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號外3:聞道

《新號外3:聞道》展示“新京報做了怎樣的報導”。我們每年都會在報社內部評選年度新聞獎,這些獲獎作品既凝聚了新京報編輯記者的聰明才智,也基本可以代表中國都市報媒體的最高職業水準。由新京報傳媒研究院編著。八年前,有許多人預言新京報不可能成功。他們說北京報業市場已經飽和,沒有機會了;他們說新京報會水土不服,在現實環境下是死路一條;他們說新京報只是小報,辦一份與首都地位相稱的報紙純屬痴人說夢;他們說新京報的版面架構有致命缺點,不可能熬過第一個冬天。但是在他們的猜疑中,新京報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著一條高速發展的道路。

基本介紹

  • 書名:新號外3:聞道
  • 類型:文學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3304078, 7513304076
  • 品牌:新星出版社
  • 作者:新京報傳媒研究院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頁數:348頁
  • 開本:16
  • 定價:38.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新號外3:聞道》是一套傳媒業界和新聞院校師生必讀的經驗之書,也是普通百姓窺探“輿論喉舌”、“刀鋒舞者”生存狀態的揭秘之書。

作者簡介

新京報傳媒研究院,是新京報社成立的從事傳媒研究機構,由本社一線傳媒業者與外聘專家組成。

序言

論“持久戰”
戴自更
一、關於新京報
去年年底開始,我就想著怎么來紀念報社成立八周年,為此還專門成立了新京報傳媒研究院,目的是總結過去八年的經驗,展示成績、鼓舞士氣,同時給新京報人一個抒發情感、規劃未來的機會。當初定的方案是出一套書,包括:新京報八年來刊登的重要報導,傳媒界著名學者對新京報的研究文章,本報有關人員闡述辦報理念、行銷理念和實戰案例,本報員工八年的工作、生活記憶。後來在一次討論會上,同事問應該給這套書取個什麼名字,我脫口而出,叫“論持久戰”——八年,正好是打一場抗日戰爭的時間。大家都笑了。
不過這確實是我的心裡話。在內部會議上,我曾經說過,新京報能夠存在,本身就是個奇蹟,能做到今天這樣的局面更是個奇蹟,畢竟它有著特立獨行的“不合時宜”,因此辦這張報紙真的如同打一場持久戰,並且是每天都在發生的戰爭。不僅做新聞像打仗,內心矛盾的交織更像打仗,在我,包括很多新京報人,總糾結於:是遵循新聞規律還是屈從利益集團,是堅持新聞理想還是得罪廣告客戶,是執著新聞人的良知還是向人情社會妥協……八年來,我們有過無奈,有過失落,但更多的是在堅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打著持久戰。
八年前,有許多人預言新京報不可能成功。他們說北京報業市場已經飽和,沒有機會了;他們說新京報會水土不服,在現實環境下是死路一條;他們說新京報只是小報,辦一份與首都地位相稱的報紙純屬痴人說夢;他們說新京報的版面架構有致命缺點,不可能熬過第一個冬天。但是在他們的猜疑中,新京報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著一條高速發展的道路。如今無論社會影響力還是經營業績,新京報已是北京地區同類媒體之首,並連續兩年被權威研究機構評為引導輿論熱點的主要媒體,與國內最大的通訊社和最大的入口網站並駕齊驅。
新京報的成功是遵循新聞規律的成功。新京報的最高標準,也是最基本的標準,就是“儘可能真實報導,儘可能說真話”。這有兩層意思:一是對新聞事件的報導必須是真實的,是經過充分求證還原的,刊登的評論是理性的,是基於基本常識的;二是要“儘可能”地把稿件發出來,在現有體制框架內,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在判斷不會帶來重大風險的前提下,讓稿件見報。憑藉紮實的調查、客觀的報導、理性的評論、貼近民生的服務意識和矢志不渝的創新激情,新京報贏得了讀者的認可和讚賞。
新京報的成功是堅持文化品位的成功。新京報始終保持“有尊嚴的報格”。作為媒體,我們一向堅持獨立自主的辦報理念,就算是“工具”,’也是維護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工具”,而不是為某地、某人服務的“工具”;其次,新京報具有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堅守法治精神、人文情懷,遵從進步的、美好的價值取向。第三;新京報的報紙形態是有內涵的而不是膚淺的,是高雅的而不是媚俗的,是適合閱讀的而不是為難讀者的。
新京報的成功還是自由創新的成功。新京報發軔於《南方都市報》,但又在很多方面進行了改良。在借鑑傳統都市報和傳統黨報優勢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走第三條道路”的辦報理念。新京報重視對現實的批判,更強調報紙的責任,重視對權力的制衡,更強調秩序的重建。新京報有著較為廣泛的、專注於新聞本身的自由,在理念一致的前提下,具有較大的新聞操作空間。在新京報,沒有不能報導的新聞,只有不會報導的記者。
二、關於新京報人
我曾在很多場合形容過新京報人:“他們是可愛的自我完美主義者,對生命、對生活、對事業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他們張揚個性,但是協作互助;他們揮灑激情,但是恪守責任;他們篳路藍縷,但也樂天向上。他們純粹如永不長大的孩子,深刻如度盡劫波的智者。他們有詩人的情懷,學者的專注,僧徒的虔誠,也有政治家的敏感。”在我眼中,新京報人好像就是作為真正意義的新聞人而存在的。
新京報人簡單,他們不需要知道社會潛規則,唯一要面對的就是把工作做到極致;新京報人正直,他們可以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用拐彎抹角小心謹慎;新京報人職業,無論什麼情況都把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放在首位;新京報人充滿激情,他們覺得一個新聞人活著的意義,就是要盡最大的努力去真實地報導這個世界,並推動其不斷進步。
是新京報的制度和文化鑄成了新京報人。新京報是個充斥民主精神的地方,上到總編,下到記者編輯,只有崗位不同,沒有人格高低,在新京報永遠是對事不對人。這裡沒有拉幫結派,沒有阿諛奉迎,沒有整人搞事,沒有繁文縟節,沒有無事生非,沒有文山會海,特別是不會在業務上逼著大家去做不想做的、違背職業準則的事情。新京報有清晰的制度規範,但沒有違背人性的人身約束,大家相處的基本準則就在於價值觀的趨同。當然即便如此,也不是所有人都滿足,他們可能有更理想化的期望,甚至要突破“報社共同利益’’的底線,那就只能合則留,不合則去。
八年來,新京報的人走了一茬又來一茬,差不多有上萬人來來去去。以前我也曾為此嘆息,但現在已經看淡很多。因為文化在,報紙的靈魂就在,變的是面孔;不變的是精神。退一步說,即使報紙沒了,那些在新京報呆過的人,不是依然帶著新京報的烙印嗎?9月初,報社有些變故,一些從新京報出去的人夤夜從千里之外趕來探問究竟,讓我深為感動。我說過,新京報就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學校或軍營,能夠永久相處固然最好,但人總在進步,新京報不可能為所有人提供更高的職位,何況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我唯一希望的就是,曾經的新京報人,是帶著美好、帶著充實、帶著感情離開的。
新京報的民主氛圍和新京報人的職業感,是這份報紙能夠有今天成就的一大原因。很多時候,為了一篇稿子的刊發,我和王躍春等人要沒完沒了地挨批評,而我們很少跟記者說,甚至也不會跟中層說,為什麼?就因為記者、編輯、中層都各司其職,寫稿、編稿、內容核實是他們的事情,但發不發稿、發多大篇幅、會不會有風險,是我們的事情。常常是我們一邊為一篇很有影響力但被有關部門批評的稿件寫檢討,一邊還要在報社內部肯定這篇稿件采編人員的職業精神。新京報培養了一大批名記者,在他們最有影響力的稿件背後,往往有我們一干人的檢討,甚至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但這是我們應該擔當的職責。為此,我也常想起魯迅的話:“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這八年,我能起到的作用就是一柄雨傘,或一塊鋪路石。
三、感謝的話
藉此機會,我要感謝為新京報的創辦和發展付出心血、做出貢獻的人。
程益中,新京報首任總編輯,他是新京報文化的奠基人之一。儘管與新京報相處的日子只有幾個月,但他在推動南方與光明合作、選派和培訓團隊、確立新京報報紙形態方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他是一個有才華、有激情、有領導力的人,也是一個有原則也懂合作的人。
喻華峰,新京報首任總經理,他是新京報經營的奠基人之一。最初合作辦報方案,就是我跟他在一個咖啡廳達成的。他是個務實的、顧大局的人。新京報的經營人才大多是他帶出來的,經營模式也基本沿襲《南方都市報》的模式。讓我感動的是,在他身陷囹圄的時候,依然讓人帶來有關市場經營的建議。
還有楊斌、韓文前、王躍春、孫獻濤、孫雪東、李多鈺、鄭萬洪、羅旭、遲宇宙等,他們是新京報第一任班子成員,他們都有才華,都很職業,都很真誠,都很正派。新京報有句廣告詞,叫做“做什麼事情很重要,與什麼人一起做事更重要”。現在我還是很詫異,怎么會有這么多優秀的新聞人集中在一起辦一份報紙。記得那時有點事就開會,無論夜裡還是周末,從沒人缺席。對有關報社的任何事情,大家都當仁不讓,由於個性都強,甚至爭得不可開交,但絲毫不會影響彼此的感情。八年來,他們有人出去創業,有人另謀高就,也有人堅守至今,但大家對新京報的支持、關心、愛護一如既往,因為這裡留有他們的智慧、心血、理想,有他們可歌可泣的經歷。
還要感謝曾經在新京報工作過的所有新京報人。白手起家,從頭開始,那種艱難困苦、難堪境遇,只有親自經歷過才知道,可以說是新京報人的青春、熱血和必勝的信念,支撐新京報走過八年,走向榮光。他們是最值得驕傲的,也是新京報的價值所在。
還要感謝《光明日報》的袁志發、苟天林、胡占凡三位總編輯,和薛昌詞、趙德潤、李春林、劉偉等編委。他們有的是創辦這份報紙的直接決策人,有的為這份報紙承擔了很大的壓力,有的為報紙的生存委曲求全。感謝《南方日報》范以錦、楊興鋒兩位社長,和王春芙、張東明、鐘廣明等社委。他們在新京報創辦的關鍵時期調動很多人力和資金,給予了決定性的支持,在後來外部環境不如意的情況下,依然義無反顧地信任新京報、扶持新京報。最後要感謝主管單位的有關領導。在新京報有些成績的時候,他們總給予充分的肯定;在新京報出現問題、受到批評的時候,他們多以一個讀者的身份給予善意和幫助,沒有他們,也不會有新京報的今天。
四、關於叢書
由於各種原因,這套書最後只有四本,少了有關介紹本報經營的那本。現有的四本大致內容如下:
一是《寫在新聞紙背面》,這本書的前半部分講“新京報是一張怎樣的報紙”,以訪談的形式,由報社評論、時政、經濟、文娛、消費、視覺等各板塊的負責人來談相關的內容特色和采編經驗。後半部分講“新京報何以成為這樣的報紙”,由多位對傳媒業有深入研究的專家學者,採用一定的方法論,通過對新京報及“新京報現象”的解剖式觀察,形成更有普遍意義的報業指導理論。
二是《影響中國》,這本書希望說明“新京報有怎樣的影響力”,影響力體現在我們八年來傾盡心力製作的許多堪稱經典的新聞報導。這些新聞曾經引發廣泛的社會反響,曾經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曾經見證許多重要的歷史時刻,甚至或多或少影響了中國的社會進程。
三是《聞道》,展示“新京報做了怎樣的報導”。我們每年都會在報社內部評選年度新聞獎,這些獲獎作品既凝聚了新京報編輯記者的聰明才智,也基本可以代表中國都市報媒體的最高職業水準。
第四本書叫做《從光明項到幸福大街》,這個需要稍稍解釋一下:新京報創辦初期的辦公場所,是在光明日報社的老辦公樓頂上,所以俗稱“光明頂”。“幸福大街”則是現在新京報社所在地。八年間,有一萬多名員工在光明頂和幸福大街奮鬥過、成長過,希望以此書記錄他們的故事,記住“新京報有一群怎樣的人”——他們一起成就了這張報紙的光榮與夢想。
最後要感謝武雲溥和張寒。我因為忙,沒有更多的時間來接受他們的訪談,但他們查閱了很多材料,不僅寫得很認真,而且寫得很準確,不失為本報優秀記者的名頭。
2011年11月8日
(作者為新京報社長、總編輯、新京報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總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