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於2002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館址即北大紅樓,館址位於沙灘北街,即五四大街29號,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近代建築,原為北京大學第一院,始建於1616年,落成於1918年,全樓以紅磚紅瓦建成,故稱紅樓。樓面呈工字型,磚木結構,連地下室共五層,東西寬100米,主樓進深14米,東西翼樓南北長各34米*34米,總面積10000平方米。作為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發源地,1961年3月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紀念館簡介,重新開館,紀念館與北大紅樓,歷史沿革,陳列和館藏,關於紅樓,基本陳列,

紀念館簡介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位於東城區五四大街29號,是建立在原北京大學紅樓舊址上的紀念館,於2001年7月成立籌備處,於2002年4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該館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所屬的事業單位,現設有辦公室和業務部兩個部門。
北大紅樓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近代建築,原為北京大學第一院。作為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發源地,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2月,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成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目前也是全國重點紅色旅遊景區。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一家全面展示五四新文化運動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北大紅樓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主陣地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策源地,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一些重要活動也曾在這裡舉行。2008年由於紅樓維修,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暫時閉館。

重新開館

在五四運動90周年前夕,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重新開館。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主席孫家正,文化部部長蔡武等出席了重新開館典禮,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典禮上致辭。
此次重新開館以舊址復原為主,適當輔以陳列展覽,力圖再現20世紀二十年代北大紅樓,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舊址復原共展出實物1198件,推出了《新時代的先聲》基本陳列,以及新文化運動重要人物蔡元培、陳獨秀等的專題陳列,復原了李大釗圖書館主任室、毛澤東工作過的閱覽室等一些舊址,展示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一些重要歷史事件。

紀念館與北大紅樓

紅樓出名,源於五四新文化運動。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刊《青年雜誌》(1916年9月更名為《新青年》),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一場以民主、科學為旗幟,向傳統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戰的新文化運動,揭開了二十世紀國中國思想解放運動的序幕。1917年1月,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在此樓辦公(現208室)。他按照西方資產階級國家的大學模式和教育方針,對舊式北京大學進行整頓和改革,提倡新文化、新思想,主張各種思想“兼容並包”,提倡學術民主。在他主持下,北大出現一批新 派教授,如他聘請陳獨秀到北京大學擔任文科學長,同時聘請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新派人物到北大執教教。《新青年》編輯部隨陳獨秀由上海遷至北京。北京大學形成了以《新青年》編輯部為核心、以眾多新派人物為團體的新文化陣營,並促使進步社團和進步刊物的大量湧現。紅樓因此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營壘。1919年,這裡曾孕育了偉大的五四愛國運動;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這裡播撒了中國革命的火種。

歷史沿革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清代京師大學堂,創建於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校舍在景山東街的馬神廟。1912年,京師 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從1916年開始,在沙灘興建學生宿舍樓,因大樓用紅磚砌成,故稱紅樓。1918年8月紅樓建成後,改用作北京大學校部、圖書館和文科教室,組成北大文學院。 1915年9月,《青年雜誌》(後更名為《新青年》)在上海創刊,新文化運動興起。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高揚民主、科學的旗幟,向封建傳統禮教發起全面挑戰。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後,主張各種思想"兼容並包",提倡學術民主。在他主持下,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陸續到北大執教。青年毛澤東也曾在紅樓一層圖書館工作。在新文化運動影響下,北大出現許多革新團體和進步刊物。紅樓因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營壘,並成為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的發祥地。
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紅樓為依託,通過新文化運動陳列、舊址復原、五四期刊陳列、電視錄像,全方位展示新文化運動歷史風貌。新文化運動陳列通過90多張圖片和60多件實物,生動形象地再現從新文化運動興起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在紅樓一層,復原了李大釗擔任北大圖書館主任時的辦公室、毛澤東工作過的閱覽室以及北大學生上課的大教室;期刊展廳陳列有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期刊、雜誌20多種;錄像廳放映由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編輯製作的《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中的名人故居》兩部電視專題片。
1961年,北大紅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隸屬於中國國家博物 館,是向廣大觀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課堂。 運動中心——北京大學紅樓引來了魯迅之子周海纓等一大批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知名人士的親屬及社會各界名流三百多人。由中國革命博物館籌建的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開館儀式在此舉行。
一九一五年九月,以陳獨秀創辦《新青年》為標誌,中國掀起一場空前規模的新文化運動。該運動以進化論觀點和個性解放為主要思想武器,高舉科學和民主的旗幟,掀起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為了銘記這段歷史,中國革命博物館特地選擇曾是新文化運動中心的北大紅樓作為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新成立的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裡,參觀者將在紅樓一層里看到經復原後的李大釗辦公室,毛澤東工作過的新聞紙閱覽室,以及學生上課的大教室。新文化運動陳列分“辛亥革命後的中國社會”、“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的深入”三部分。通過九十多張圖片、六十多件文物真實地再現了新文化運動的歷史風貌。這些文物和圖片包括: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的任命狀、提出“兼容並包”思想的手稿;李大釗、魯迅、楊昌濟高君宇郭沫若等人的信件;黎錦熙吳虞的日記;陳獨秀、胡適等人的白話詩稿;北大學生贈予劉佐生律師的銀杯;五四愛國學生散發的傳單;錢玄同、劉半農、沈尹默等人的合影等等大批珍貴文物。
李大釗之子、原河南省委書記李葆華,魯迅之子、中國政協委員周海纓,蔡元培的女兒蔡(木加卒)盎、兒子蔡英多等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知名人士的親屬以及中國政協副主席楊汝岱,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等眾多社會知名人士參加了今天的開館儀式。
1918年落成的“北大紅樓”,當時集中了新潮社、新文學研究會等許多革新團體,《新潮》等進步刊物就在地下室的紅樓印刷廠印製。在北京,提起紅樓,大家都能說出一些和它有關的事情:比如著名的五四運動,學生們是從這裡的大門出發;比如中國近代響噹噹的人物,蔡元培、胡適、魯迅等,他們曾在這裡工作和學習;還有毛澤東,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這裡做圖書管理員。這座84歲的建築是新文化運動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滋養了近代中國最早的一批知識分子。在這84年中,紅樓有50年是作為辦公機構,外人無緣見其內貌。隨著昨天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開館,人們又可以在這裡憑弔歷史。
天空飄著小雨,紅樓前依然熱鬧非凡。十餘名五四學生裝束的少年唱起了1919年創作的“愛國歌”,前來參觀的老校友們熱淚盈眶,互相握手。蔡元培、李大釗、魯迅的後人專程從外地趕到北京,蔡元培的女兒蔡衎盎女士把三件珍貴的文物捐贈給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陳列和館藏

該館以紅樓為依託,通過多種形式,全方位的介紹五四新文化運動和紅樓部分歷史原貌,並先後推出 了《新文化運動陳列》、《蔡元培與北大紅樓》、《新文化運動主將——陳獨秀》專題陳列,展出了從辛亥革命後到五四運動期間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等文物和圖片。恢復陳列或標誌了李大釗、毛澤東、魯迅曾在紅樓工作過或進行講學的房間、教室,如李大釗任北大圖書館主任時的辦公室、毛澤東工作過的新聞紙閱覽室等,紀念館內同時還設有北大學生上課的大教室復原陳列、五四期刊陳列。紀念館設有放映廳,專門放映《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名人故居》專題片,生動地再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興起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過程。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該館館藏有京師全圖、蔡元培手跡等。

關於紅樓

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東城區五四大街,建於1916年。是一座五層高平面 呈工字形的磚木結構樓房,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因樓的主體用的是紅磚,故有“紅樓”之稱。原為北京大學校舍的一部分,後改為學生宿舍,又改為北京大學校部、圖書館和文科教室。日軍侵華時期,紅樓被當作日本憲兵隊的隊部,地下室成為囚禁、迫害革命志士和愛國人士的監獄。1945年8月日本投降,北京大學在此復校。2002年4月,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正式開館。
紅樓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917年任北大校長後不久就搬進紅樓辦公。於1918年1月聘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同志為北大圖書館主任兼經濟系教授。魯迅先生此時也在北大任國文系教授。陳獨秀在1916年時也是該校的教授,與此同時,錢玄同劉半農、楊昌濟、胡適、馬敘倫馬寅初、李四光等名流學者均先後在這裡任職任教。
毛澤東1918年8月到1919年3月,在此任圖書館新聞紙閱覽室書記。紅樓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北大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並創辦了中國最早的、宣傳 馬克思主義的刊物。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開端的“五四”運動,就萌發於這裡。1919年5月4日的反帝大遊行,就是在紅樓的民主廣場集合,向天安門進發的。這場運動聲勢浩大、席捲全國,為兩年以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和組織上的準備。1919年,李大釗、鄧中夏等在紅樓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後來成立共產主義小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牌子一直掛到1927年。

基本陳列

基本陳列為新文化運動陳列專題展覽,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辛亥革命後的中國社會,分為1.共和制度下的社會變革; 2.北洋軍閥的倒行逆施。第二部分為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分為1.高揚民主與科學的旗幟;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3.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第三部分為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的深入,分為1.五四運動;2.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3.開天闢地的大事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