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濟人

斐濟人

斐濟人(Fijians),太平洋西南部斐濟群島的民族。主要屬澳大利亞人種美拉尼西亞類型,並混有玻里尼西亞類型的若干特徵。使用斐濟語,分多種方言,屬南島語系美拉尼西亞語族,有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創文字。多信基督教。其祖先約在3500多年前自新赫布里底群島分幾批遷入,其後又有其他移民到來 ,而且很早便與東部鄰居薩摩亞人和湯加人有密切交往。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在美拉尼西亞居於最高水平。深受西方文化影響,通用英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斐濟人
  • 外文名:Fijians
  • 民族:澳大利亞人種美拉尼西亞類型
  • 傳統藝術:喜歡在臉上抹了一層黑
文化教育,習俗傳統,傳統藝術,

文化教育

1879年印度人作為英國的契約工進入後,斐濟人又受印度文化影響。獨立後,生活方式發生很大變化,但仍保留較多的傳統特點。經濟以農業為主,已有許多人進入城市,或到種植園和礦山做工。全民中90%的人能讀會寫,不少人受過高等教育。
斐濟政府非常重視土著傳統文化的保護、發揚,斐濟政府每年都要投入相當的財力支持文化中心的活動。
大洋洲西南部斐濟群島的民族。約35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50%。主要屬澳大利亞人種美拉尼西亞類型,皮膚黝黑,頭髮捲曲,頭顱較長;並混有玻里尼西亞類型的若干特徵。使用斐濟語,分多種方言,屬南島語系美拉尼西亞語族,有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創文字。多信基督教。其祖先約在3500多年前自新赫布里底群島分幾批遷入,其後又有其他移民到來,而且很早便與東部鄰居薩摩亞人湯加人有密切交往。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在美拉尼西亞居於最高水平。

習俗傳統

18世紀末形成若干部落聯盟(或稱王國),擁有較強的軍事力量。1874年受英國統治後,曾多次進行武裝反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於1970年10月10日獲得獨立,國名“斐濟”。在近百年殖民統治期間,斐濟人深受西方文化影響,通用英語,並有4%的人混有歐洲人血統。

傳統藝術

土著斐濟人喜歡在臉上抹了一層黑(斐濟人以臉上抹黑為美),頭頸上掛著彩色斑斕的珍珠項鍊,手臂上戴著棕色的手環,上身赤裸,穿著用植物纖維製作的長裙,赤著雙腳。他們每人手持一根細長的木棒,木棒的兩端扎著彩色艷麗的纖維球。隨著木棒的飛快旋轉,兩端的彩球翩翩起舞,組成了美麗、動人的畫面。這就是著名的傳統舞蹈“火把舞”,木棒似的彩球酷似火把,“火”象徵著光明和希望,土著斐濟人特別愛跳。
斐濟人斐濟人
“走火”( Fire Walking)是斐濟文化中心最精彩的節目。綠茵茵的草坪中間挖了一個大土坑,土坑裡的木炭正在燃燒,火光熊熊,滾滾熱浪迎面撲來。木炭上鋪著一層大大小小的卵石,那通紅通紅的火苗從石縫中直往上躥,卵石被烤得紅彤彤,其溫度可想而知了。十幾個土著斐濟男子漢,伴著鼓聲歌聲,赤著雙腳泰然自若地走上火堆,竟在那燒得通紅的卵石上跳起舞來。觀眾們頓時傻了眼,我們似乎聽到了腳板被烤發出的嗤嗤聲,看到了縷縷青煙從舞者的腳下升起。幾分鐘後,他們安然無恙地走了下來。接著又有四位表演者,兩人一對,雙手抬著一段幾十公斤重的木頭,赤著雙腳走上火堆,跳起了“抬槓舞”。舞姿優美,神態自若,其功夫令人咋舌,真是舉世無雙的“鐵板腳”。 土著斐濟人是這個南太平洋島國的開拓者,目前共有36萬人,占斐濟總人口的一半左右,他們終年與森林、大海相伴,在與大自然頑強抗爭的漫長歲月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文化———表達了他們對大自然的感受,記錄了他們的風俗習慣、神話故事及漁獵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