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嘉陵江離堆

新政嘉陵江離堆

新政嘉陵江離堆,位於儀隴縣城西南約2公里的新政鎮西南,它與都江堰離堆、樂山市烏龍寺岷江離堆、洪雅縣岷江離堆,合稱四川內河4大離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政嘉陵江離堆
  • 地理位置:儀隴縣新政鎮西南
  • 其他:四川內河4大離堆之一
  • 古蹟:忠賢祠
新政嘉陵江離堆,位於儀隴縣城西南約2公里的新政鎮西南,它與都江堰離堆、樂山市烏龍寺岷江離堆、洪雅縣岷江離堆,合稱四川內河4大離堆。新政歷史悠久,是川北開發較早的一個水鄉集市,唐、五代、宋各封建王朝,都曾設縣治於此。
從新政港橫渡到對岸的長耳岩,改乘小木盤順江而下,約三華里,即到離堆岩旁,棄舟登岸,拾級而上,數百步即到離堆山頂。沿堆緩行,但見離堆背依福中山,面臨嘉陵江;南北兩翼為溝壑所隔,形成一個與母山似斷非斷的半島。這裡峰巒挺秀,峭壁嶙峋,青松滴翠,百花綠草爭艷。無論是季春三月踏青之時,或是暮秋重九登高之際,自新政鎮牛頭山巔遠眺離堆,但見運遮霧掩,水天相連,頓生“勝跡縹緲祥雲間,孤堆虛無仙人攀”之感。據史料記載鮮于士簡任隆州(今四川南部縣)刺史時,舉家定居新政。士簡倜儻豪傑,多奇卓異,傾萬缶之產,周濟天下士大夫,並與妻兄著作郎嚴從皋、殿中待御史何千里,俱以氣概相宜,不肯仕官,競以壽終。新政鮮氏一脈,自士簡公在此落藉茲土,不十年而子孫相代,三世尹京,二子專城,一門載榮,甚稱巴蜀盛族。
杜甫筆下的鮮于京兆,指鮮于仲通,即鮮于士簡之長子,少好俠,常以鷹犬自娛,輕才高氣,年二十餘,尚未知書,父常責之。於是乃於新政離堆鑿石構室,屏棄人事,慷慨發憤,勵精為學,讀書欲睡,則以針鉤膝,血流至足。曰:“安有勤奮苦讀,而不能破萬卷書。”終於唐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仲通舉進士高第,歷官益州新都尉、劍南採訪支使、左衛兵曹、監察御史、西山督察使、劍南節度使等職,後因功司農卿、贈太子少保、中散大夫京、兆尹。唐寶應元年(公元752年)因忤楊國忠,貶邵陽郡司馬,後移漢陽郡太守一年,又改任天水郡太守。六十歲,因病卒於任所。
離堆山東崖靠嘉陵江邊的盤石之上,有九曲流杯池,池水源於桂花井,水由石罅中溢出,澄清明淨,冬溫夏涼,沏茶煮飯其味甘醇,流杯池之左,有一石室可容一人,即鮮于京兆當年讀書之處。
唐肅宗上元年間,大書法家顏真卿任刑部侍郎期中,於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因上疏忤旨,被謫貶為蓬州(州治在今儀隴縣大寅鎮)長史。他入蜀取道嘉陵江去蓬州赴任,途經新政鮮于昆弟早年的離堆故宅,適逢鮮于仲通之子昱以成都兵曹取急歸覲,兩人邂逅相遇,同游歡敘,當晚便留宿離堆山鮮于氏舊居。真卿與鮮于仲通、鮮于叔明弟兄倆在京相識已久,情誼甚篤,當夜回首往事,心潮起伏,感慨萬端,欣然命筆寫下了一篇七百九十言的《離堆記》,於唐寶應元年書而刻之石壁上。
《鮮于氏離堆記》歷盡人間滄桑,字跡漸近泯滅,1985年1月8日,儀隴縣文管所考古工作組前往發掘清理,重新發現崖刻四塊,除第一塊早年損毀,第二塊字跡全無外,第三塊尚存“德、也、然、克、舍、不、倦、尚、未、知、寢、與、食、薦、無、何、州、大、都、度、副、大”22字,第四塊尚存“處、置、使、人、忠、貶、邵、陽、太、守、十”11字,第五塊尚存“之、歡、奉、以、封、二”6字。共存39字,字徑均9厘米左右。
殘碑所剩之字,雄健渾厚,蒼勁典雅,古樸俊逸,神韻盎然,將顏真卿一生書藝之精髓融匯其間。原碑雖不可復得,但顏書的筆意書風和凜然氣勢毫無消減,不失為一份珍貴的書法藝術精品,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1985年3月12日,摩崖石刻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四川省文化廳下撥專款,修建“魯公祠”,對此摩崖石刻嚴加保護,使之永放異彩。1994年12月15日,南充市人民政府將《鮮于氏離堆記》摩崖石刻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新政人民在離堆山上已建起了河西公園,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