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蛉

斑蛉又名花蛉、小針蟋、黑斑針蟋、斑腿針蟋、斑針蟋,屬直翅目蟋蟀科因其後肢上有黃色和黑色的斑點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斑蛉
  • 別稱:花蛉、小針蟋、黑斑針蟋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直翅目
  • :蟋蟀科
外形,生活習性,飼養,斑蛉的捕捉,斑蛉的挑選技巧,

外形

此鳴蟲體形較小,僅5~7毫米,體寬3毫米左右,但觸鬚特長,可達15~18毫米,通體黑褐色,其前肢、後肢上皆有明顯的黑白花紋,故又稱為”花蛉“。斑蛉的頭部有4條黃色直紋,頭額兩邊有“八”字形的花紋,胸部有黑色的細毛,背上、四肢及大腿處均有白色茸毛。前、中、後肢的基部嫩白,近於透明,翅上有2條長弧形脈紋。因產地不同,體色也有些差別,有的黑色多於黃色和白色,有的黃白色多於黑色,有的則是黑白對稱。從它花斑的腿部,就可以明顯的看出和其他鳴蟲的區別.雄蟲的前翅較短,不超過腹部,翅脈清晰;雌蟲前翅更短,僅長至腹部的一半。雌雄蟲都有較短的尾須,尾須也呈花斑狀。雌蟲的產瓣較直,稍向上斜伸,為赤褐色管狀。雄蟲的前翅半透明,長達腹端;雌蟲的前翅不透明,有數條平行橫脈,產卵瓣與後足股節的長度相等,平而直,向上斜伸,為黃褐色。
斑蛉斑蛉

生活習性

分布地區
斑蛉在我國分布很廣,除西北地區尚未有報導外,其他各地皆有分布。泰國緬甸高棉日本均有斑蛉分布。斑蛉性喜濕潤的環境,愛棲息在疏草叢、石岩縫隙、亂石堆、木材堆和田邊有雜草的較濕潤的地方。
斑蛉斑蛉
聲音特點
在江浙地區,一般在7月中旬開始聽到其鳴叫聲,此時在路邊草叢或院牆亂石處即可找到它的蹤影。它叫聲優美,聲如“吱吱吱”,每一音收尾時帶有升調,每聲可持續10~15秒的時間,然後有一次明顯的停頓,也有的延續5~7秒就作一次小休息。鳴叫聲較為悅耳,但略嫌平直,缺乏高低起伏的旋律。
行動
平時,在地面較濕潤的陰天或雨後初霽之時,它喜歡出來在地面各處遊蕩,一邊鳴叫一邊覓食。它只在較低處走動,從不向牆上或草木的高處攀爬。它腳底缺乏附著力,不能在豎立的玻璃瓶壁上爬援,但能跳躍,行動比較敏捷,在地上行走迅速,有時還會連蹦帶跳的進行。

飼養

斑蛉以往多養在瓦質的蟋蟀罐內,用玻璃飼養也是較合適的, 但要注意留有透氣孔,不能將其悶死。以用新型的有機玻璃長方形蟲盒最為理想,便於察看其生活情況,也便於觀賞,又有合理的透氣性。不論用什麼樣的蟲盒,都不能將蟲盒放置在乾燥處,應該就地放置,並注意保持蟲盒內有一定的濕度,尤其是竹質或木質的蟲盒,其本身就能吸收潮氣,更加要注意經常噴水增濕。
斑蛉斑蛉
斑蛉的體質比較嬌弱,一旦處於乾燥環境就會受到致命傷害。若飼養不好,1~2個月內就會死亡,即使飼養得較好,其壽命也不會超過3個月。
平時餵飼的食物,要選擇含水量較多且富有營養的食物,如蘋果、西瓜、南瓜等。從乾燥的草場或農田中捕捉回來的斑蛉,其體質比較強健些,也比較能耐乾燥,生命力比較強些。
有些斑蛉的飼養者常將多隻斑蛉放在1個飼養器內飼養,觀看它們在盒內往返爬動的情景,讓它們互相刺激,共同合唱,熱鬧非凡,別有一番情趣。

斑蛉的捕捉

斑蛉不僅分布廣,而且數量多,只要掌握它產生的時期,就很容易捕捉。
斑蛉斑蛉
捕捉斑蛉工具很簡單,只要用一個瓶口稍大些的玻璃瓶就行了,既不要帶網兜,也不必套紙漏斗,捉時只要用瓶口對著它,在地上直接將斑蛉向瓶內趕,待它進到瓶內後把玻璃瓶豎立起來,它就爬不住來了。 此蟲由於體形太小,除了能蹦會跳之外,沒有其他防衛能力,因而易受到天敵的傷害。加上為了殺滅害蟲,人們常在庭院花圃和作物田地中噴用蟲藥,也傷及斑蛉,因而大大減少了它生存的數量,否則,斑蛉的數量還會更多。

斑蛉的挑選技巧

斑蛉的挑選,主要是選取其中鳴聲悅耳者。其鳴聲是否響亮動聽,常與它的體形體色和局部結構有關。從體色上看,要求體色反差顯著,足部的黃、黑斑對比清晰、對稱者多為佳品。玩賞著對其體色有公認的稱呼:即黃斑大的叫做”黃花”,黑斑大的叫做“黑花”,黃斑黑斑對稱的叫做“對花”。
斑蛉斑蛉
斑蛉的體色深淺,也能表現其幼劣。黃花的黃色深的叫做“蠟黃花”,黃色淺的叫做“淺菊黃花”;“黑花”中黑色深的叫做“漆黑花”,黑色淺的叫做“烏黑花”。其中以“漆黑花”為最優秀,體色越深,質量越好。從翅翼上看,以前翅厚者為優,尤以前翅上2條斜弧翅脈顯著的斑蛉為較好的斑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