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琰森

文琰森是遠近聞名的“七星獅王”,身懷“逗蛇”絕技,門下弟子三千。日前,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深圳“松崗七星獅舞”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文琰森成功入選。這是深圳第二位獲得此殊榮的國家級“非遺傳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琰森
  • 出生地:寶安區松崗山門村人
  • 出生日期:1938年
  • 職業:獅舞
  • 主要成就:“松崗七星獅舞”項目獲得國家級“非遺傳人”
人物介紹,結緣獅舞,獅舞介紹,練成絕技,傳承,

人物介紹

多年的“習舞”生涯,練就了文琰森老師傅硬朗的身材和靈活的四肢,他自行駕車帶領大家前往附近的“山門文琰醒獅訓練社”參觀。在訓練社裡,記者見識了“文叔”的“七星獅舞”步法與絕活。三層樓的院子、滿滿三個房間的舞獅行頭、周圍此起彼伏的“師傅”聲,無不昭示這位“舞獅奇人”執著而豐富的一生。

結緣獅舞

“聽到鼓聲,丟掉飯碗跑去學‘獅舞’”
文琰森生於1938年,祖籍寶安區松崗山門村人,為文天祥第二十六代侄孫。他是“松崗七星獅舞”的第二代傳承人。文琰森的哥哥早年在醒獅團“打鑔”,受哥哥的影響,他自小對醒獅和武術產生濃厚的興趣。
“我小時候對鑼鼓聲特別敏感,每到節假日,就守著門檻盼著醒獅隊的到來。只要聽到鑼鼓聲起,就拔腿往外跑,如果正好碰上吃飯,那也是丟下飯碗,片刻不敢耽誤。為此,沒少挨媽媽的罵。”文琰森回憶,自己是9歲起正式拜“七星獅”傳人焦賢為師。文琰森在焦賢師傅門下苦練數十年,掌握了“七星獅舞”的各種套路和舞蹈動作。之後,文琰森在中國香港及英國、荷蘭教授學徒數千名,其弟子文英納1976年在英國成立武術館並傳教“七星獅舞”。2006年,文琰森成立了“山門文琰醒獅訓練社”,專授“七星獅舞”。該社先後培訓了來自廣東及內地多個省份的三千多名弟子,已成為深圳及香港聲望很高的獅舞門派,如今,文琰森已將七星獅舞傳承了兩代。

獅舞介紹

“七星獅舞”自清朝時期開始流傳,如今已有幾百年歷史,2011年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遺項目。文琰森說,“‘七星獅’分為文獅和武獅,主要以顏色和服飾區別,同時也代表著三國時期的不同人物。黃色醒獅是文獅,代表劉備,其舞步以輕柔慢為主,俗稱‘舉頭不留面’,主要舞法為‘寫書法’。武獅穿黑、紅、白服飾,分別代表張飛、關羽和關平。黑色醒獅的舞步有力起勁,紅色和白色的醒獅舞步穩健、紮實、有力。”
文琰森介紹,小時候總是把“舞獅”和快樂聯繫在一起,“因為每逢節假日或慶典,都會進行‘獅舞’表演,以此祈福。大人們會使用木布或紙紮成獅子,敲鑼打鼓,翩翩起舞,慶祝豐收,孩子們則跟在後面瘋跑玩樂。”文琰森說:“松崗傳統‘七星獅’是南派獅子最具特色的,它具有文武雙全的特點,武獅的主要玩法有蛇型、蜈蚣型、螃蟹型、鯉魚型、踩砂鍋型;文獅的玩法有寫書法型。”

練成絕技

練就“與蛇共舞”的絕技
對於“松崗七星獅舞”的“逗蛇”絕活,記者早有所聞。當問及“文叔”首次與真蛇之間的交鋒時,他用了“倒吸一口冷氣”來形容當時的情景。
文琰森介紹,“松崗七星獅舞”是富有嶺南地域特色的民間舞蹈,舞蹈語彙相當豐富,尤其在“逗蛇”環節,表演者須長時間以舞蹈形態與人稱“過山風”的活眼鏡蛇纏鬥,為獅舞表演所罕見。文琰森說:“清末民初時,舞獅隊進村,村里人往往‘毒蛇攔路’,藉以考驗舞獅者的膽量和武藝是否高強。這種舞法最為複雜,也最引人入勝。平時訓練的時候,一般都是用的道具,或是用螃蟹、蜈蚣來代替,一旦遇上活蛇,考驗的就是‘舞獅’人的氣魄。”
文琰森向記者描述了30年前首次與活眼鏡蛇相遇時的狀況。他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春節,我應邀在香港進行‘獅舞’表演,當獅隊行進到一家店鋪門口時,主人將一個木盆倒扣在地上,擋住了獅隊行進的道路。在我的印象中,一般都是死蛇或蜈蚣之類,這次從店主挑釁的眼神中看來,桶中並非善類。果不其然,當主人掀開木桶時,一條長達兩米的活蛇‘噌’地一下躥得老高,我當時的第一個反應是‘背上發冷’,四周圍觀的民眾也頃刻間跑了大半。當我調整步伐以極其迅疾的速度‘起飛腳’,一隻腳輕踩蛇頭,另一隻腳壓住蛇尾,然後俯身鉗住蛇頭,抬頭將蛇耍弄若干回合,再一揚頭將整條蛇拋出兩米開外,此時觀眾發出陣陣叫聲。”
文琰森表示,如此驚顯的“獅蛇大戰”,舞獅人要出乎意料地以優雅、幽默的舞蹈動作完成。由於“逗蛇”極為驚險刺激,已成為“七星獅舞”中最重要的舞法。“和以前不同,現在很少用活的眼鏡蛇來表演,取而代之的是手劈椰子、逗蜈蚣等。但真正的舞獅人一定要學會‘逗蛇’,而要想掌握這門技藝,要從‘捉蛇’開始,掌握蛇的特點,了解蛇性是最重要的。”文琰森說。

傳承

“走到哪,教到哪”
在文琰森60餘年的“獅舞”生涯中,共輾轉深圳、香港、東莞、佛山等多個城市,英國、荷蘭也遍及他的學徒。文琰森表示,老祖宗的東西一定不能“斷了香火”,他要做到“走到哪,教到哪”。
文琰森說,在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期間,市、區、街道三級非遺保護管理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對“七星獅舞”的傳承給予大力支持。從2011年5月開始,每周六,松崗文體中心就組織學生和本地居民參加培訓班,接受“七星獅舞”培訓;松崗第二國小也成立了專門的“獅舞”課,文琰森任總教練。此外,文體中心還專門抽調一名工作人員,協助他的日常工作並整理“七星獅舞”的文字資料。在松崗文體中心的幫助下,《松崗七星獅舞教材》於近日出版,由“獅舞”改編的舞蹈《心傳》也正式創排完成。
文琰森說,經過多渠道傳播後,不少學員對舞獅的興趣增加了,培訓也走入正軌。但他坦言,雖然訓練的人不少,但是真正能成才的少之又少,“幾百人里能出兩三個就不錯了。”此外,他還經營著自己的“山門文琰醒獅訓練社”。
“非遺重在傳承,尤其要重視在年輕人中的傳播影響。”文琰森說,雖然他門下有數千名弟子,但絕大多數人只掌握“七星獅舞”的部分技能,有的能舞獅卻不會打鼓,有的能打鼓卻不能舞獅,兩者都精通的人很少。“我現在已經老了,絕對會毫無保留地將這些技藝傳給年輕人,只要他們肯學。”文琰森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