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常見的比喻性量詞

量詞是表示事物數目單位或動作次數單位的詞。古代漢語量詞在早期很不發達,魏晉以後才多起來。

量詞是表示事物數目單位或動作次數單位的詞。
古代漢語量詞在早期很不發達,魏晉以後才多起來。如《荀子·議兵》中的“負服矢五十個”,杜甫《絕句》中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等。
古代漢語的量詞,有一種值得注意的情形,這就是有一些量詞對其所描繪的事物具有頗為明顯的比喻作用。這樣使用量詞,並不需要比喻詞,便可構成生動具體、鮮明形象的比喻,具有十分别致的修辭作用。
宋人吳可《小醉》句:“風前有恨梅千點,溪上無人月一痕。”“痕”是事物留下的跡印、痕跡的意思,本是名詞,如水痕、淚痕、傷痕等。在句中借作量詞,“月一痕”即“一痕月”,空中之月是半月或殘月,處於朦朧中,看不甚分明,月亮好像一道痕跡,帶有比喻的意味。
北宋詞人謝逸《南歌子》云:“畫樓朱戶玉人家,簾外一眉新月,浸梨花。”“眉”細長而彎曲,“一眉新月”說的是新月如眉,既言新月形狀之曲,又說月初月亮細細長長。月末的月亮頗似月初的月亮,又細又彎,恰似鉤子一般,故又可用“鉤”作量詞稱月亮。
北宋詞人秦觀《南歌子》云:“水邊燈火漸人行,天外一鉤殘月,帶三星。”殘月如鉤,也極形象。“一鉤”加“三星”,構成一“心”字,使詞境意蘊無限。稱太陽和滿月,量詞多用“輪”,如一輪紅日。
古人稱月亮的如唐代喻鳧《絕句》:“一泓秋水一輪月,今夜故人來不來!”宋人黃庭堅《漁家傲》:“深入水雲人不到,吟復笑,一輪明月長相照。”
宋人晏殊《中秋月》:“一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這三例中的量詞“輪”借用於名詞,作為月的喻體,很容易使人通過車輪而聯想圓圓的月亮。
古人亦將月稱為“月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皎皎空中孤月輪。”未圓之月,偶也可用“輪”作量詞。
明王稚登《立冬》有“一點禪燈半輪月”句。通常說月亮,也可用“個”作量詞,如雲南民歌的句子“半個月亮爬上來”,這顯得較為平淡,而以名詞“痕”、“鉤”、“輪”等作量詞稱月亮,就生動傳神了。
還有一個今人的例子,俞平伯《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一丸鵝蛋似的月,被纖柔的雲絲們簇擁……”“丸”指球形的小東西,用來作月的量詞 ,寫出月如丸,也稱妙筆。
清初學者顧炎武《秋雨》寫道:“生無一錐土,常存四海心。”“錐”可以用來稱形狀像錐子,即上小下大的東西。錐子尖很小,故錐也可指很小很少的東西。“一錐土”就是指少得像錐子尖那樣的土地,猶言“貧無立錐之地”,指一貧如洗。這兩句詩是說自己雖然窮得什麼也沒有,但仍懷有天下之志。所謂窮不改志。“錐”這個比喻性的量詞就用得很形象。寫河汊溪流的量詞多用“道”、“泓”等,如唐代羅鄴《洛水》:“一道潺湲濺暖沙,年年惆悵是春過。”
唐代吳融《憶山泉》:“千仞灑來寒碎玉,一泓深處碧寒天。”而白居易《別草堂》其三:“山間茅舍向山開,一帶山泉繞舍回。”以名詞“帶”作為山泉的量詞,有明顯的比喻作用,寫出了山泉如帶的特點。
朱自清《綠》也有一例:“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於眼前了。”古詩詞中還常以“葉”作喻體來寫事物,它既是量詞,又有描形摹狀的性質。如唐人方乾《自縉雲赴郡溪流百里輕棹一發曾不崇朝》:“激箭溪湍勢莫憑,飄然一葉若為乘。”“一葉”即一葉舟。南唐李煜《漁歌子》:“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這兩例皆以“葉”作舟的量詞,也是以“葉”作舟的喻體,與“舟”這個本體和“葉”這個喻體的形態特徵極為相似,因而使表現力大為增強,在大江大河中,船兒之小,果如一葉矣。同法的例子又如宋李處全《水調歌頭》:“四望天際空闊,一葉凌波掀舞,壯士未消磨。”陸游《長相思》:“橋如虹,水如空,一葉飄然煙雨中。”范仲淹《江上漁人》:“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宋代陳瓘《卜運算元》:“身如一葉舟,萬事潮頭起。”清施閏章《送李萬安罷官歸里》:“歲暮歸舟一葉輕,歌殘酒罷淚雙傾。”如此等等。
還有以“葉”作“身”的量詞,將身比葉。蘇軾《初入贛過惶恐灘》:“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還有以“葉”喻風的,杜甫《新秋》:“火方猶未斂奇峰,倚枕初涼一葉風。”由葉動而知有風,可謂神來之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