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普林特低空攔截飛彈

斯普林特低空攔截飛彈

“斯普林特”飛彈項目源於1959年的一項研究,當時需要一種能快速反應攔截再入段彈頭的點防禦反彈道飛彈,特別是攔截海基發射的彈道飛彈或突破高層防禦系統的再入段彈頭。初期的基礎研究持續了3年,在相控陣雷達、實用防燒蝕罩等相關技術成熟後,終極防禦飛彈被證明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斯普林特低空攔截飛彈
  • 研製時間:1963年
  • 國家:美國
  • 殺傷半徑:400米
簡介,背景介紹,飛彈結構參數,飛彈試驗,斯普林特一II,

簡介

“斯普林特”是美國研製的一種實施低空攔截的加速的近程飛彈,用來在洲際飛彈進攻的末端截擊再入的彈頭。1963年開始研製,從1963年到1972年進行了多次攔截試驗,通過實驗發現“斯普林特”飛彈並不是低空攔截的理想武器,主要存在的問題:加速度低、機動能力差、制導精度不高等。“斯普林特”在“衛兵”防禦系統中裝備了398發。1975年美國國會決定撤消“防衛”系統,轉入反導技術研究工作。“斯普林特”也未繼續生產和裝備,其部分技術用於“SDI”計畫中。
“斯普林特”飛彈對付目標為彈道飛彈再入大氣層的核彈頭;作戰半徑最大48千米,最小32千米;作戰高度最大30千米,最小為15千米;殺傷機率為75%;制導方式為無線電指令制導;發射方式為地下井垂直發射;彈長8.2米,彈徑1.37米,核戰鬥部採用高能中子為殺傷機理的核彈頭,1000噸TNT,殺傷半徑400米,動力裝置為二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命中能夠精度:24-27米。

背景介紹

1961年美國陸軍確定研製“斯普林特”飛彈。1963年道格拉斯公司研製的“奈基一X,反導系統存在著不能分辨真假目標,也不能對付分導多彈頭和機動目標的問題,而蘇聯的洲際飛彈突防技術不斷提高,所以需要引入低空攔截飛彈。美國通過“防禦者”計畫的研究,提出大氣過濾識別真假彈頭的有效方法。當時飛彈主要靠施放大量雷達輕誘餌和假目標來突防,反導雷達將很難在目標雲中識別出真彈頭,但進入大氣層後,由於阻力大、重量輕,那些誘餌和假目標落在後面,從而能識別出來。為了充分利用大氣過濾,將攔截高度降低勢在必行,於是美國在1961年把低空防禦概念引入反導系統,確定研製第一代低空攔截飛彈“斯普林特”。1962年11月,陸軍向道格拉斯飛機公司、馬丁一馬瑞塔公司和北美航空公司哥倫布分公司進行招標,通過對這3家公司方案的比較,1962年選定馬丁一馬瑞塔公司研究“斯普林特”飛彈方案,同年12月,在“奈基一X”系統中引人低空攔截武器。1963年3月正式選定馬丁一馬瑞塔公司為主承包商,同年5月波音公司開始研製高加速助推器。

飛彈結構參數

“斯普林特”為兩級固體發動機飛彈,飛彈呈錐形,由兩個錐度不同的錐體組成。由於飛彈飛行的速度極高,飛行時與空氣摩擦會產生3400攝氏度的高溫,飛彈發射後的第一秒彈頭就已被燒紅,因此需要一個十分複雜的防燒蝕層,其熱度降低率達到850BTU/英尺/秒。飛彈第一級採用流體二次噴射的推力矢量控制系統,故第一級無氣動控制面。發動機為固體火箭發動機,裝藥質量為2020公斤,推力2998千牛,工作時間為2秒;第二級採用4片小控制面,位於第二級後部,控制飛彈的機動飛行,第二級發動機裝藥質量為420公斤。兩級發動機推進劑均為高燃速、高級固體推進劑—第九類雙基藥。在第二級發動機和彈頭之間裝有制導與控制裝置,飛彈全程採用無線指令制導。“斯普林特”飛彈極其堅固,其結構設計可經得住250O0G的振動,這意味著在核爆炸附近或核爆炸引起的衝擊波中,飛彈仍然可控。
“斯普林特”飛彈戰鬥部為W一66增強輻射熱核中子彈,當量1000噸梯恩梯,核彈頭在15000一30000米高度由地面指令引爆。殺傷機制採用的是專為大氣層內攔截而設計的高速中子流殺傷,也就是所謂的中子彈,其爆炸產生的能量以中子居多,對電子設備有強大的破壞作用,核爆炸的衝擊波也可擊毀再人段目標。“斯普林特”飛彈不論是射程還是射高都有限,因此爆炸產生的中子流對己方也有影響,所以曾引起許多爭議,原先打算安裝的百萬噸級熱核彈頭在1968年被取消。
飛彈平時貯存於圓筒形垂直發射井內,採用地下井氣體彈射方式發射。井直徑為2.7米,深9.3米,中央安放直徑為1.53米,長3,67米的飛彈發射管。發射管底為活塞,其下為燃氣發生器。當MSR雷達測得目標數據後,通過數據處理系統預測目標彈道及落點、計算射擊諸元、分配火力單元並進行引導計算、給出飛彈發射指令。接到發射命令後,燃氣發生器點火,將高壓燃氣噴到活塞下部的小腔室中,在其推動下,活塞及飛彈迅速L升,飛彈頂破井口處的薄膜,當活塞上升的距離為3.05米時,其上升加速度達到最大值、當活塞在井口停止工作和飛彈分離時,飛彈的上升速度已達到其極限速度的5%,即可使飛彈獲得640一7加公里/小時的初速,但也有報導說剛離開發射井就已達到了超音速。隨後,助推器點火(與燃氣發生器的點火前後間隔約0.5秒)。此時飛彈的加速度已達到looG,約2秒後第一級脫落,主發動機開始工作,3一5秒後飛彈加速度達到200G。根據MSR雷達指令,飛彈進行軌跡校正,待進入殺傷範圍時,由MSR發出引信解鎖、戰鬥部起爆指令,並通過核爆炸殺傷目標,整個飛行時間約為6.5秒,攔截全過程約巧秒。飛彈發射後幾秒內的速度就達到rlo馬赫以上,最大速度為12馬赫。

飛彈試驗

“斯普林特”飛彈飛行試驗工作從1965年3月開始,整個試驗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飛彈飛行試驗階段,從1965年3月到1970年12月,包括在白沙飛彈試驗場試驗早期發展型和爾後在夸賈林島進行的系統和實用性的試驗。這期間總共試驗了10枚彈。分兩批進行,第一批的4枚彈主要測試飛彈的結構和推進系統.第二批加上第二級,測試製導和控制系統。1967年10月,“斯普林特”飛彈對模擬目標進行了攔截試驗,至1970年8月共進行了42次試驗,其中23次成功,10次失敗,其餘部分成功。第二階段,1970年8月至1974年8月為“衛兵,系統實用性攔截試驗階段,在此期間,“斯普林特”飛彈進行了50多次單發、齊發以及攔截各種目標的試驗,大部分都是成功的,其中較為典型的有以下幾次:
1.1970年12月23日,在太平洋上空第一次成功進行了低空攔截試驗,攔截了1枚從范登堡空軍墓地發射的洲際飛彈彈頭。地面側t證明制導精度符合要求。
2.1971年3月17日,首次用2枚飛彈攔截l枚“民兵一I”飛彈的彈頭。“斯普林特,飛彈自梅克島發射,第l枚“斯普林特”飛彈在距攔截點約27米處攔截了目標。
3.1971年5月7日,“斯普林特”飛彈試臉攔截海簽洲際飛彈能力,同年11月,首次成功攔截了隱藏在許多誘餌中的真實彈頭,主要試驗識別能力。
4.1972年5月,試驗“斯普林特”飛彈攔截多彈頭的能力。
斯普林特“飛彈從1963年開始研製,到1970年12月開始進行攔截試驗,歷時7年半,生產承包經費和研製經費達7.8億美元。美國共生產150枚“斯普林特”飛彈(包括試臉型)。1975年美國建成了配備70枚“斯普林特”飛彈的“衛兵”系統.但在正式服役的第二天,美國國會就決定撤銷“衛兵”系統。

斯普林特一II

"斯普林特一II”在“斯普林特”,基礎上發展而來。1971年5月,馬丁·馬瑞塔公司底得研究“斯普林特一II"飛彈的契約,10月簽訂設計契約,1972年5月簽訂了價值1.68億美元的研製及飛行試驗契約。“斯普林特一II”的主要改進是:1.增大飛彈機動能力,提高攔截精度,這些數據都3倍於原先的“斯普林特”飛彈2.提高了飛彈的可靠性,使之可以對付不斷增加的再入段彈頭機動能力.3.改進了飛彈的發射程式,使之反應速度更快。1974年6月進行了第一次發動機的靜態點火試驗,原計畫到1977年底完成飛行試驗和系統作戰試驗,1980年進行部署,但是,“斯普林特一II”顯然並沒有進行試驗,人們也沒有發現它的發射架。1983年關於斯普林特一II飛彈的研究全部結束,這意味著帶有核彈頭的反導系統全面終止,此後,美國開始優先考慮研製無核反飛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