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義謎

文義謎

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個文義謎大概要算東漢蔡邕的曹娥碑陰隱語了。它也被認為是開了文義謎之先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義謎
  • 外文名:燈謎
主要介紹,燈謎歷史,相關典故,

主要介紹

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個文義謎大概要算東漢蔡邕的曹娥碑陰隱語了。它也被認為是開了燈謎即文義謎之先河。正月正,看花燈,猜燈謎。春節長假過後,元宵節也就不遠了。吃元宵、賞燈會、猜謎語是這箇中國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節目。古往今來,關於謎語的故事不在少數。

燈謎歷史

中國的“燈”和“謎”都有幾千年的歷史,但直到宋代,“燈”和“謎”才結合起來,燈謎也由此產生。而實際上燈謎在其發展歷史中已形成了自己的傳統,和謎語分道揚鑣,變成了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
按現在的理解,燈謎和謎語的差別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燈謎和謎語的表現形式不同,燈謎形式不拘一格,謎語的謎面多以詩詞或兒歌形式,而燈謎的謎面則不拘一格,可以是詩句,也可以是普通的一句話,甚至一個詞,一個漢字。謎語是一種實物謎,謎底是事物本身,比如“四四方方一座城,裡面住著火頭兵……”,謎底是“火柴”,也可以猜“洋火”、“取燈兒”;而燈謎的猜射對象則是文字,是事物名稱,比如“惱怒了小旋風”,謎底同樣是“火柴”,但猜的是這個詞,所以“洋火”就不是謎底了。換句話說,燈謎是種文義謎,而謎語則是事物謎。因此,燈謎和謎語的扣合方法也完全不同,謎語描述的是事物的外部形象,而燈謎則是通過文字的別解、離合及象形等而扣合。因此,謎語可以一謎多底,謎面和謎底中可以有重複的字;但燈謎因為是文義謎,只能一謎一底,而且謎面、謎底中不能出現重複的字。另外,燈謎一般採取文字書寫、懸謎征射的方式;而謎語則更多採用口頭傳播的形式。
實際上在宋代時燈市上懸掛的謎,既有文義謎也有普通謎語,那時兩者還沒有明確區別開來。所以,我認為,古代燈謎有形式(懸掛在燈上)沒實質,現在的燈謎有實質沒形式。

相關典故

《世說新語》記載
曹操曾經經過曹娥碑下,從碑背後發現題寫的“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對楊修說:“你能解出來嗎?”楊修說:“我能解出來。”曹操說:“你先別說,等我想想看。”又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說:“我已經想出來了。”隨即二人將猜到的答案分別寫在紙上。楊修說:“黃絹,指有顏色的絲織品,合成絕字,幼婦就是少女,猜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兒子,猜字為好;齏臼,也就是盛裝和研磨姜、蒜、韭菜等調味料的器具,它每天接受的都是辛辣之味的東西,所以是辭(繁體為“受辛”)。所以謎底是絕妙好辭。”再看曹操寫在紙上的答案,果然與楊修相同。曹操只好感嘆自己的才華和楊修的差了三十里。“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這“絕妙好辭”四字,蔡邕是用來讚頌才子邯鄲淳為曹娥碑寫的碑文的。但他不明說,卻用了八個字的謎面巧妙地隱含四個字的謎底。並且最先創造了:“曹娥體”這種離合字謎的方法,這是中華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古謎。
蒲松齡出謎請辭
一年春天,一位土財主望子成龍,慕名請蒲松齡教家館。不到三個月,蒲松齡拱手告辭說:“令郎學有成就,老夫要另謀去處。”財主一聽十分高興,忙設宴為先生餞行。
酒過三巡,財主笑問:“吾兒的文章如何?”蒲松齡回答:“高山響鼓,聞聲百里。”財主大悅,捋須又問:“吾兒在易、禮、詩諸方面必通了吧?”蒲松齡詼諧一笑,接應:“八竅已通七竅,八竅已通七竅。”說罷,蒲松齡道上一聲多謝,便挑起書箱啟程了。
蒲松齡前腳剛走,財主後腳趕到衙門,將這喜訊告訴當師爺的胞弟,要其為侄兒報名參加科舉考試,先撈個“秀才”噹噹。那師爺聽罷敘述,哭笑不得,說:“大哥,你讓那教書匠戲弄了。”接著解釋一番。原來這“高山響鼓”取其諧音,意為不通不通,而這“八竅已通七竅”實在就是一竅不通。財主一聽,氣得鼻子都快歪了,直罵兒子是蠢豬。
李白贈名許雲封
李白有個叫李謨的朋友,是一位善於吹笛子的音樂家。有一年,李謨喜得外孫,他想起李白很有才學,就抱著剛滿月的外孫到李白家中,請李白給外孫起名。酒後的李白帶著醉意寫了這樣一首詩:“樹下彼何人,不語真吾好。語若及日中,煙霏謝成寶。”
李謨看不懂這首詩,就說:“你又喝多了,我求學士為外孫取名,你卻寫首令人費解的詩。”李白笑著解釋道:“你仔細看看,你外孫的名字就在詩中啊!樹下人是木子,合起來是個‘李’字;不語是莫言,合起來是‘謨’字;好是女子,女兒的子即‘外孫’;語及日中是言午,合起來是‘許’;煙霏謝成寶,即雲出封中,乃‘雲封’也。這四句詩連起來,即‘李謨外孫許雲封’。”李謨滿意且高興地回家了。
這一段故事在《全唐詩》和《太平廣記·卷二百四·樂二·許雲封》中均有記載,看來是確有其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