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嘔吐

嘔吐是新生兒期常見症狀之一,是由於消化道及其他有關的器官借一系列複雜的神經反射來完成的。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vomiting of children
  • 就診科室:新生兒科
  • 多發群體:新生兒
  • 常見病因:咽下羊水、服用藥物等致胃腸黏膜受刺激,或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胃扭轉或穿孔,食管閉鎖等所致
  • 常見症狀:嘔吐奶汁及咖啡樣物,或嘔吐膽汁或糞便成分
病因及臨床特點,診斷與鑑別診斷,輔助檢查,治療,

病因及臨床特點

一般分為內科性和外科性嘔吐兩大類型。
1.內科性嘔吐
占80%~90%,包括:咽下羊水、服用藥物等致胃腸黏膜受刺激,乳頭內陷、奶嘴孔過大等引起的餵養不當,胃腸道功能失調如幽門痙攣、便秘等,腸道內及腸道外感染,顱內疾病如缺氧、顱內高壓等,電解質紊亂,功能性腸梗阻,及先天性代謝性疾病如高氨血症、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腎上腺皮質增生症等。
內科疾病引起的嘔吐臨床表現為嘔吐奶汁及咖啡樣物為主,嘔吐物不含膽汁或糞便成分,無腸梗阻表現,常伴有消化道以外的表現如青紫、呼吸困難、心動過速等,腹部X線無異常,常需結合病史來綜合判斷。
2.外科性嘔吐
從發生的頻次可分為: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胃扭轉或穿孔,食管閉鎖,腸狹窄或閉鎖,巨結腸,直腸肛門閉鎖,腸旋轉不良,腸套疊等。
外科疾病引起的嘔吐以嘔吐膽汁或糞便成分為主,多為噴射狀,嘔吐量大,有明顯腸梗阻表現,反覆嘔吐導致脫水和電解質紊亂,腹部X線及胃腸造影可發現病灶。

診斷與鑑別診斷

1.嘔吐類型
(1)溢乳  由於新生兒胃呈水平狀,賁門鬆弛,哺乳後即從口角溢出奶汁,不影響生長發育,常於生後6個月左右消失,不屬於真正的嘔吐。
(2)一般嘔吐  常伴噁心,每次吐得不重,多為胃內容物,多見於餵養不當、胃腸道感染或全身感染的伴隨症狀,常見於內科疾病。
(3)反覆嘔吐  無規律性,嘔吐一般不含膽汁,主要見於胃食管反流。
(4)噴射性嘔吐  突然發生,嘔吐量較大,隨日齡增加嘔吐物可為奶樣、乳酪樣,具酸腐味,不含膽汁。主要見於大量空氣吞入、胃扭轉、幽門梗阻。在顱內壓增高性疾病時可嘔吐大量含膽汁樣液。
2.嘔吐發生時間
生後7天內發生的早期新生兒嘔吐應重點考慮食管閉鎖、咽下綜合徵、胃食管反流、胎糞性便秘、胃扭轉等;生後7天后發病的中晚期新生兒嘔吐應考慮肥厚性幽門狹窄、腸梗阻、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
3.嘔吐伴隨症狀
(1)嘔吐物顏色  清談或透明色黏液,可能是食管內容物;伴有酸味、有奶汁或凝塊,多來自胃內;乳凝塊多、伴酸腐味,有持久的規律性,多為幽門及十二指腸梗阻;嘔吐物為綠色,可能為較高位腸梗阻,首先要除外先天畸形,如呈均勻綠色,應考慮是否有腸旋轉不良,也可能為敗血症所致;嘔吐物為糞性有臭味,多為低位腸梗阻;嘔吐物有血首先考慮消化道黏膜出血。
(2)嘔吐與腹部  上腹部膨隆下腹部塌陷,提示梗阻位置較高;腹部異常膨隆呈球形,皮膚緊張發亮,則是低位梗阻;腸鳴音消失,是麻痹性腸梗阻的表現。
(3)嘔吐與排便  嘔吐同時伴有稀便、水樣便、蛋花樣便等,為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腸炎等所致,最為常見;伴血便,內科要考慮腸道感染、出血性疾病、過敏性腸炎等,外科要考慮有無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肛門直腸炎症、肛裂、腸道畸形;伴排便逐漸減少到停止,膨隆不減輕,則可能為完全性腸梗阻,伴排便為不完全性梗阻。肛查時有氣體溢出,則為麻痹性腸梗阻。

輔助檢查

1.腹部X線
可有消化道脹氣、梗阻、穿孔等徵象。
2.胃腸造影檢查
可顯示病變的異常影像。
3.24小時胃食管pH動態監測
是診斷胃食管反流的金標準。
3.腹部B超檢查
無時間限制,無放射線暴露,但技術要求高,大量氣體也限制了顯影效果。
4.胃鏡檢查
可發現胃和十二指腸黏膜病變,對儀器和技術要求高,未能廣泛開展。

治療

1.病因治療
首先除外外科性嘔吐,以免延誤手術時機,再針對病因治療,如合理餵養、控制感染、降顱壓等。
2.對症治療
病情輕者一般不需特殊處理,病情重者需注意糾正脫水、電解質紊亂,維持酸鹼平衡,並避免誤吸。
3.禁食
嘔吐嚴重者在確診前應禁食,給予腸外營養,保證能量和入量。
4.體位
內科性嘔吐(胃食管反流)患兒可採取頭抬高30°,俯臥位或左側臥位。
5.洗胃
咽下綜合徵可用溫生理鹽水或1%碳酸氫鈉洗胃。
6.解痙止吐
幽門痙攣患兒在每次奶前15~20分鐘滴入1:1000~2000的阿托品,酌情加量。此外紅黴素、多潘立酮也有促進胃腸動力作用,但缺乏大樣本研究。
7.胃腸減壓
嘔吐頻繁伴嚴重腹脹時,可給予持續胃腸減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