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初潮:“鏡”文化思辨2

新世紀初潮:“鏡”文化思辨2

《新世紀初潮:"鏡"文化思辨2》講述了新世紀伊始,中國銀幕八面來風,一派生機盎然,猶如大海在曙光初升之際那奔涌不息的初潮,撲面迎人,頗有一股難以抵禦的衝擊力。隨著中國以現代“文明型國家”迅速崛起,中國電影產業在深化體制改革的道路上,邁出了艱難而沉重的步履,迎來了我們電影產業最初的興旺發達和電影創作多元競勝的黃金機遇期。但是,在這種黃金機遇的背面,潛在地尚存在著若干文化的危機點。中國電影產業崛起的這十餘年,竟伴隨著一種唯GDP至上的症象,導致“泛娛樂化潮水”之泛濫。深一層來讀解,我們票房上的黃金指數,卻恰恰與電影在文化上的輕狂、浮躁和貧瘠交錯而生,值得引起人們的鄭重思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世紀初潮:"鏡"文化思辨2
  • 作者:黃式憲
  • 出版社中國電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1日
  • 頁數:511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106037086
  • 外文名:Phenomenal Trends of 21st Century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新世紀初潮:"鏡"文化思辨2》主要收錄了2000年以來作者已發表的學術論文,共三十餘篇,共分為“世界電影:文化衝突與交融”、“全球化民族化主體性”、“文化與產業和諧”、“作品與審美境界”、“作者主體性之拓展”、“訪談”六個部分。文章語言功底深厚、文字見解獨到、某些篇目批判視角獨特而深刻。

作者簡介

黃式憲,北京電影學院資深教授,著名電影評論家,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副會長。2003年5月,應聘為美國南加州大學(VSC)東亞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自1996年至今,曾先後應邀赴美國多所大學做學術講座;主要著作有:《電影劇作概論》(副主編)、《電影電視走向21世紀》(主編)、《全球化與中國影視的命運》(主編之一)以及《“鏡”文化思辨》等。

圖書目錄

序中國電影發展不可缺少的智者/李前寬
自序/黃式憲
世界電影:文化衝突與交融
1.與世界對話:華語電影跨界的歷史性榮耀與當下生存焦慮
2.東方鏡像的甦醒:獨立精神及本土文化的弘揚——論亞洲“新電影”的文化啟示性
3.從全球化視野看中國電影的現代性崛起
4.華語電影:世紀性文化整合及其當下的現代性抉擇——兼論21世紀初全球化與本土化之抗衡及其必然的歷史趨勢
6.銀幕之華:本土創新與電影審美的多極均勢
6.跨界之旅:凸顯中華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及其國際傳播實力
7.“中美電影新政”之變局:在大起大落中呈現東方大國主體性的文化風采
8.電影中國夢:讓世界目光轉向東方
全球化·民族化·主體性
1.“第六代”:來自邊緣的“潮汛”
2.世紀華章: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創新及其現代拓展
3.大片“博弈”:以弘揚民族文化的主體性而與世界對話
4.鑄典熔經:唯東方華夏文脈為本——品味柳城《電影三字經》的雅意與哲思
5.少數民族電影的文化主體性及其現代審美維度
6.文明與蠻荒:西部片的經典母題及其現代拓展
7.邊緣與主流:聖丹斯電影節的文化啟示性
文化與產業和諧
1.《英雄》的市場凱旋及其文化悖論
2.與好萊塢“博弈”:中國電影產業結構重組的新格局——兼論2004年新主流電影“三強”的品牌效應
3.文化會盟與中國電影產業的振興——略論中國內地、香港、台灣電影產業合作的主流趨勢
4.電影的“亞健康”症象緣何竟浮出了水面?
5.“後百億時代”:以文化自律與創新推動電影產業再度振興
6.大片十年祭:人文原創力之弘揚與沉落
作者主體與審美境界
1.“和弦論”:回歸電影本體,重構電影美學——鐘惦棐美學思想疏證
2.女性情愫:詩意的尋覓與流失——由幾位青年女性導演新作引出的思考
3.謝晉、李行作品美學比較
4.“李安現象”及其電影美學風采——《斷背山》與《喜宴》的比較及其他
5.略論侯孝賢作品可貴的人文親和力及其文化品格——兼議台灣“新電影”的崛起及其人文脈理
6.宏大敘事:藝術主體與歷史精神的莊嚴遇合——論李前寬、肖桂雲的銀幕耕耘及其史詩風格的熔鑄
7.論《周恩來》的敘事構建及其美學意義
8.關錦鵬:徜徉於女性的詩情世界
9.傳記片的人文情懷及其現代美學精神
10.奧斯卡辨識:人性底線及其美學境界——略論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評選的文化脈理和意義
訪談錄
1.以“小”搏“大”:堅守一方淨土——對話張藝謀(與李爾葳聯手採訪)
2.銀幕·面具·人——《蘭陵王》導演訪談
3.重提文化格調——仲呈祥、馮驥才、雷達、黃式憲、單純五人談
後記
附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