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瀾閣(浙江杭州文瀾閣)

文瀾閣(浙江杭州文瀾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文瀾閣位於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倖存的一閣。

文瀾閣是將杭州聖因寺後的玉蘭堂改建而成的,建成於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改建的各項工費均由浙江商人捐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文瀾閣
  • 門票價格:免費
  • 建議遊玩時長:建議20-40分鐘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浙江省杭州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概況,布局特點,文化意義,修繕工程,交通信息,

概況

據時人記載:“閣在孤山之陽(南麓),左為白堤,右為西泠橋,地勢高敞,攬西湖全勝。外為垂花門,門內為大廳,廳後為大池,池中一峰獨聳,名 ‘仙人峰’。東為御碑亭,西為遊廊,中為文瀾閣”。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文瀾閣焚毀,部分藏書散失。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開始重建,並把散失、殘缺的書籍收集、補抄起來;辛亥革命後又幾經補抄,文瀾閣的《四庫全書》才恢復舊觀。
文瀾閣

布局特點

建國以後,書閣經過多次修繕,面貌一新。文瀾閣是一處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築,園林布局的主要特點是順應地勢的高下,適當點綴亭榭、曲廊、水池、疊石之類的建築物,並藉助小橋,使之互相貫通。園內亭廊、池橋、假山疊石互為憑藉,貫通一起。主體建築仿寧波天一閣,是重檐歇山式建築,共兩層,中間有一夾層,實際上是三層樓房。步入門廳,迎面是一座假山,堆砌成獅象群,山下有洞,穿過山洞是一座平廳,廳後方池中有奇石獨立,名為“仙人峰”,是西湖假山疊石中的精品。東南側有碑亭一座,碑正面刻有清乾隆帝題詩,背面刻頒發《四庫全書》上諭。東側亦有碑亭一座,碑上刻清光緒帝題“文瀾閣”三字。平廳前有假山一座,上建亭台,中開洞壑,玲瓏奇巧。方池後正中為文瀾閣,西有曲廊,東有月門通太乙分青室和羅漢堂。全部建築和園林布局緊湊雅致,頗具特色。
文瀾閣

文化意義

文瀾閣古建築群位於館區西側,原是清代收藏《四庫全書》的皇家藏書樓。 文瀾閣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是年,《四庫全書》告成,當時先抄四部,分藏紫禁城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奉天文溯閣、熱河文津閣內廷四閣”。後乾隆皇帝因“江浙人文淵數,允宜廣布,以光文昭”,又命續抄三部,分藏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是為“江南三閣”。現江南三閣惟文瀾閣及所藏《四庫全書》存世,成為“東南瑰寶”。
文瀾閣仿寧波天一閣形式,為結構六開間樓房,外觀二層,中實三層。頂層通作一間,取“天一生水”之意,底層六間,取“地六成之”之義。屋面重檐,背山軒立。閣前鑿水池,中有克石聳立,名仙人峰。再前有御座房,有獅虎群假山一座,上建月台、趣亭,遙遙相對,假山中開洞壑,可穿越、可登臨,玲瓏奇巧。閣東南側有碑亭,上刻清乾隆皇帝題詩及頒發《四庫全書》上諭。現存建築系光緒六年(1880)重建。

修繕工程

修繕力求“恢復原貌”
文瀾閣經歷過1974年、1984年和1993年等多次維修,其中1974年和1993年兩次都屬大修,但每次維修效果都不大。據介紹本次大修是建國後規模最大一次。根據文瀾閣維修辦公室工作人員的勘測:發現文瀾閣的部分牆體已出現沉降;下水道有待疏通;部分木柱的柱根已被白蟻蛀蝕,二層樓梯間東側的枋子已被白蟻蛀空;下屋檐飛椽霉爛達90%……此外,文瀾閣主樓前的假山也有鬆動。原省博物館副館長周貴泉認為,維修效果不明顯,主要與南方潮濕的氣候有關。前有西湖水汽,後有孤山濕氣,再加上南方長期多雨,導致木質建築腐朽較快,同時也加速了油漆和粉刷物的脫落。
文瀾閣文瀾閣
省博物館文瀾閣修繕技術負責人俞道根工程師介紹,由於文瀾閣特殊的歷史及地位,此次整修工作以文物保護為重,遵循“不改變文物原樣,保持原有文物的歷史信息”的原則,儘量恢復文瀾閣的原貌。
此次文瀾閣修繕,主要調整房屋內部木結構,整修屋頂瓦片,重修庭院的園林小品,重新更換鋪設下水管道,並重新粉刷。整修工程於2013年6月結束,已經恢復開放。

交通信息

公交:乘坐公交Y10路至浙江博物館站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