
1952年將雙城縣平安、平順兩個行政村劃歸香坊區管轄。
1953年1月,進行區劃調整,實行市區與郊區分設,將農村部分劃歸新設定的平房區(郊區)管轄,將原香坊區城區改為城市區。
1958年人民公社時期,將機電公社劃出成立動力區。
1959年和1960年,將阿城縣石槽公社全部和新鄉、舍利公社的10個生產大隊劃入香坊區。
1963年3月,將郊區農村公社劃歸濱江區。
1972年8月,將原濱江區的向陽、幸福、和平3個公社劃歸香坊區管轄。
1984年政社分開,將公社改為鄉的建制。
1985年5月,將和平鄉和成高子街道辦事處合併改為成高子鎮。
2006年8月,經國務院批覆,撤銷香坊區和動力區,成立新的香坊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