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與政治之間

文藝與政治之間是郭曉勇撰寫的一篇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藝與政治之間
  • 副題名:“新月派”知識分子群體研究
  • 作者:郭曉勇
  • 導師:李喜所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學科專業
中國近現代史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南開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知識分子 新月派 自由主義
館藏號
D693.7
館藏目錄
2010\D693.7\1

內容簡介

本文的研究,是在充分吸收、借鑑學界現今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突破先前文學史、思想史研究對新月派兩分的做法,從一個知識群體的發生與發展的角度對新月派進行考察,以圖展現新月知識分子的整體風貌。通過考察一個知識群體的形成經過,其內部人員的具體情況以及他們通過報刊書店活動來開拓自己言論空間的努力,進而展示這樣一個自由主義知識群體在近代中國的歷史境遇。 一般來說,新月派形成的標誌是1928年《新月》月刊的創刊,但實際上在此之前新月知識分子已經經過了一個相當長的聚集階段。徐志摩留學回國後創辦新月社,就是想在政治、思想、文藝上開出一條新路。但新月社社交型的發展方向最終使徐志摩的希望落空。以1925年徐志摩接掌《晨報副刊》為契機,徐志摩以此為陣地實現了新月人員的初度聚集。他與聞一多等前清華文學社成員合作的成果,就是《詩鐫》與《劇刊》的創辦。他們的這些活動,實現了新月知識分子的初步聚集,為其後新月書店、《新月》月刊的創辦提供了一個重要條件。 1926年後中國政局的動盪,迫使大批知識分子移居上海。在這樣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新月知識分子實現了最終的聚集。1928年3月10日,《新月》月刊的創刊,標誌著新月派作為一個獨立的思想文化派別開始登上中國思想舞台。新月派的主要成員,大都具有留學歐美的教育背景,共同的自由主義精神面貌成為他們聚合的基礎。隨著新月同人活動的展開,其內部又出現了一個名為平社的議政組織。胡適等人發起的人權論戰,正是以此為依託。此外,新月派的報刊書店活動,也為我們深入了解新月派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 由於新月派的自由主義特點,他們很渴望中國社會秩序的穩定,以便實現他們的憲政理想。國民政府的建立,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他們的願望。但很快他們就發現,有著蘇俄背景的國民黨政權的“黨治”目標與他們心目中的英美憲政體制實在是相差太遠,這也就成為人權論戰爆發的原因。人權論戰的結果,新月派遭到國民黨圍剿、打擊。最終,人權論戰慘澹收場。這中間,胡適與羅隆基在論戰中不同的心路歷程,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不同人生道路,值得我們注意。 新月知識分子活動的時代,正是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化的階段。192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知識分子的派系分野還不明顯,但到1920年代末30年代初,彼此的界限則愈益明顯,其知識群體的劃分往往以政治傾向性來作為標識,文學革命已經轉化為革命文學。這樣一種大的時代背景,反映在新月知識群體身上,一個最突出的表現是其對新人文主義文學立場的堅持。新月派所強調的“健康”與“尊嚴”的文學標準及其一系列的文學實踐活動,使其成為當時思想界獨樹一幟的文學派別。然而,正是這種與主流文學的疏離與對峙,新月派的文學活動顯得“不合時宜”。左翼與新月派的分歧,已經超越文學論爭的邊界而進入政治批判的領域。這種論爭的結果,使得新月派被劃入革命敵人的行列。在新的歷史書寫之下,新月派的形象已日漸模糊,成為一個被貶抑的文學符號。新月派所面臨的這種困局,實際上也是20世紀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共同的歷史境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