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最佳閱讀:自由人生

新課標最佳閱讀:自由人生

《新課標最佳閱讀:自由人生》作為新文化先驅胡適的作品集,分列四編,收錄了他最富思想性的短篇和演講詞,可謂句句近人、字字珠璣。關於人生、青春、讀書、生命的種種問題,胡適都在此做了簡單易懂、耐人尋味的講述和引導。

基本介紹

  • 書名:新課標最佳閱讀:自由人生
  •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 頁數:256頁
  • 開本:32
  • 作者:胡適
  • 出版日期:2012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1205264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新課標最佳閱讀:自由人生》編輯推薦:青春苦悶、讀書方法、生命意義、純真夢想……這些歲月之旅上或大或小的美麗未知、可愛迷惑,看胡適如何淡然處之。這裡不是什麼神聖的殿堂,但是卻可以讓你在不經意間觸碰到命運的契機,還有一些簡單的渴望。年少輕狂,幸福時光。

作者簡介

胡適,字適之,現代著名學者、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白話文運動和五四文化的倡導者。他視野廣闊、著述豐碩,在哲學、文學、史學、古典文學考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一生倡導懷疑主義、實驗主義,“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對文化界有很大影響。主要作品有《白話文學史》、《胡適文存》、《嘗試集》等。

媒體推薦

胡適“心靈手敏”,其證明的方法“為後來的學者開無數法門”……他是“舊學邃密”而且“新知深沉”的一個人。
――蔡元培
“不在乎”這三個字正是胡適之先生高風亮節的註腳,是胡先生使我們最佩服最望風仰景、望塵莫及的地方……
――林語堂

圖書目錄

出版說明
代序:“我的朋友”式的笑容

第一篇 人生隨想
人生問題 003
科學的人生觀 006
思想的方法 010
大宇宙中談博愛 015
新生活—為《新生活》雜誌第一期作的 018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 020
漫遊的感覺 030
一個問題 043
差不多先生傳 050
人生和意義 052

第二篇 文化之聲
文化改良芻議 057
什麼是文學—答錢玄同 069
信心與反省 072
再論信心與反省 079
三論信心與反省 086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九百年前范仲淹爭自由的名言 092
歸國雜感 097
“老章又反叛了!” 105

第三篇 教育論話
少年中國之精神 113
領袖人才的來源 118
我們對於學生的期望 124
青年人的苦悶 132
學生與社會 137
讀 書 143
為什麼讀書 152
讀書的習慣重於方法 158
治學方法 160
中學生的修養與擇業 167

第四篇 生命記憶
中國愛國女傑王昭君傳 177
終身做科學實驗的愛迪生 182
追悼志摩 187
追憶曾孟朴先生 196
丁在君這個人 199
高夢旦先生小傳 209
介紹我的思想 212
九年的家鄉教育 227
十七年的回顧 242

文摘

青年人的苦悶

今年六月二日早晨,一個北京大學一年級學生,在悲觀與煩悶之中,寫了一封很沉痛的信給我。這封信使我很感動,所以我在那個六月二日的半夜後寫了一封一千多字的信回答給他。
我覺得這個青年學生訴說他的苦悶不僅是他一個人感受的苦悶,他要解答的問題也不僅是他一個人要問的問題。今日無數青年都感覺大同小異的苦痛與煩悶,我們必須充分了解這件絕不容諱飾的事實,我們必須幫助青年人解答他們渴望解答的問題。
這個北大一年級學生來信里有這一段話:

“生自國小畢業到中學,過了八年淪陷生活,苦悶萬分,夜中偷聽後方訊息,日夜企盼祖國勝利,在深夜時暗自流淚,自恨不能為祖國做事。對蔣主席之崇拜,無法形容。但勝利後,我們接收大員及政府所表現的,實在大不像話。……生從淪陷起對政府所懷各種希望完全變成失望,且曾一度悲觀到萌自殺的念頭。……自四月下旬物價暴漲,同時內戰更打的起勁。生親眼見到同胞受飢餓而自殺,以及內戰的慘酷,聯想到祖國的今後前途,不禁悲從中來,原因是生受過敵人壓迫,實再怕做第二次亡國奴!……我傷心,我悲哀,同時絕望—
在絕望的最後幾分鐘,問您幾個問題。”

他問了我七個問題,我現在挑出這三個:

一、國家是否有救?救的方法如何?
二、國家前途是否絕望;若有,希望在哪裡?請具體示知。
三、青年人將苦悶死了,如何發泄?

以上我摘抄這個青年朋友的話,以下是我答覆他的話的大致,加上後來我自己修改引伸的話。這都是我心裡要對一切苦悶青年說的老實話。
我們今日所受的苦痛,都是我們這個民族努力不夠的當然結果。我們事事不如人:科學不如人,工業生產不如人,教育不如人,知識水準不如人,社會政治組織不如人;所以我們經過了八年的苦戰,大破壞之後,恢復很不容易。人家送兵船給我們,我們沒有技術人才去駕駛。人家送工廠給我們—如勝利之後敵人留下了多少大工廠—而我們沒有技術人才去接收使用,繼續生產,所以許多煙囪不冒煙了,機器上了銹,無數老百姓失業了!
青年人的苦悶失望—其實豈但是青年人苦悶失望嗎—最大原因都是因為我們前幾年太樂觀了,大家都夢想“天亮”,都夢想一旦天亮之後就會“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有好日子過了!
這種過度的樂觀是今日一切苦悶悲觀的主要心理因素。大家在那“夜中偷聽後方訊息,日夜企盼祖國勝利”的心境裡,當然不會想到戰爭是比較容易的事,而和平善後是最困難的事。在勝利的初期,國家的地位忽然抬高了,從一個垂亡的國家一跳就成了世界上第四強國了!大家在那狂喜的心境裡,更不肯去想想坐穩那世界第四把交椅是多大困難的事業。天下那有科學落後,工業生產落後,政治經濟社會組織事事落後的國家可以坐享世界第四強國的福分!
試看世界的幾個先進國家,戰勝之後,至今都還不能享受和平的清福,都還免不了飢餓的恐慌。美國是唯一的例外。前年十一月我到英國,住在倫敦第一等旅館裡,整整三個星期,沒有看見一個雞蛋!我到英國公教人員家去,很少人家有一盒火柴,卻只用小木片向爐上點火供客。大多數人的衣服都是舊的補綻的。試想英國在三十年前多么威風!在第二次大戰之中,英國人一面咬牙苦戰,一面都明白戰勝之後英國的殖民地必須丟去一大半,英國必須降為二等大國,英國人民必須吃大苦痛。但英國人的知識水準高,大家絕不悲觀,都能明白戰後恢復工作的巨大與艱難,必須靠大家束緊褲帶,挺起脊樑,埋頭苦幹。
我們中國今日無數人的苦悶悲觀,都由於當年期望太奢而努力不夠。我們在今日必須深刻的了解:和平善後要比八年抗戰困難的多多。大戰時須要吃苦努力,勝利之後更要吃苦努力,才可以希望在十年二十年之中做到一點復興的成績。
國家當然有救,國家的前途當然不絕望。這一次日本的全面侵略,中國確有亡國的危險。我們居然得救了。現存的幾個強國,除了一個國家還不能使我們完全放心之外,都絕對沒有侵略我們的企圖。我們的將來全靠我們自己今後如何努力。
正因為我們今日的種種苦痛都是從前努力不夠的結果,所以我們將來的恢復與興盛決沒有捷徑,只有努力工作一條窄路,一點一滴的努力,一寸一尺的改善。
悲觀是不能救國的,吶喊是不能救國的,口號標語是不能救國的,責人而自己不努力是不能救國的。
我在二十多年前最愛引易卜生對他的青年朋友說的一句話:“你要想有益於社會,最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這塊材料鑄造成器。”我現在還要把這句話贈送給一切悲觀苦悶的青年朋友。社會國家需要你們做最大的努力,所以你們必須先把自己這塊材料鑄造成有用的東西,方才有資格為社會國家努力。
今年四月十六,美國南加羅林那州的州議會舉行了一個很隆重的典禮,懸掛本州最有名的公民巴魯克(Bernard M.Baruch)的畫像在州議會的壁上,請巴魯克先生自己來演說。巴魯克先生今年七十七歲了,是個猶太種的美國大名人。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威爾遜總統的國防顧問,是原料委員會的主任,後來專管戰時工業原料。巴黎和會時,他是威爾遜的經濟顧問。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是戰時動員總署的專家顧問,是羅斯福總統特派的人造橡皮研究委員會的主任。戰爭結束後,他是總統特任的原子能管理委員會的主席。他是兩次世界大戰都曾出大力有大功的一個公民。
這一天,這位七十七歲的巴魯克先生起來答謝他的故鄉同胞對他的好意,他的演說辭是廣播全國對全國人民說的。他的演說,從頭至尾,只有一句話:美國人民必須努力工作,必須為和平努力工作,必須比戰時更努力工作。
巴魯克先生說:“現在許多人說借款給人可以拯救世界,這是一個最大的錯覺。只有人們大家努力做工可以使世界復興,如果我們美國願意擔負起保存文化的使命,我們必須做更大的努力,比我們四年苦戰還更大的努力。我們必須準備出大汗,努力撙節,努力製造世界人類需要的東西,使人們有麵包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有教育,有精神上的享受,有娛樂。”
他說:“工作是把苦悶變成快樂的煉丹仙人。”他又說:美國工人現在的工作時間太短了,不夠應付世界的需要。他主張:如果不能回到每周六天,每天八小時的工作時間,至少要大家同心做到每周四十四小時的工作;不罷工,不停頓,才可以做出震驚全世界的工作成績來。
巴魯克先生最後說:“我們必須認清:今天我們正在四面包圍攏來的通貨膨脹的危崖上,只有一條生路,那就是工作。我們生產越多,生活費用就越減低;我們能購買的貨物也就越加多,我們的剩餘力量(物質的、經濟的、精神的)也就越容易積聚。”
我引巴魯克先生的演說,要我們知道,美國在這極強盛極光榮的時候,他們遠見的領袖還這樣力勸全國人民努力工作。“工作是把苦悶變成快樂的煉丹仙人”,我們中國青年不應該想想這句話嗎?

序言

代序:“我的朋友”式的笑容
——憶胡適

積八十年之經驗,我認為,一個人生在世間,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才能、勤奮、機遇。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別的人先不說了,只談我自己。關於才能一項,再自謙也不能說自己是白痴。但是,自己並不是什麼天才,這一點自知之明,我還是有的。談到勤奮,我自認還能差強人意,用不著有什麼愧怍之感。但是,我把重點放在第三項上:機遇。如果我一生還能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話,主要是靠機遇。機遇的內涵是十分複雜的,我只談其中恩師一項。韓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根據老師這三項任務,老師對學生都是有恩的。然而,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語言中,只有漢文把“恩”與“師”緊密地嵌在一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名詞。這只能解釋為中國人最懂得報師恩,為其他民族所望塵莫及的……
我在適之先生和錫予(湯用彤)先生領導下學習和工作,度過了一段畢生難忘的歲月。我同適之先生,雖然學術輩分不同,社會地位懸殊,想來接觸是不會太多的。但是,實際上卻不然,我們見面的機會非常多。他那一間在孑民堂前東屋裡的狹窄簡陋的校長辦公室,我幾乎是常客。作為系主任,我要向校長請示匯報工作,他主編報紙上的一個學術副刊,我又是撰稿者,所以免不了也常談學術問題,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待人親切和藹,見什麼人都是笑容滿面,對教授是這樣,對職員是這樣,對學生是這樣,對工友也是這樣,從來沒見他擺當時頗為流行的名人架子、教授架子。此外,在教授會上,在北大文科研究所的導師會上,在北京圖書館的評議會上,我們也時常有見面的機會。我作為一個年輕的後輩,在他面前,決沒有什麼侷促之感,經常如坐春風中。
適之先生是非常懂得幽默的,他決不老氣橫秋,而是活潑有趣。有一件小事,我至今難忘。有一次召開教授會,楊振聲先生新收得了一幅名貴的古畫,為了想讓大家共同欣賞,他把畫帶到了會上,打開鋪在一張極大的桌子上,大家都嘖嘖稱讚。這時適之先生忽然站了起來,走到桌前,把畫卷了起來,做納入袖中狀,引得滿堂大笑,喜氣洋洋。
…… ……
這一次,我來到台灣,前幾天,在大會上聽到主席李亦園院士的講話,中間他講到,適之先生晚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時,在下午飲茶的時候,他經常同年輕的研究人員坐在一起聊天。有一次,他說:做學問應該像北京大學的季羨林那樣。我乍聽之下,百感交集。這說明,適之先生一直到晚年還關注著我的學術研究。知己之感,油然而生。
我現在站在適之先生墓前,心中浮想聯翩,上下五十年,縱橫數千里,往事如雲如煙,又歷歷如在目前。我環顧陵園,只見石階整潔,盤旋而上,陵墓極雄偉,上覆巨石,墓志銘為毛子水親筆書寫,墓後石牆上嵌有“德藝雙隆”四個大字,連同墓志銘,都金光閃閃,眩人雙目。我站在那裡,驀抬頭,適之先生那有魅力的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突然顯現在眼前,五十年依稀縮為一剎那,歷史仿佛沒有移動。但是,一定神兒,忽然想到自己的年齡,歷史畢竟是動了。可我一點也沒有頹唐之感。我現在大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之感。我相信,有朝一日,我還會有機會,重來寶島,再次站在適之先生的墓前……

季羨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