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學(第3卷),文化史研究的再出發

新史學(第3卷),文化史研究的再出發

《新史學》是探索史學發展新路的連續出版物,已出版兩卷。本卷洋溢著新文化史的氣息,注重從觀念與社會、學術與信仰互動關係的角度探討問題,剖析精彩個案,如馬釗從女性視角對“職業”概念與話語歷史內涵的別致揭示,曹新宇對傳教士漢學向漢學人類學轉變的譜系學分析,李淑珍對林語堂信仰歷程的細膩把握,讓人深感學術的魅力。另外,知名學者汪暉、王銘銘的文章也為本卷增色不少。

基本介紹

  • 作者::黃興濤
  • 類別::圖書 > 歷史 > 史學理論
  • 價格::42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1070217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頁數::333頁
  • 開本::16
  • 出版時間::2009年12月1日
  • 裝幀::平裝
基本信息,編輯推薦,目錄,引言,序言,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華書局;第1版(2009年12月1日)
平裝:333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101070217,7101070213
條形碼:9787101070217
商品尺寸:23.6x16.6x2.2cm
商品重量:440g
ASIN:B0036ZBNMA
新史學(第3卷),文化史研究的再出發

編輯推薦

《新史學》:文本、知識與信仰
王道還:《天演論》原著文本及相關問題
邱澎生:清末兩種中國“百科全書”的經濟與法律之學
營新宇:異端的譜系,從傳教士漢學到社會科學
李淑珍: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論林語堂的二度改宗經驗
視線交錯的思考
汪暉:跨體系社會與區域作為方法
王銘銘:線條與結構,人物與境界——文明、歷史形態與人生史
概念、觀念與話語
方維規:概念史研究方法要旨——兼談中國相關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馬釗:女性與職業.近代中國“職業”概念的社會透視
余新忠:防疫·衛生行政·身體控翩——晚清的清潔觀念與行為的演變
黃興濤:新名詞的政治文化史——康有為與日本新名詞關係之研究

目錄

序言:文化史研究的再出發
概念、觀念與話語
方維規:概念史研究方法要旨——兼談中國相關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三種研究模式,或“概念史”的來龍去脈
歷史沉澱於特定概念
概念的社會性和歷史性
概念是代號,是思想的出口
典型的誤解
概念史研究的必要裝備
馬釗:女性與職業:近代中國“職業”概念的社會透視
“職業”定義:一個辭彙的演變
“職業”內涵:工業經濟和生產性勞動
職業的空間和時間:女招待的節奏
職業、就業、失業;婦女的經濟基礎
職業與革命:受壓迫女工的出路
余新忠:防疫·衛生行政·身體控制——晚清清潔觀念與行為的演變

引言

傳統認識中的清潔與疾疫
衛生防疫視野下近代清潔觀念的生成
作為衛生行政的清潔行為
健康或者自由:身體的近代選擇
結語
黃興濤:新名詞的政治文化史——康有為與日本新名詞關係之研究
日本新名詞引入、傳播的動力和途徑
從《日本書目志》到《日本變政考》——康有為使用和傳播日本新名詞的文本考察
“改良”與“社會”:康氏新名詞實踐的意義和特點
新名詞傳播之反響與1904年康氏的反戈一擊
教訓梁啓超與堅執國粹論:議論及反思
文本、知識與信仰
王道還:《天演論》原著文本及相關問題
前言
赫胥黎的羅曼斯講座講詞
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偏激個人主義”?
赫胥黎對斯賓塞的批評
世變日亟
花園與叢林
討論
邱澎生:清末兩種中國“百科全書”的經濟與法律之學
前言
《洋務經濟通考》中的“經商”與“禮法”之學
《普通百科新大辭典》的法律與經濟“新學語”
實用知識的建構與斷裂。
曹新宇:異端的譜系:從傳教土漢學到社會科學
引言:歷史主義式的韋伯批評
韋伯的漢學知識來源、
漢學家的異端發生學
韋伯式的異端動力
漢學家的同齡挑戰者
小結
李淑珍: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論林語堂的二度改宗經驗
前言:林語堂的“一團矛盾”
東風與西風
從清教徒到異教徒
二十世紀道家
回歸精神原鄉
結論
視線交錯的思考
汪暉:跨體系社會與區域作為方法
兩種區域主義敘述
地方的非地方性:穩定與流動的辯證
區域的中心一邊緣及其相對化
兩種或多種新勢力
時空結構的差異性
橫向時間與政治文化的非人格化
王銘銘:線條與結構,人物與境界——文明、歷史形態與人生史
結構、形態與“治亂”
“天才”與文明:克虜伯與楊聯隉的論述
莫斯、“人物論”與傳記
文明、人生史與人類學

序言

20世紀80年代初,重新恢復學術活力的中國大陸史學界.幾乎同時興起社會史和文化史兩股研究潮流。儘管這兩個領域都取得不少創造性的成果,且彼此之間也一直在不斷地互動著,但相比之下,無論是在新穎程度、理論自覺還是學術聲勢和對外交流等方面,社會史研究或者說在“社會史”旗號下所進行的研究,似乎都要略勝一籌。不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新世紀之交,社會史已然成為中國史學研究的明顯主流,傳統文化史研究者備感彷徨的時候,從西方卻又逐漸響亮地傳來了一股強勁的、以“新文化史”為符號的時髦浪潮。這對於中國既存的社會史研究和傳統文化史研究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稍具敏感的學者都不會完全無動於衷。
在西方,“新文化史”大體醞釀於20世紀70年代,80年代時已頗具聲勢。1989年,美國史學家林·亨特(LynnHunt)等人已正式揭起“新文化史”(NewCulturalHistory)的大旗。即便從80年代算起,歐美新文化史的發展也已有了三十多年的歷史。近十年來,對於西方的“新文化史”,海峽兩岸都陸續有學者進行專題研究、介紹和評論。尤其是近五年,它更是引起國內歷史學者越來越多的關注①。如今在國內,專門從事文化史研究的青年學人,完全不知道“新文化史”者,大概已經不多見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