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營鎮

文登營鎮

文登營鎮地處文登區東部,是新城區的承接點,該鎮轄76個村民委員會,人口3.07萬人,面積125平方公里,耕地3057公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4億元,財政收入10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01元。文登營鎮歷史悠久,鎮內發現的膠東地區最大的古猿人遺址距今達4000多年,鎮駐地是明清兩代膠東地區最高軍事指揮機關所在地,也是著名的天福山起義的發生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文登營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威海市文登區
  • 面積:125平方公里
  • 人口:3.07萬
  • 方言:膠遼官話
  • 車牌代碼:魯k
簡介,沿革,所轄村代碼,所轄村簡介,農業建設,環境衛生,投資環境,工業發展,特色產業,名勝古蹟,旅遊發展,

簡介

部門概況
文登營鎮位於文登區東郊,鎮政府駐教場東村。4月,漩夼村劃歸經濟開發區管委管轄。轄75個行政村,1.22萬戶,3.02萬人,面積123.87平方公里,耕地3012公頃。200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2.4億元,財政收入108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470元,比上年增加469元。

沿革

清末屬溫泉都八、十一里。辛汪都八、九里。1930年屬第一區。1941年12月,為文登(東)縣松山區。1956年末,併入文山區。翌年6月,建文登營鄉。1958年末設立松山公社,1959年改稱文登營公社。1984年3月改文登營鄉,1993年10月改文登營鎮。1990年末,面積88.1平方千米,人口6989戶、22183人,其中鄉村6831戶、21708人,轄52個行政村,59個自然村。1994年8月,將崖東頭、峰北、杜家泊、營西、林家泊、楊家產、於家產、趙家產、崖子頭9個村劃歸雙龍街道(現為天福路街道)管轄。1997年,面積72.4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轄文登營、翻身莊、院夼、五岔口、柏果樹、止馬嶺、合板石、李家夼、前駕山、後駕山、單鮑產、柳家莊、馬格莊、起家夼、張皮、教場東、西庵後、東庵後、喬家莊、沙河子、於冼莊、牟家莊、西杜梨、東杜梨、侯家庵、丁家夼、漩夼、營前、姚家疃、營南、南莊、東坓、東屯、張家窪、何家店、范家店、姜家庵、林家店、沙里店、姜家窯、黃家嶺、永泉莊、墩前43個行政村。2001年4月,撤銷天福山鎮,其行政區域併入文登營鎮。轄漩夼1個居委會,文登營、翻身莊、院夼、五岔口、柏果樹、止馬嶺(止馬嶺、湯泊)、合板石、李家夼、前駕山、後駕山(後駕山、鵝蛋夼)、單鮑產、柳家莊(柳家莊、五里屯、毛家溝、馬家疃、冼郭疃)、馬格莊、起家夼、張皮、教場東(教場東、朱家莊、窯溝)、西庵後、東庵後、喬家莊、沙河子、於冼莊、牟家莊、西杜梨、東杜梨、侯家庵、丁家夼、營前、姚家疃、營南、南莊、東 、東屯、張家窪、何家店、范家店、姜家庵(姜家庵、上姜家庵)、林家店、沙里店、姜家窯、黃家嶺、永泉莊(永泉莊、時家庵)、墩前(墩前、包家庵)、西倉、西字城、八里廟、杏樹夼、岳家口、方格窯、龐家河、埠嵐、長夼溝、溝於家、中倉、東倉、青口嵐、於家庵、駕山寨、駕山窯、小店、大店、劉馬莊、馬家嶺、溝王家、溝褚家、西北岔、嵐宅、後長灣、寶泉莊、榛子崖、泊鄧家、柯家莊、鄧南莊、後北風口、嶺東、前北風口75個行政村,86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教場東村南面。
文登營鎮

所轄村代碼

371081100(71村):~201文登營村 ~202營前村 ~203姚家疃村 ~204營南村 ~205教場東村 ~206東庵後村 ~207西庵後村 ~208喬家莊村 ~209沙河子村 ~210於冼莊村 ~211牟家莊村 ~212起家夼村 ~213西杜梨村 ~214東杜梨村 ~215侯家庵村 ~216丁家夼村 ~217張皮村 ~218李家夼村 ~219前駕山村 ~220後駕山村 ~221翻身莊村 ~222五岔口村 ~223院夼村 ~224馬格莊村 ~225合板石村 ~230東耩村 ~231南莊村 ~232東屯村 ~233張家窪村 ~234林家店村 ~235姜家窯村 ~236黃家嶺村 ~237沙里店村 ~238永泉莊村 ~239何家店村 ~240范家店村 ~241墩前村 ~242姜家庵村 ~243西倉村 ~244中倉村 ~245東倉村 ~246劉馬莊村 ~247馬家嶺村 ~248青口嵐村 ~249駕山窯村 ~250於家庵村 ~251駕山寨村 ~252小店村 ~253大店村 ~254嵐宅村 ~255西北岔村 ~256方格窯村 ~257龐家河村 ~258埠嵐村 ~259溝於家村 ~260岳家口村 ~261西字城村 ~262八里廟村 ~263後長灣村 ~264長夼溝村 ~265杏樹夼村 ~266寶泉莊村 ~267泊鄧家村 ~268榛子崖村 ~269柯家莊村 ~270鄧南莊村 ~271前北風口村 ~272後北風口村 ~273溝王家村 ~274溝褚家村 ~275嶺東村

所轄村簡介

文登營 明宣德十年,文登營由文城西門裡遷此,原村民多為官兵眷屬。833戶。
翻身莊 明末,張姓自崖頭來為劉姓守塋地,稱劉家塋。1945年人民翻身解放,遂易今名。59戶。
院夼 清中期,鄧姓自長夼溝來居,地處草夼、三面環山似庭院。60戶。
五岔口 清中期,陳姓自大溝村來居,近5條路交匯的山口。36戶。
白果樹 明中期,丁姓自丁家窪來白果樹下居住,村稱白果樹底下,簡稱白果樹。130戶。
止馬嶺 明初,姜姓自今乳山縣峒嶺來止馬嶺之北立村,又寫作芝麻嶺。湯泊為其屬。260戶。
合板石 清康熙時,方姓立村。村西南有兩塊合在一起的天然石板。104戶。
李家夼 明末,張姓自麥疃後來居,崮駕山屬該村。63戶。
前後駕山 清初,王姓由泊石來駕山腳建駕山村,于姓於村北立村,馬多,稱馬於家。清末稱前駕山(150戶),後駕山(250戶)。
趙家產 明洪武四年,趙姓自雲南來居。102戶。
於家產 元末,于姓立村。82戶。
楊家產 清康熙時,呂姓建呂家庵。乾隆時,楊姓入,呂姓遷,改今名。64戶。
崖東頭 清康熙時,吳姓自吳家灘來山崖東頭立村。171戶。
單鮑產 明中期,鮑姓自山馬鄒來居,稱鮑家產。明末,單姓自高密來村南居,稱單家產。1945年合併。160戶。
林家泊 明末,林姓自林村來平泊立村。80戶。
柳家莊 明末,柳姓自棲霞、姜姓自口子後來建柳家莊、姜家莊。1938年合併。273戶。五里屯、冼郭疃、毛家溝、馬家疃均為其屬。
馬格莊 清康熙時,畢姓自瓦屋莊來建畢家庵。乾隆時,村中馬姓有為官者,遂易名。81戶。
起家夼 清嘉慶時,黃姓畢姓分別從駕山窯、架子山來山谷夼地立村,取吉祥意名村。37戶。
張皮 明初, 張姓自雲南來居,“皮”字失考。1959年修建水庫遷居4處,1977年全移今址。106戶。
峰北 明末,陳姓自崖子頭來河北岸居住。1961年春自治,稱河北。1981年以居峰山之北而更今名。83戶。
崖子頭 明嘉靖後,陳姓自營南陳家來山崖西頭立村。196戶。
杜家泊 明洪武時,杜姓自廣饒來平泊立村。97戶。
營西 明初,毛姓於文登營之西,臨溝居住,稱毛家溝。清末,王姓眾,改稱營西王家,簡稱營西。109戶。
教場東 南宋末,李姓來建李家屯。明初,村西為文登營教練場,遂易今名。窯溝屬該村。223戶。
庵後2村 明末, 曲姓自牟平東關來朝陽庵後立村。清道光時李姓自今榮成城
廂來村東立村,遂稱西庵後(91戶),東庵後(50戶)。
喬家莊 清順治時,初姓來建初家莊;道光時,喬姓自方家疃來村西建喬家莊。1934年合併。121戶。
沙河子 清初,周姓自萊西水溝頭遷來,瀕河立村,河床多沙。130戶。
於冼莊 明萬曆時,冼姓建冼家莊,于姓在村東又建於家莊。1944年合併。120戶。
牟家莊 明洪武時,王姓自今榮成北石崖來小橋西頭立村,稱橋西頭。清初,西南木槿成林,易名木槿莊,演作今名。27戶。
杜梨2村 明初, 方、鄭二姓來居,有杜梨樹違時開花,稱杜梨花莊。明末,孫姓自孫家埠來村東建孫家疃。 1939年分別稱西、東杜梨花莊,簡稱 西杜梨(212戶),東杜梨(106戶)。
侯家庵 清初,陳姓自營南來出馬山後建後庵,演作今名。92戶。
丁家夼 清初,于姓自大水泊來丁字形山口夼地立村。51戶。
漩夼 明初,蔣姓自文登營來夼邊立村,夼中泥潭,人、畜不能行其上,故名陷夼,諧音演作今名。170戶。
營前 明弘治時,崔姓建崔家莊。清嘉慶時,以位居文登營之前而易今名。205戶。
姚家疃 清康熙時,姚姓軍官在文登營任職,其眷屬居此。30戶。
營南 明嘉靖時,陳姓自湖北黃崗縣鴨灣陳家來文登營南側立村。大疃孫家屬該村。242戶。
南莊 明中期,張姓自文登營來居,以方位稱營南莊,簡稱南莊。96戶。
東 (正文第31頁) 明初,榮姓來文登營東南 (同上)上立村。113戶。
東屯 明末,王姓自魯家埠來文登營之東立村。51戶。
張家窪 清中期,張姓自張家產來地勢低洼處立村,稱北窪。1981年易今名。66戶。
何家店 明初,郝姓自李家山來居設店,稱郝家店。明中期,何姓自今榮成何家遷入,日眾,更今名。201戶。
范家店 明初,范姓自石島來居,設店。104戶。
姜家庵 清道光至光緒時,于姓由杭里和大水泊來為姜姓守山林,建上姜家庵和下姜家庵,1961年合併。100戶。
林家店 明末,王姓自魯家埠來為林姓佃耕,村中設店。153戶。
沙里店 明朝,于姓自高村來河套沙灘開店。217戶。
姜家窯 清初,姜姓自今乳山縣峒嶺來居,稱姜家莊。1981年以村北有窯廠而更今名。47戶。
黃家嶺 清初,黃姓自靖海來建黃家莊。1981年以三面有嶺更今名。90戶。
永泉莊 清初,榮姓、于姓分別自小台和沙里店來居,村西有泉涌,演作今名。轄時家庵。93戶。
墩前 清末,梁姓自今東魏家來居,稱梁家庵。繼有包家庵、遲家庵、於家庵建立。1942年4庵合併,以村北有烽火墩遺址而得名。44戶。
原天福山鄉轄村:
倉上3村 明中期, 邵姓自今環翠區海埠來義倉舊址立村,稱倉上。清初,張姓、李姓來居,遂以地勢稱中倉、下倉和上倉。建國後稱中倉(141戶),東倉(114戶)和西倉(95戶)。
西字城 元朝以前立村,首姓失考。村周群山環列,自然為城,且位居東字城之西,故名西自城,演作今名。685戶。
八里廟 清雍正時, 高姓自今榮成報信來居,南有八臘廟,以廟名村。1940年後寫作今名。71戶。
杏樹夼 明末,胡姓自洛陽胡莊來溝夼立村,周多野生杏樹。141戶。
岳家口 元朝,岳姓建村,西北臨山口隘道。114戶。
方格窯 元初,方姓立村,稱方家莊。明末,村有磚瓦窯,遂更名方家窯,演作今名。118戶。
龐家河 明中期,林姓自棲霞大東溝遷龐家河西岸立村。86戶。
埠嵐 明中期,崔姓立村,村西河灣蒲草繁茂,稱蒲灣。明末,以南臨土阜,林木盛,更今名。200戶。
長夼溝 明末,鄧姓由今榮成島鄧家來狹長溝夼居住,稱長夼溝,別稱長灣溝。104戶。
溝於家 明中期,于姓自大水泊來溝渠之北立村。182戶。
青口嵐 明中期,戴姓來柞林中立村,稱青柞嵐。清初,以地處山口,更今名。154戶。
於家庵 清中期,崔姓由申格莊來為于姓看管山林草場。46戶。
駕山寨 明末,王姓近駕山土寨舊址立村。46戶。
駕山窯 明中期,黃姓由即墨九里夼遷來,瀕河立村,稱河東。清初,建窯燒陶,地近駕山,遂更今名。282戶。
小店 明中期,畢姓由北馬來居,開設小店。168戶。
大店 明末,馬姓為後百鳳口富戶守莊,村東首有店,西有小店村,遂稱大店。110戶。
劉馬莊 明末,劉姓自十裡頭來居。相傳文登營騎兵常遛馬於此,稱遛馬莊。後以姓氏更今名。167戶。
馬家嶺 明初,馬姓來土嶺上立村。202戶。
溝王家 明末,王姓由前百鳳口來溝北立村。114戶。
溝褚家 明洪武九年,褚姓由褚家崖來山溝邊立村。110戶。
西北岔 明末,張姓自郭格莊來居,處山嶺分岔處,居東南者稱之為西北岔。203戶。
嵐宅 元朝,王姓來青龍河畔沼澤居住,林木茂密,稱嵐澤,演作嵐宅。243戶。
後長灣 明末,鄧姓由今榮成南字城來長形水灣之北立村。329戶。
寶泉莊 清康熙時,鄧姓自今榮成島鄧家來居,南有不涸之清泉,故稱寶泉。62戶。
榛子崖 清初,鄧姓自泊鄧家來居。南山崖多生榛子樹。179戶。
泊鄧家 明末,鄧姓自島鄧家來山間平泊立村,稱泊子鄧家,俗稱泊子。1981年改今名。252戶。
柯家莊 明末,柯姓建村。111戶。
鄧南莊 清雍正時,邵姓自海埠來居,稱邵家莊。後鄧姓日眾,稱鄧南莊,簡稱南莊。78戶。
前後百鳳口 至元時, 王姓由文城來鳳凰山口南側立村,稱前百鳳口,
474戶。明中期,宋姓自今榮成馬道來百鳳口之北立村,稱後百鳳口,250戶。
嶺東 明嘉靖時,林姓自文城來山嶺東側立村。188戶。

農業建設

威海茂林生態農業園、文登茂盛休閒農業示範園、文登保得果蔬保鮮氣調有限公司、文登營達氣調庫、文登(台灣)羅氏肉食品加工廠、威海江大荃馨蘆薈製品有限公司等企業,是文登營鎮2002年引進建設的重點農業龍頭加工企業。威海茂林生態農業園是2001年12月引進巴西華商畢崇信先生計畫投資1000萬美元建立的占地167公頃,集奶畜養殖、牧草種植、優良奶畜品種引進、繁育、生態建設為一體的高效農業園。2002年底,該園已引進優質奶牛400多頭,種植各種高效苗木、花卉、牧草等66.6公頃,新建牛舍6000平方米、辦公及其他設施3000平方米,總投資1500萬元。文登茂盛休閒農業示範園是文登營鎮2002年初引進威海(韓國)外國語學院的實習基地,占地面積50公頃,計畫投資600萬美元,年底,已完成區內道路、供水、運動場、宿舍、餐廳、辦公等基礎設施,投資額200萬美元。文登保得果蔬保鮮氣調有限公司和英達兩座氣調庫,靜態儲量7000噸,動態儲量1.3萬噸,2002年全部投入運營,產品出口意太利及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文登(台灣)羅氏肉食品加工廠是2002年初引進的台灣肉食品加工企業,總投資220萬美元,廠房工程基本完工。威海江大荃馨蘆薈製品有限公司是文登營鎮重要種植業龍頭,總投資6800萬元,占地面積5.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已完成部分土建工程,投資2000多萬元。依託5大龍頭企業帶動,2002年全鎮新上奶牛600多頭,奶山羊2000多隻,發展套袋蘋果1000萬個,新上蘆薈、蔬菜大棚300多個,新上牧草133.3公頃,種植各種經濟作物400多公頃,有力地促進全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蔬菜大棚蔬菜大棚

環境衛生

鎮黨委、政府把搞好環境衛生綜合整治作為最佳化投資環境、提高人民民眾健康水平的重要工作來抓,並與城鎮建設結合起來。以搞好綜合規劃為先導,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為動力,以清除農村“三大堆”(草堆、泥堆、糞堆)為突破口,實行全面推進。成立以鎮主要領導掛帥的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領導小組,整體協調,上下聯動。先後投資500多萬元,對鎮駐地河流進行綜合治理,硬化天潤、道呼等鎮級公路和15條村路,硬化面積40萬平方米;投資200多萬元清除農村“三大堆”2.2萬方;投資200多萬元完成4條總面積70公頃的綠化通道和“村在綠中”工程建設,共栽植各種樹木16萬棵,增加綠地2萬多平方米;有3000多戶村民安裝自來水。
文登營鎮文登營鎮

投資環境

文登營鎮交通發達,309國道、初張公路、威石路、機場路、青威汽車專用線、桃威鐵路及4條市鎮高等級公路穿境而過,距威海港40公里、威海機場4公里、文登火車站10公里。文登營鎮充分利用交通發達和新城區的區位優勢,積極實施強鎮富民和開放打頭,外資立鎮,全面推進戰略,在強鎮方面利用區位優勢,在鎮內設立了文登世紀工業園,是集科、工、貿為一體的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6.7平方公里。基礎設施投入達1億多元,進園的國內外企業已達近百家,利用內外資10多億元,形成了機械、食品、電子、機繡、紡織、藝品、化工、建築、建材、閥門、倉儲等十幾大類幾十種產品的工業體系,帶動了全鎮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富民方面,利用本鎮地處山區,土地、山嵐資源豐富的優勢,依託已建立的農業龍頭企業的輻射和帶頭,大搞農業結構調整,形成了以畜牧、果品、藥材、蔬菜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型、市場型、創匯型農業體系,增加了民眾收入。文登營鎮經濟發展勢頭迅猛。工業生產已形成了機械製造、食品加工、電子、針織、化工、建築、建材、電纜、閥門、倉儲、機繡、藝品等十二大門類幾十個產品的工業體系。農業生產已形成了現代型、市場型、創匯型格局。果品、乳品、河沙、石英等產品已銷往世界20多個國家地區。文登營鎮投資環境日益最佳化,基礎設施完備。鎮內設立的“文登區文登營工業園”是市縣級工業開發區,集科、工、貿為一體,總面積5平方公里,起步區2平方公里,區內已規劃出了工業區、商貿區、住宅區和文化娛樂區及大型公園。境內有庫容量達1000萬立方米的松山水庫和日供水達5000立方米的蓄水大壩。有兩座國家級森林公園及水溫可達80攝氏度的天然溫泉湯。賓館、舞廳醫院等配套設施齊全,已成為國內外客商投資置業的熱土和旅遊、療養、避暑勝地。良好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特別是該鎮擁有一支開拓進取、與時俱進、幹事創業的幹部隊伍和已經打造好的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經濟和各項事業呈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和美好的發展前景。2003年,該鎮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信訪工作先進單位”,被威海市委市政府授予“經濟建設明星鎮”等榮譽稱號。
文登營鎮文登營鎮

工業發展

文登營工業區是2001年由時任文登市委市政府規劃建設的工業園區(現已合併為世紀工業園)總面積5平方公里,起步區2平方公里。在時任文登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在文登營鎮黨委政府和文登營工業區管理委員會的精心運作下,到2003年底完成了一、二期工程。根據工業區的發展前景和進園企業的迅速增加,2004年1月份文登營鎮政府又啟動了三期工程。三期工程共修築了兩縱六橫10多公里長的區內公路,並進行了硬化,安裝了路燈和人行道彩板,鋪設排污管網18000多米,自來水網23000米,通訊電纜20000米,架設電網18000米,完成了日供水5000力方水的水場和松山水庫至工業園10公里長的供水管道工程以及綠化美化工程,全部完成了“七通一平”基礎設施工程。基礎設施配套工程投入達9000多萬元。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基礎設施條件,吸引了大批國內外客商前來投資。截止到2011年,整個園區已引進外資企業72家,其中外資企業18家;這些企業現已開工建設的53家,建成投產的20家,正在建設的33家,投資過300萬美元和1000萬元的項目18個,投資過1000萬美元的項目3個;在談投資過220萬美元的項目14個,總投資已達2億多元,成為文登市園區建設檔次最高、招商引資速度最快的園區之一。
工業區工業區

特色產業

果業
文登營鎮的發展有著良好的農業基礎作保障,境內擁有耕地50000多畝,乾鮮果園20000多畝,為文登市果品大鎮。盛產花生、蘋果、桃子、梨、板栗、葡萄等農產品。文登營鎮在堅持以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為重點的目標指導下,正以超乎尋常的速度飛速發展。
葡萄葡萄
畜牧業
文登營鎮畜牧業十分發達,全鎮現養殖奶牛3500牛,奶山羊10000多隻、梅花鹿、狐狸、長毛兔等100000多隻(頭),已成為文登市第一畜牧強鎮。波爾山羊、奶山羊胚胎移植基地成為省畜牧重點科技項目。

名勝古蹟

沙里店龍山文化遺址
位於沙里店村北200米的丘嶺上。發現於1974年,是目前膠東地區最大的古人類遺址。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500米,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約2米,採集的遺物有石器、陶器等,石器有斧、矛等,陶器有鼎、罐、盆口沿殘片及鼎足等,器物紋飾有附加堆紋、弦紋等,黑、灰陶較多,屬龍山文化類型,距今約4000~4800年。1977年12月,沙里店古遺址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樹立坐標於沙里店古遺址內。
文登營古城
文登營鎮駐地是明清兩代膠東地區最高軍事機關所在地,被譽為“齊東重鎮”“東方名藩”。明宣德二年(1427年),為防禦倭寇,建文登營於文城西關,以節製成山、靖海、威海三衛。宣德十年(1435年)遷入此地,文登營名由此而來。營築土牆長約3華里,高8尺,設東、南、西3門,土城早圮,1950年後只存南門。門額內外各嵌石匾一塊,內刻“齊東重鎮”,外鐫“東方名藩”,均長80厘米,寬42厘米,各匾左右皆有豎書小字,因年久風化,難以辨認。據傳,為明代抗倭名將、著名民族英雄戚繼光所書。戚繼光曾巡視文登營,寫下一首《過文登營詩》:
冉胄雙幡度海涯,曉煙底擁野人家。
誰將春色來殘堞,獨有天風送短笳。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平不見漢時槎。
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年華。
文登營設把總或守備(兼總指揮),指揮節製成山、靖海、威海三衛及寧津、尋山、百尺崖三所。因三衛各處一隅,不相統屬,文登營地處三衛之中,既是軍事指揮機關的大本營,又是軍械給養供給基地。營設武庫,貯甲冑、藤牌、槍炮、戈矛、旗鼓等。衛所防區共築堡21座、炮台6座,有大小炮89門,軍官246人,各種兵丁6174人,嘉靖後兵員略有減少。清宣統三年(1911年),文登營最末一任都司楊飛鵬畏於革命軍而逃之夭夭,至此文登營廢除。
天福山
境內天福山位於文登城區東20公里處,坐落於群山拱衛之間,總面積2000公頃。環境僻靜,林木茂密,山泉甘冽,空氣清新,四季景色美不勝收,猶如世外桃源,自古有“天賜福地”之稱,故名天福山。今被定為省級森林公園。
抗日戰爭初期,天福山是中共膠東特委的活動中心,被譽為“小蘇區”。特委書記理琪隱藏在天福山溝於家村,領導膠東地區抗日救亡活動,撰寫了《告膠東同胞書》。1937年12月24日,理琪和膠東特委率領80多名抗日骨幹,在天福山上舉行了威震膠東的天福山起義,創建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點燃了膠東地區抗日烽火。1938年2月13日清晨,理琪、林一山、宋澄等率領一大隊攻下牟平城,俘虜偽縣長以下100多人。上午10時,一大隊撤出牟平城,11時許,理琪等負責人在城南雷神廟開會,遭到從煙臺趕來的日軍包圍,雙方激戰至黃昏。打死打傷日軍50餘人,理琪等人英勇犧牲,這是膠東軍民與日軍的第一次作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天福山起義部隊後來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55團、61團和63團,成為膠東人民武裝的基礎。後發展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41、31、32等四個野戰軍。天福山起義的文登籍骨幹劉仲華、張玉華、劉漢、張序芝等,後來都成為我軍將領,擔任軍中要職。
為紀念天福山起義,1973年,文登縣政府在天福山修建了紀念塔和遺址管理所,建起了有297名烈士的陵園。紀念塔上鐫刻著毛澤東手書“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和郭沫若手書“天福山起義紀念塔”。遺址管理所陳列有理琪烈士用過的手槍、檔案袋及起義的大刀、宣傳品等珍貴文物,有革命烈士文字、圖片簡介等。特委會會址、起義大會會址、插旗址等均設紀念碑。1962年8月26日,郭沫若親臨天福山,寫詩一首:
天福英雄是理琪,獻身革命國忘私。
當年猛打雷神廟,今日高標星宿旗。
萬代東風吹海陸,一方化雨仰宗師。
文登多少佳兒女,接力還須步伐齊。
為紀念天福山起義,1952年,在天福山腳下創建天福山中學,郭沫若題詩志賀。1980年,山東省政府將天福山革命遺址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10月,山東省林業廳批准建立天福山森林公園。2004年7月,在此增建文登黨史館。天福山是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和威海市黨員幹部教育基地。

旅遊發展

天福山起義遺址觀光區位於文登城區東20公里處,坐落在群山拱衛之間,環境僻靜,猶如世外桃源,自古有“天賜福地”之稱,故名天福山。抗日戰爭初期,這裡是中共膠東特委活動的中心,被譽為“小蘇區”。特委書記理琪同志隱藏在離天福山不遠的溝於家村,領導膠東人民開展抗日救亡活動,親自撰寫了《告膠東同胞書》。1937年12月24日,理琪和膠東特委率領80多名抗日骨幹,在天福山上舉行威震膠東的天福山起義,創建了膠東第一支人民武裝——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點燃了膠東人民武裝抗日的烽火。1973年,文登縣人民政府修建了天福山起義紀念塔和紀念館。紀念塔上鐫刻著毛澤東手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郭沫若手書“天福山起義紀念塔”。紀念館陳列著理琪烈士用過的手槍、檔案袋及起義用過的大刀、宣傳品等珍貴文物,還有革命烈士文字、圖片簡介等。特委會會址、起義大會會址、插旗址等均設紀念碑。天福山相繼被省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被省國防委員會定為國防教育基地。天福山自然環境優美,林木茂密,鬱鬱蔥蔥,山泉甘冽,空氣清新,四季景色美不勝收,被定為省級森林公園,總面積2000公頃。如今,天福山成為革命聖地和自然風光旅遊佳地。
天福山起義遺址天福山起義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