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圖

文苑圖

《文苑圖》是五代周文矩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文苑圖》圖中描寫四個文人在松下吟詠的情景,一童子俯身在石上磨墨。左方二人,一人持詞章回首和另一文人作研究狀態;右邊一人撫孤松沉思,一人俯身石上一手托頷,一手撫卷,作凝神靜思琢磨詞義的神態,異常入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苑圖
  • 作者:周文矩
  • 創作年代:五代南唐
  • 規格:縱37.4cm,橫58.5cm
  • 材質:絹本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形象,構圖,名家點評,歷史傳承,後世影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文苑圖》《文苑圖》
此畫中間精心描繪一株古松,松樹以幾乎兩個90度的直角曲盤向上而生,不見其頂端,一些枝椏旁逸斜出,分向兩邊,松針勁秀如發。松下畫五人,四文人與一侍童,最右邊一人倚在像是頁岩的石台上,他頭戴幞頭,身著白袍,以右手掌托腮,手指夾筆,左手輕捧半展紙絹,仰頭上視。像是正在專心覓句構想,展現出冥想之中偶有所悟的神情。對面有一披髮童子在石台邊,彎身細緻地研墨。
畫面中部另一構思者(有說是詩人李白),伏在中間老松樹上,看他雙手插入寬大袖管,亦是頭戴展翅幞頭,身穿圓領白袍,面目清秀,黑須飄然,作苦苦冥思、雙目凝視之狀,那神情完全是陷入了沉思之中,好像徹底忘記了周圍的一切,連眼珠也不轉動了似的。
松樹左邊較矮的石台上支起一塊大磐石,石上並坐兩文士,共展一卷文章在閱讀,其中居右邊、書卷放其腿上者,不知畫外有什麼東西吸引住了他的目光,忽然側首,回顧仰視,好像望見了什麼。與他並坐的另一位文士,也戴圓翅幞頭,著灰色長袍,系朱紅圍帶,雙手執書卷一端,似乎在談論著手卷內容。在他二人身後石面上擱置一籠屜,應是裝文房四寶用具。

創作背景

所謂“文苑”,即是文人雅客薈萃的地方,相傳圖中所畫是盛唐詩人王昌齡與“詩仙”李白、高適等人在江寧琉璃堂宴集的境況,畫家作此圖意在表現四位文人在構思創作詩文時的情景。
這件作品以前多被認為是唐代韓滉作,那是因為畫中左上角有宋徽宗趙估題“韓滉文苑圖”及“天下一人”押字等。但據徐邦達等人的考證,此圖乃殘存的五代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圖》的後半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現藏一卷《琉璃堂人物圖》,後半段與此《文苑圖》完全一致,所以作者定為周文矩。

藝術鑑賞

形象

此圖是一幅人物圖,是對文人相聚時的生動寫照,畫中五個人無論是從形象舉止,還是面態神情上都描繪的生動、貼切,神采奕奕,而又各如其分。
此畫中人物衣冠楚楚,情態傳神,面部秀潤而有生氣,筆法簡細流利,以鐵線曲蚓法勾衣著,右面兩人衣飾僅勾線而無染,另兩人則略加烘染、敷彩。幞頭用線流暢,略作顫筆,如流水行雲,功力深厚。須髯鬢髮勾畫細微,而用淡墨渲染,表現得瀟灑,而松樹與石桌凳等則勾、皴精細,墨色渲染,略施淡彩。這種格調顯得精緻而雅秀,用以表現當時文人的生活情景非常適合。

構圖

另外,作者在背景的安排方面也恰到好處,如松樹、石座、石案等,皆穿插巧妙。松樹曲折下垂,蒼茂掛蔓,婀娜多姿;造型各異的石案、石座顯得玲瓏剔透,都成為整個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共同構成一個幽靜典雅,適合文人創作詩文的優美環境。

名家點評

中國當代畫家馮驥才《畫史上的名作 中國卷》:畫面雖只有四五個人,卻叫人聯想到文人那一片無限開闊、自由馳騁的精神天地。

歷史傳承

《文苑圖》為一件流傳有緒的繪畫名跡,從圖上所留收藏印和題記可知其大致流傳經過,該畫歷經南唐集賢院、北宋宋徽宗、南宋宋高宗、元代畫家王蒙、明代收藏家顧正誼、郭衢階收藏。此件作品清時入內府,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中,乾隆時將手卷改裝為冊。最終入藏故宮博物院,保存到現在。

後世影響

衍生作品
北京高級工藝美術師時金蘭根據《文苑圖》,創作了象牙雕刻作品《文苑圖》,該牙雕作品在人物安排、場景組合,甚至是文人雅士賦詩作畫的神態,都與原畫作相近。

重要展覽

1983年12月10日—15日,中國木版水印畫在肯亞首都奈洛比展出。會上展出了中國古代和現代45位名畫家的67幅木版水印畫,《文苑圖》是其中之一。

作者簡介

周文矩,句容(今屬江蘇省)人。為人美風姿,擅丹青,頗具精思。南唐年間中,已在宮中作畫,以作《南莊圖》聞名。後主李煌朝任翰林待詔,工畫人物,尤擅仕女,多畫宮廷貴族生活。畫風繼承唐代周嘮而更趨纖細,多用顫動的“戰筆”畫衣紋,這種用筆和線條,受李後主書法的影響。傳世作品,有《琉璃堂人物圖》、《重屏會棋圖》、《宮中圖》、《琉璃堂雅集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