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社會救助思想與實踐研究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社會救助思想與實踐研究

高冬梅著《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社會救助思想與實踐研究》於2009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分1949—1956年中國弱勢群體概況及特徵、中國民間社會互助、共產黨對弱勢群體及社會救助諸問題的認識、社會救助制度、政府救助5章。

基本介紹

  • 書名: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社會救助思想與實踐研究
  • 作者高冬梅
  • ISBN:9787010080673
  • 定價:36.00 元
  • 出版時間: 2009年09月
  • 開本: 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社會救助思想與實踐研究(1949-1956)》主要講述了:作為一部史學專著,必須要以豐富的史料作支撐,並且要求作者具備紮實的史學知識和較好的理論水平,來進行歷史的梳理和分析。這本專著在這些方面是比較突出的。
該書運用了大量的檔案史料、報刊史料,口述史料,資料占有詳盡、豐富。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檔案史料的收集中,她還專程到北京、河北等地檔案館廣泛收集資料,為了獲得鮮活的口述史料,她也做了不懈的努力。在書稿中,她還特別把數字經過統計學深化處理,列表說明問題,這在以往相關研究成果中也是不多見的。
該書體現了作者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這得益於作者平時研究的細心、周密,和多方面的知識積累。交叉學科研究在當今學術研究中,是很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對所要說明和分析的問題進行多視角、多側面、多層面的全方位的描述和分析,使問題的論述更加全面、更加深入。該書就是利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對課題進行深入研究的一個成功範例。它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甚至於統計學等方法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社會救助思想與實踐研究(1949-1956)》中各顯其能,顯示了作者較為紮實的理論功底和較強的研究能力。
該書有明顯的理論提升。史學著作在論證過程中,不僅要有豐富的史料作支撐,最重要的還要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和提煉。該書較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其中比較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整體研究與個案分析的有機結合。在全書總體設計和行文中,如何將二者有效結合,是當今一些學術研究成果中,沒有很好解決的一大難點。該書選取全國各地比較典型的個案,進行解析,在個案研究的基礎上,再進行分析、歸納、總結、提煉,進行理論升華,既凸顯了個案研究的優點,又在個案研究基礎上進行總體分析,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理論色彩較濃是該書的一大特點。
整體研究與個案分析的有效結合,帶來了理論上的提升,更促進了書中觀點的創新。文中一些觀點屬於作者的原創,例如:認為當時的社會救助思想已經超越了傳統的社會救助理念;積極社會救助制度模式與革命性社會動員運行機制相結合,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社會救助的績效;成功的社會救助,要以良好的社會生態環境為背景等等。該書對社會救助成效的評價以及對社會救助與當時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關係的論述也有一定的獨到之處。
至於該書中其他一些令人信服的新觀點,限於篇幅,恕不贅述。當然,該書如果能再深入探討一下新中國成立初期國際環境的影響與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救助思想、實踐的關係,同時,再增加一些典型省、市的個案考察,就更為豐潤和全面了。總之,瑕不掩瑜,該課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社會史的研究空白,對深化中共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對於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更好地建立科學的社會救助與社會保障體系,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較強的現實借鑑意義。

作者簡介

高冬梅,法學博士,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另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共黨史、中國近現代社會史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在《中共黨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0餘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4項。

圖書目錄

緒論
一、問題的緣起
二、核心概念的厘定與解釋
三、相關研究的回顧、評述與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四、研究架構、路徑與方法
五、本課題的基本結構與重點、難點
第一章 1949—1956年中國弱勢群體概況及特徵
第一節 自然災害與災民面臨的生存危機
一、1949—1956年的自然災害
二、災民面臨的生存危機
第二節 嚴重的失業現象和失業群體的生活與心理問題
一、1949—1956年中國的失業現象
二、失業群體的生活與心理問題
第三節 近代中國遺留的社會問題與妓女、乞丐等群體的生活困境
一、娼妓的淵源與悲慘遭遇
二、乞丐現象及其游墮生涯
三、生理性弱勢群體的生活困境
第四節 弱勢群體的特徵
一、相對於當時其他群體而言的特徵
二、與其他時期相比,1949—1956年中國弱勢群體的特點與影響
小結
第二章 中國共產黨對弱勢群體及社會救助諸問題的認識
第一節 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社會救助思想的歷史考察
一、黨的成立和大革命時期的社會救助思想
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社會救助思想
三、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社會救助思想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救助思想
一、關於弱勢群體成因的思想
二、對弱勢群體社會救助工作必要性與重要性的認識
三、對社會救助內涵與外延的認識
四、對社會救助中主、客體權利與義務關係的認識
第三節 中國共產黨社會救助思想所體現的原則
一、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原則
二、政府與社會協同聯動的原則
三、積極救助原則
小結
第三章 社會救助制度
第一節 社會救助制度的確立
一、各類弱勢群體社會救助制度的確立過程
二、對社會救助制度確立原因及其特點的評析
第二節 社會救助制度結構
一、社會救助目標系統
二、社會救助規則系統
三、社會救助組織系統
四、社會救助設備系統
第三節 社會救助制度運行中的管理與動員
一、資金的籌集與發放
二、對社會救助工作人員的管理
三、社會救助中的社會動員
小結
第四章 政府救助
第一節 災民救助實踐——以河北省為例
一、救災的背景
二、救助工作的開啟與發展過程
三、具體做法及其得失
四、救助績效與特點
第二節 失業者的救助——以北京市為例
一、救助工作的演進
二、具體做法
三、救助績效
第三節 妓女群體的救助——以北京市為例
一、管制妓院,遏制娼業
二、封閉妓院,斷然禁娼
三、教育、救助妓女
四、娼妓問題成功解決的原因
第四節 乞丐群體的改造與救助——以北京市為例
一、強制收容方針的實施
二、收容所內的教育和改造
三、乞丐們的去向和救助績效
四、乞丐救助與妓女救助之異同
第五節 生理性弱勢群體的救助
一、對無家可歸,無依無靠及無生活來源老年人和殘疾人的救助
二、孤兒、棄嬰等特殊兒童的救助
小結
第五章 民間社會互助
第一節 家庭的互助保障
一、家庭依然是育兒養老的主要責任者
二、家庭互助保障觀念和方式的變化
第二節 慈善團體的慈善事業
一、歷史的梳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慈善團體
二、慈善團體的走向與慈善事業的開展
三、慈善事業的特點及其式微的原因
第三節 國家主導下的民間互助共濟
一、節約與募捐
二、自由借貸
三、互助合作生產
小結
結束語
一、基本評價
(一)基於一般社會政策原則的評估
(二)巨觀歷史視野下的考察
二、社會救助與1949—1956年的中國社會
(一)社會救助與政治
(二)社會救助與經濟
(三)社會救助與社會、文化

前言

1949—1956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助工作的開創時期。
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把社會救助視為事關新政權鞏固、社會秩序安定以及經濟恢復與發展的大事之一。基於社會結構、制度是“造就”弱勢群體主要原因的認識,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把社會救助問題置於社會變革的巨觀變遷中予以關注,不僅將災民、失業者等群體作為救助對象,而且擺脫了傳統社會的倫理道德標準,將妓女、乞丐等群體都納入關懷的範圍。社會救助理念得到了新的詮釋,救助主體不僅包括政府,還包括全社會甚至弱勢群體自身救助路徑基本上是通過人的能力建設和改變生存環境進而實現弱勢群體自力更生的積極救助。
關注弱勢群體,開展社會救助,是今天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實行“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的一項重大社會工程。實際上,這一社會工程並非自今日開始,1949一1956年,中國共產黨、政府和社會各界為救助弱勢群體就已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從而使社會救助工作在社會變遷中大有作為,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鞏固新生的政權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其時所形成的社會救助理念對中國社會救助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很多開創性的措施在以後都得到了繼承和發展。當然,由於時代所限,當時的社會救助,無論是思想、制度還是實踐層面,都還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這又給我們今天留下了諸多值得反思的方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