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三水會館

新加坡三水會館

新加坡華人地緣社團。由謝均、鄧壽平、何三興等創建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加坡三水會館
  • 建成時間:光緒十三年(1887年)
  • 停辦時間:1964年
歷史,領導,活動,

歷史

1974年建成新會所。以互相聯絡,融洽感情,贊助公益,促進文化為宗旨。凡三水邑人年滿20歲者,認同宗旨,遵守會章,品行端良,有正當職業者,均可人會。1924年在會所內創立三水義學,約於1964年停辦,義學停辦後又設立獎賞金以鼓勵會員子女向學,1951年創立互助部,後改組為三水互助會,1965年成立醒獅團,經常參加節日演出和義演籌款捐助公益事業。1979年建成四層樓會所大廈。80年代初有會員700多人。

領導

戰後歷屆正副主席有:蔣德祺、杜翕和、岑譽照、黃信滿、彭維新、魯福基、何錦榮、姚九、李義、陳偉真、錢寶然、唐炎書、岑禮和、陸文權、盧庭蘇、陸顯昌、陸文領、關耀森、何富源等。

活動

2009年10月20日,新加坡三水會館和華僑大學、新加坡石叻坡民俗文化館、廣東佛山市三水區政府、金門縣政府、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廣東華僑博物館共同主辦的“肩挑歲月亮麗花園城市:向廣東省‘紅頭巾’三水婆致敬”特別展覽在華僑大學廈門校區行政研發大樓23 層“四端文物館”特展廳開展。
新加坡三水會館
“紅頭巾”三水婆是早年新加坡對當地從事建築粗工的廣東三水縣籍華僑婦女的稱謂。她們頭戴鮮紅頭巾,飄洋過海到異域謀生,面對移民早期惡劣的生存環境,自尊自強、團結協作、無私奉獻,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改變自身的生活,也為新加坡的各項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逐步受到海內外社會各界的尊重,“紅頭巾”進而成為對三水婆獨有的尊稱,成為展現華僑婦女高尚人格的特有名詞。
展覽分:“漂洋過海”、“異域謀生”、“肩挑歲月”和“最後的紅頭巾”四個部分。展出的大量珍貴圖片資料是本次特展總策劃、新加坡石叻坡民俗文化館館長陳來華先生在新加坡探訪依然在世的“紅頭巾”,並親赴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採訪生活在三水家鄉的最後的“紅頭巾”,開展口述歷史資料整理、生存現狀圖片資料收集等工作,齊集而成,全面展現了“紅頭巾”在新加坡走過的生命歲月和艱難歷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僑聯顧問、華僑大學原校長吳承業,特展總策劃、新加坡石叻坡民俗文化館館長陳來華,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籌建處副主任黃紀凱,陳嘉庚先生公子陳元吉及其親屬,新加坡儒商協會會長魏維賢,華僑大學副校長劉塨、劉斌、老領導李孫忠、廈門市僑辦、歸國華僑聯合會,廈門市集美區、同安區,廣東、廈門、泉州的華僑歷史博物館的領導以及來自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的專家學者等出席揭幕典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