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筆說

文筆說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認為:“文筆”之說,始於漢代,流行於南北朝,《文心雕龍》就曾一再採用“文筆”的概念。“文筆”是泛指詩賦、散文及各種套用文體,相當於漢代“文章”的概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筆說
  • 例子:《文心雕龍》
  • 實質:詩賦、散文及各種套用文體
  • 拼音:wén bǐ shuō 
史料記載,歷史沿革,

史料記載

“文”、“筆”之分,較早見於顏延之的“峻得臣筆,測得臣文”(《南史·顏延之傳》)。《文心雕龍》也曾反覆使用“文”、“筆”,如《時序》、《序志》等篇。在《總術》篇中,劉勰還對當時的“文”、 “筆”之別作過概括:“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後漢書》的作者范曄也是持此見解的。有韻或無韻這種形式上的區分雖然並非毫無意義,卻並不能真正揭示文學和其他著作之間的區別。因為文學以外的各種著作,也可以以韻文形式出現。在蕭繹的《金樓子·立言》中,對“文”、“筆”的區別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認為屈原、宋玉等的辭賦之類, “謂之文”,其特點是“吟詠風謠,流連哀思”,“綺□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盪”;而“筆”則實際上是指章奏之類的套用文,所謂“不便為詩如閻纂,善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謂之筆”。以這種觀點來區分文學和其他套用文在性質上的不同,無疑是更切合文學藝術的特點的。

歷史沿革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認為:“文筆”之說,始於漢代,流行於南北朝,《文心雕龍》就曾一再採用“文筆”的概念。“文筆”是泛指詩賦、散文及各種套用文體,相當於漢代“文章”的概念。由於當時文學及文學理論批評的發展,人們不斷從各種文體的性質上和形式上區別它們之間的差異,於是又將“文筆”一詞析之為二,即“文”與“筆”。
六朝時代把文章區別為有韻之文和無韻之筆兩類。文筆說的提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區別文學之文與實用之文,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和進步意義.它對我國文體的發展,擴大文學的社會作用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以劉勰《文心雕龍》“文筆”說為中心的六朝“文筆”觀念,得到近現代學者的關注,已經討論了將近一百年。各家主要的意見,可以參考馮源的《二十世紀“文筆”說研究述評》一文。檢討近百年以來關於“文筆”說的學術爭議,可以知道,各家見解分歧頗大,圍繞《文心雕龍》“文筆說”的一些基本問題,仍然未能得到釐清。
20世紀“文筆”說的研究狀況無疑還存在不少缺憾,其原因正如馮源所指出的那樣,一方面是由於“文筆之辨,繳繞糾纏”,因而專門對之研究的學者並不是很多;另一方面是由於研究者大多以西方文學觀念來闡釋六朝的“文筆”說。而現實情況是,中西兩套文論話語並不能在一個邏輯層面準確對接,中國古代文論範疇有著遠非西方文論的語彙和邏輯所能全部表達的豐富內容,完全用西方“純文學”觀念來觀照“文筆”說,勢必會割裂、遺漏“文筆”說固有的內涵與特色。筆者以為,“文筆”概念分辨不清,除了上述兩個原因之外,還與研究者未能將“文筆”辨析置於中國目錄學“集部”分類沿革背景上有關。有鑒於此,筆者重新檢閱有關“文筆”說的基本文獻,提出個人的一些見解,以就正於學術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