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林狸

斑林狸

斑林狸(學名:Prionodon pardicolor Hodgson:是哺乳綱食肉目靈貓科林狸屬動物。俗名點斑靈貓,彪,虎靈貓,點斑靈狸,刁貓。

體型較小,體長37~38cm,體重4.1~8kg。面部狹長,吻鼻部前突。尾長接近體長,呈圓柱狀,有9~11個黑色尾環。體毛為淡褐色或黃褐色,背部顏色較深,有一些圓形、卵圓形或方形的黑色大斑塊,是它的主要特徵之一。

主要棲息于海拔2700m以下的熱帶雨林、高草叢等生境。為典型喜濕熱的林棲獸類,多於夜間單獨活動。食物為鼠類、鳥、蛙和昆蟲,有時也到村寨盜食家禽。

分布在東南亞,中國西南部。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生長繁殖,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經濟價值,新聞事件,

形態特徵

斑林狸的基本體態是顯著地纖細,四肢短;茂密的皮毛細而短;頸很長。體側的顏色圖案由大斑點、額到肩部的兩條黑色縱紋組成。
斑林狸
頭體長350mm~400mm;尾長300mm~375mm;後足60mm~68mm;耳長30mm~35mm;顱全長65mm~75mm;體重4.1~8kg。與其他靈貓科動物的區別在於兩性均無氣味腺。
腦顱高而圓,並且隆起,體毛為淡褐色或黃褐色,背部顏色較深,有一些圓形、卵圓形或方形的黑色大斑塊,是它的主要特徵之一。基色傾向於比帶靈狸更淡,並且斑點不形成橫向帶。頭部和頸部有條紋,腹部淡黃色,四肢上的斑點較小,尾巴很長,呈圓柱形,上面有黑白相間的9~11個環紋,最後幾個較暗的環常較細而密集,尾尖多呈淡白色。在背部中央兩側有兩排斑點,有時接近尾部融合成一條中背線。身體兩側各有3~4排斑點尾長接近體長,呈圓柱狀,有9~11個黑色尾環。趾墊發達,爪能伸縮。
斑林狸有完全收縮的爪和多毛的爪鞘。

棲息環境

斑林狸主要棲息于海拔2700m以下的熱帶雨林、亞熱帶山地濕性常綠闊葉林、季風常綠闊葉林及其林緣灌叢、高草叢等環境,多營地棲生活。

生活習性

斑林狸為典型喜濕熱的林棲獸類,多於夜間在林緣、灌木和高草叢下單獨活動。善爬樹,在地面、樹上均可捕食。食物為鼠類、鳥、蛙和昆蟲,有時也到村寨盜食家禽。用樹枝或樹葉築巢,亦有穴居者。常夜間和晨昏時單獨活動,沒有見到有合群現象,以蛙、小鳥、鼠和昆蟲等為食。

分布範圍

斑林狸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中國西南;還分布於印度阿薩姆,尼泊爾,緬甸北部,寮國,越南,泰國等地,共分化為2個亞種,中國只有1個亞種,分布於四川、西藏、貴州、雲南、湖南、廣東、江西等地。
斑林狸

生長繁殖

斑林狸為胎生動物,已知的幾例生產記錄都集中在2~8月,每胎產仔1~2隻。

亞種分化

中文名拉丁學名命名者與年份
斑林狸越南亞種
Prionodon pardicolor presina
Thomas, 1925
斑林狸指名亞種
Prionodon pardicolor pardicolor
Hodgson, 1842

種群現狀

中國:在中國的分布範圍雖廣,但數量非常稀少,迄今無種群調查資料;在雲南數萬張小型食肉類商品毛皮年收購數中,僅有20張為斑林狸毛皮。
2007年江西齊雲山自然保護區獸類資源調查與分析發現斑林狸為優勢種。其他地區則是零星發現一兩隻斑琳狸個體,2009年以來分別在廣東仙塘、廣西桂林和江西武功山和吉安發現。
世界:該物種的記錄相當罕見,但是最近的記錄表明它不如想像中那么稀有,雖然密度依然很低。種群趨勢未知。
瀕危原因
中國西南斑林狸分布區內的原始森林遭受了不少的破壞,棲息生境大大縮小,致使靈狸數量下降;另外獵捕誤殺,原有的種群基數小也是本種致危的因素。斑林狸毛皮色澤鮮亮,毛被整齊,絨厚柔軟,具有觀賞價值。曾大量遭捕殺,種群破壞嚴重。數目非常稀少。
斑林狸斑林狸
由於斑林狸體斑醒目,毛質柔軟,毛皮是上好的制原料,曾大量遭捕殺,數量稀少,被列入國家I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一個非常稀有而需要優先給予保護的物種。
保護措施
位於雲南和西藏的分布區內大多建有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的多數種群得到了保護。保護區外尚無特殊的保護措施。

保護級別

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經濟價值

斑林狸毛皮色澤鮮亮,毛被整齊,絨厚柔軟,具有觀賞價值,其毛皮還是上好的制裘原料,香腺可以作香料。

新聞事件

2016年8月23日晚10時54分,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魚峰區柳石路抱石小築小區,一隻斑林狸闖入民宅,居民發現後報警請求消防官兵抓捕,後放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