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複印技術

文獻複印技術,是由書寫、打字、印刷、描繪等原件複製出副本的方法和設備。它能快速、簡便和經濟地提供文獻複印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獻複印技術
  • 方法:書寫、打字、印刷、描繪
  • 設備:靜電複印機
  • 開本:8開
介紹,

介紹

文獻複印技術 它用先進的靜電複印機僅需半秒鐘即可正確無誤地複印一頁 8開幅面的文獻,比人工抄寫或描繪速度提高成百倍。複印技術是情報、圖書和檔案等部門蒐集、貯存和傳播文獻資料的重要技術手段,也是各行各業提高辦公效率的現代化工具。
設備分類  複印設備可分為速印機和複印機兩類。速印機是由專門製作的原件(稱為母版)較大量地進行複製的裝置。一般分為:①油印速印機,簡稱油印機。母版為蠟紙,用鐵筆書寫、打字機列印或用專門的製版機如電刻機製版,用電動或手動油印機進行複印。一張母版可印數百至數千張複印件,複印成本低廉。②酒精速印機,使用特種複寫紙,通過書寫或打字的方法將複寫紙上的苯胺染料轉移到母版上。複印時,將母版裝在酒精速印機滾筒上,先用酒精潤濕複印紙,再與母版圖像面相接觸,酒精溶解少量苯胺染料將其轉移到複印紙上。現代酒精母版能夠印出5~350張複印件。使用熱敏製版機能在數秒鐘內制出原件的母版。③膠印速印機,實際上就是小型膠印機,又稱輕印刷機,特別適用於文獻資料的多份數複印。製作母版的方法有:直接書寫或打字,採用擴散轉印法、凝膠轉印法和直接式或間接式靜電複印法製版。紙基母版一般可印250~2500張,金屬基母版最高可印5 萬張。全自動速印系統是將製版機與膠印機聯在一起,能自動製版、自動複印、自動停印和退版以及自動清潔等。複印機是由現有的文獻少量地(少至一份)進行複製的裝置。
工作原理  按照基本工作原理可分為:
藍圖法。複印作為藍底白線故稱藍圖法。該法始於1842年,系將塗有三價鐵鹽和鐵氰化物的感光紙與透明或半透明的原件疊放在一起,在強光下進行接觸式曝光,受光照射部分的三價鐵鹽還原為二價鐵鹽,再與鐵氰化物反應產生不溶於水的藍色生成物。藍圖法複印機主要用於複印工程圖紙。
重氮法,也稱白圖法。1923年由德國凱萊(Kalle)公司首先實用化。感光紙塗層中含重氮鹽、有機酸和偶聯劑。在酸性條件下,重氮鹽與偶聯劑不起作用。複印時,將重氮感光紙與透光率高的原件疊放在一起,進行紫外線曝光。受光照射部分的重氮鹽分解失去偶聯能力。曝光後的重氮紙在鹼性氣氛如氨氣中進行顯影,未受光照部分的重氮鹽則與偶聯劑偶合而顯色,這是乾式重氮法。濕式重氮法偶聯劑放顯影液中。壓力重氮法(PD法)本質上與濕法相同,使用胺顯影液,又稱胺式重氮法,無臭味,顯影液用量極少,可得到乾複印件。還有熱式重氮法,加熱進行顯影。重氮法主要套用於複印工程圖紙。由於複印質量好,使用方便,基本上已取代了藍圖法。(見彩圖)  直接照相法。1906年由photostat公司開發。它實際上就是對原件進行照相,使用高反差相紙代替膠捲。複印裝置為一特製的大型照相機,配有稜鏡,使原件光學圖像反轉,得到可讀的負像(黑底白字)。1950年前該法是文獻複印的主要方法。
擴散轉印法。1949年由德國阿克發(AGFA)公司開發。使用兩種專用紙,一為含氯化銀的負像紙,另一為無感光作用的正像紙。負像紙與原件一起進行反射式接觸曝光(面對面)。曝光後的負像紙與正像紙合在一起在顯影液中進行顯影,經擠壓後並保持接觸約30秒,負像紙曝光部分的氯化銀被還原為金屬銀,未曝光部分的氯化銀被顯影液溶解並擴散到正像紙上,與塗層中的金屬硫化物反應還原為金屬銀。將兩紙分開,即得到正像複印件,負像紙一般丟棄。整個操作過程不到2 分鐘。複印件保存期為5~20年。
凝膠轉印法。1953年由美國柯達(Kodak) 公司開發。也需使用負像紙,區別在於負像紙凝膠層中含鹵化銀,生成染料的組分及硬化劑。對原件曝光後的負像紙立即在藥液中顯影,整個凝膠層生成黑色染料,而曝光部分的凝膠層硬化,未曝光部分的軟化凝膠層可以很容易地轉移到普通紙張上。通常一張負像紙可以轉印6 次。複印件保存性較擴散轉印法差。 該法又稱染料轉印法,其商標名為“Verigax”。
快速穩定法。其特點是使用穩定液對未曝光部分的鹵化銀進行處理,轉變成對光不敏感的絡合物而迅速定影,不需進行水洗。複印過程可在數秒內完成。複印件不能長期保存。
熱敏法。1950年美國3M公司開發,該法是利用紅外線產生的熱效應使熱敏複印紙顯色。將強紅外線透過熱敏紙照射到原件上,黑色各像部分吸收紅外線,並迅速轉變成熱,反射到與原件相接觸的熱敏紙感熱塗層上,熱敏材料受熱發生熱化學反應生成黑色沉積物。這是一步序乾式直接正像複印法,4秒內製得一張複印件。3M公司使用的商標名為“Thermotax”。
雙光譜法。1963年由美國3M公司開發。當原件圖像部分不含碳或金屬成分時,熱敏法不能提供複印件。雙光譜法使用兩種專用紙:感光紙和複印紙。將感光紙與原件合在一起,用可見光進行反射式接觸曝光,感光紙中的感光化合物受光照射而分解。曝光後的感光紙與複印紙合一起進行熱顯影,未曝光部分的感光化合物使複印紙塗層的山俞酸銀還原為金屬銀。整個複印過程約需20秒鐘。
靜電複印法。系利用物質的光電導現象和靜電現象相結合的靜電照相技術。感光體是具有光電導性能的半導體材料。常用的感光體有硒鼓和氧化鋅靜電複印紙。根據複印步序不同,靜電複印可分為:
①間接式靜電複印,1938年C.F.卡爾森發明,後由巴梯爾紀念研究所和哈雷公司加以發展使其實用化。複印步驟為:a.充電。用高壓電暈放電法使感光體表面在暗處充上靜電荷。充電後的感光體才具有感光性能。b.曝光即對要複印的原件進行照相。光電導層照光部分靜電荷消失,未照光部分靜電荷保留下來,形成肉眼看不見的電荷影像,稱為靜電潛像。c.顯影。將靜電潛像變成可見圖像。一般用特製的帶電墨粉靠靜電吸引力來顯影潛像。d.轉印。仍用高壓電暈放電方法使墨粉克服潛像的靜電吸力而轉移到普通紙上。e.定影。加熱使熱塑性墨粉熔化而固著在紙上。定影后的複印件和普通印刷品一樣能長期保存。f.清潔。除去轉印後殘留在光電導層上的墨粉。清潔後的感光體可立即再用。一個性能良好的硒鼓可重複使用十多萬次。這種複印方式又稱普通紙複印。目前廣泛使用的複印機絕大部分是間接式的。
②直接式靜電複印,1954年美國RCA公司開發。 最終的圖像直接定影在氧化鋅靜電複印紙上。沒有轉印和清潔步驟,其他步驟與間接式相同。
③潛像轉移式靜電複印,將光電導層上的靜電潛像先行轉移到塗有絕緣層的介質紙上,在紙上進行顯影和定影,感光體不需要清潔就可重複再用。(見彩圖)  現狀與發展  早期的複印機採用光化學或熱化學成像原理,需要特種感光紙或感熱紙。1960年第一台普通紙全自動941型靜電複印機問世後,非靜電類型的, 除重氮複印機仍廣泛用於工程圖紙外,其他類型的複印機都逐步退出文獻複印歷史的舞台。現在複印機的主流是普通紙靜電複印機。據統計,1984年全世界安裝了260萬台這類複印機。 普及型靜電複印機可複印A3(297×420毫米)-A6(105×148毫米)幅面的文獻資料。改變光學系統成像的倍率,可以對原件進行等幅、增幅和縮幅複印。文獻原件為縮微膠捲和平片時,採用閱讀複印機,將縮微各像放大到螢幕上進行閱讀,需要複印時,按下操作鍵即得到放大的複印件。 彩色複印機基本上都是 3 色(藍、綠、紅)分解、4色(黃、紅、青、黑)套印。 相隔兩地快速傳遞文獻資料,可使用傳真複印機,這是一種收發兩用機。大型靜電複印機可以複印出AO(841×1189毫米) 的工程圖,還可將墨粉圖像轉印到描圖紙上制二底圖,作為重氮複印機的原件。複印機本身的功能正在不斷擴大和完善,有些普通紙複印機能自動雙面複印,根據原件幅面大小自動選擇合適的複印紙,自動輸入原件,複印件自動分頁、整理、打孔和裝訂,大幅面複印件自動摺疊等。採用微機控制的複印機具有自檢自診故障、語言識別、多種人機對話顯示等功能。今後的發展,將是由模擬式複印機轉為數字式複印機。廣泛使用的複印機是在模擬複印的光學通路上插入圖像變換和數位化處理過程,使圖像有存儲、傳播以及編輯排版(包括移位、合成、旋轉、信息追加、局部放大縮小、製作一覽表、改錯) 等成為可能。雷射複印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數字式複印機,可以稱為智慧型複印機的雛型機。複印機的多功能化、彩色化、小型化和廉價化仍然是重要的發展方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