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出血熱

新疆出血熱(XHF)是發生在我國新疆地區是由病毒引起、蜱傳播的自然疫源性傳染病。又稱蜱媒出血熱、克里米亞-新疆出血熱、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克里米亞出血熱、克里木-剛果出血熱。該病起病急,病死率高,臨床上以發熱、頭痛、出血、低血壓休克等為特徵。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青壯年為多,發病與放牧有關。疫區人群有隱性感染、發病後第6日出現中和抗體,兩周達高峰,病後可獲得持久免疫力。本病流行季節為3~6月份,4~5月份為高峰,呈散發流行。

基本介紹

  • 別稱:克里米亞-新疆出血熱
  • 英文名稱:crimean hemorrhagic fever
  • 就診科室:內科
  • 常見病因:病原體為布尼亞病毒科,內羅病毒屬
  • 常見症狀:寒戰,高熱,頭痛,腰痛,口渴,嘔吐,黏膜和皮膚有出血點
  • 傳播途徑:蜱傳播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

病因

本病病原體歸類於布尼亞病毒科、內羅病毒屬。該病傳染源主要是疫區的綿羊和塔里木兔,此外,山羊、牛、馬、駱駝、野兔、狐狸及野生陸食鳥也可能為本病的傳染源,急性期患者也是傳染源。亞洲玻眼蜱是本病的主要傳播媒介,通過叮咬傳播給任何動物,病毒可經蜱卵傳代,故亞洲玻眼蜱也是本病毒的儲存宿主。此外,帶病毒的羊血或急性期患者的血液可通過接觸破損的皮膚引起人類感染,攝入病毒污染的食物也可感染本病。病毒進入機體後,經複製增殖產生病毒血症,病毒直接對血管內皮細胞、肝臟細胞、白細胞等損傷,引起一系列臨床改變。

臨床表現

潛伏期2~10日。起病急驟,寒戰、高熱、頭痛、腰痛、全身痛、口渴、嘔吐、面與胸部皮膚潮紅、球結膜水腫、軟齶和頰黏膜出血點、上胸、腋下、背部有出血點和出血斑、有鼻出血。熱程約1周。熱退前後出現低血壓休克、出血現象,如消化道出血、血尿、子宮出血等,病程約10~14日。無少尿期和多尿期經過。

檢查

1.血象
白細胞計數和血小板數減少,分類中淋巴細胞增多,有異常淋巴細胞。尿有蛋白。糞便隱血試驗大多呈陽性。出血、凝血時間延長,血塊收縮不良。
2.病毒分離
取早期(發病前8日)患者血液可分離到病毒。
3.血清學試驗
有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反向被動血凝試驗、間接免疫螢光試驗、血凝抑制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在發病第7~9日可檢測到特異性IgM與IgG,雙份血清抗體效價遞增4倍以上者有診斷意義。也可用ELISA抗體捕捉法檢測特異性IgM作早期診斷。今年來運用反轉錄-套式聚合酶鏈反應(PCR)方法檢測血液中的病毒核酸,提高了病原體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診斷

主要依靠流行病學資料,包括在流行地區、流行季節有放牧或野外工作史,有與羊、兔、牛等或急性期患者接觸史、蜱類叮咬史等。臨床表現有急驟起病、寒戰、高熱、頭痛、腰痛、口渴、嘔吐、黏膜和皮膚有出血點,病程中有明顯出血現象和(或)低血壓休克等。實驗室檢查白細胞和血小板數均減少,分類中淋巴細胞增多,有異常淋巴細胞出現。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等雙份血清抗體效價遞增4倍以上者可以確診。

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流行性出血熱鑑別,流行性出血熱有一定流行地區,臨床上有明顯的腎臟損害和臨床表現,血清學試驗可以區別。

治療

根據患者的病理生理變化採用綜合療法,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減輕病情發展。發熱早期患者給予靜脈輸液,補充足量液體和電解質,並套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減輕全身中毒症狀。氫化可的松靜脈滴注。早期抗病毒治療可獲得良好效果。利巴韋林靜脈滴注或口服;高效價免疫血清(羊)肌注,肌注前需做皮膚過敏試驗,陰性者,套用治療血清,一次肌內注射。重型患者出現休克、腔道出血、肺水腫等,可參照流行性出血熱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