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印寺

新加坡海印寺

海印寺始創建於公元1928年前後,開始時是一所純為女眾佛教徒修道及學佛的道場,為本國早期著名商人陳芳歲先生獻出寺地,並由陳夫人,楊銅荷氏發起創辦並捐資興建。楊居士是一位熱心的三寶弟子,具有慈悲心懷,且有愍老恤孤的熱腸,經常慷慨解囊,幫助孤苦老弱及貧苦無依的不幸人士,深得當地人士的愛戴。其初創海印寺的時候,更得各方人士熱心支持,終至建成宏偉的道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加坡海印寺
  • 創建時間:1928年前後
  • 所在地:新加坡
  • 創立者:陳芳歲、楊居士等
發展,重建,

發展

海印寺在初創時,只有茅屋數椽,供住眾擋風遮雨而已。經楊居士的領導及數位同道們不辭辛勞的努力下,在勤修佛法之餘,務農躬耕,名聲方始漸漸遠播。
新加坡海印寺
嗣後來寺學佛及住寺清修者日漸增多,原有的茅屋已不敷套用,幸得新加坡龍山寺住持瑞等老和尚落力資助,乃於1937至38八年間,僻建一座大雄寶殿,並於1939年全部完工,並請當時書法大師徐悲鴻親書海印寺制扁,成為新加坡地方首創婦女專修道場。住眾一度達到六十餘位,皆是持戒清修的淨眾。寺內的住眾,每天除早晚課誦及日常事務外,也在閒暇時間為當地一群適齡兒童教授啟蒙和初級的課程,兼及學習家政和縫紉手藝,深得各方人士嘉許。
1941年,日本南侵獅城時,當地受難災民多避居寺中,人數竟逾百餘位,幸得英軍的照顧,才免於受難及飢餓之苦。42年初,日本軍占領了新加坡,其時人心惶惶,寺中的生活更形緊張,後得日本軍官來寺觀察,知悉海印寺實為一所婦孺清修的梵剎,即諭令日軍加以保護,並撥給糧食資助,使海印寺得暫安居,直至1945年光復為止,此實乃三寶加庇之恩。
至1992年,當時的監院車木耳優婆夷有鑒於優婆夷日漸減少,寺內住眾日漸老去,遂禮請現任住持傳誼法師接手負責日常寺務,並將寺院逐漸發展成僧伽道場,以繼續弘揚佛陀教法。

重建

經過了時光的流失及無常歲月的洗禮,寺內的建築也變得斑駁殘舊,毀壞不堪,傳誼法師遂開始計畫重建海印寺,於1997年重建香積堂及齋堂,是年底竣工;98年恭請了中長老主持奠基典禮,動工重建大雄寶殿,並於功德堂原址建一三層樓建築,一樓為功德堂,二樓為普門閣及三樓覺皇殿,於99年底全部完工落成,並易寺名為海印古寺。
在傳誼法師的領導下,開始了新的弘法事業,
於千禧年始,禮請真目法師擔任院長一職,興辦了海印寺佛學院,學院分心覺成人班、心苗兒童班及心智少年班,人數共逾百人。於每星期天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學生於此上課、靜坐及學習禮儀等;藉此接引更多人士來學習佛陀教法,期望佛法能夠在新加坡更加發揚光大。
在學院成立後,逐漸覺得場地不敷套用,逐計畫於寺內尚存的一片空地上再興建一座四層樓建築,以供學院套用。並於2004年竣工、啟用,定名“印修樓”,茲紀念本寺開山印修姑太,同時開辦晚間課程,使本寺成為附近居民學佛及修持的道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