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峪鄉

文峪鄉

文峪鄉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東北部,交通便利,因孔子曾到此講學建文廟而得名,境內有紅石谷.櫻桃溝景區、盧敖煉丹遺址。

文峪鄉面積235.79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30205人(2017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文峪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
  • 地理位置: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東北部
  • 面積:235.79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30205人(2017年) 
行政區劃,沿革,地理,轄村簡介,黑了宿村,望家村,吳家溝村,文峪村,廟溝河村,磨上村,磨溝村,香子坪村,假沙爬村,灰堆石村,大桑溝村,大石河村,乾溝村,通河村,張前溝村,煤溝口村,楊家場村,常家莊村,立水廟村,麻家灣村,南窯村,窯子溝村,寺凹村,菠菜溝村,胡凹村,南王村,張村,松樹嘴村,姚家山村,澗西村,王村,南石橋村,交通建設,集鎮建設,自然資源,經濟發展,社會事業,旅遊資源,歷史名人,特色產業,紅色歷史,文化特產,

行政區劃

文峪鄉地圖位置
轄南窯、麻家灣、望家、楊家場、吳家溝、廟溝河、磨上、常家莊、立水廟、松樹嘴、姚家山、寺凹、張王、澗西、胡窪、黑了宿、南王、南石橋、窯子溝、菠菜溝、香子坪、通河、草溝、假沙爬、張前溝、灰堆石、煤溝口、大石河、乾溝、大桑溝、文峪32個行政村,261個村民小組。洛(陽)盧(氏)公路穿境。

沿革

1958年建文峪公社,1984年改鄉。2017年,面積237平方千米,人口2.9萬,轄香子坪、通河、張前溝、灰堆石、假沙爬、磨溝、煤溝口、大石河、乾溝、大桑溝、磨上、常家莊、立水廟、姚家山、松樹咀、寺凹、廟溝、文峪、吳家溝、望家村、麻家灣、張村、王村、澗西、黑宿、南窯、王家、南石橋、窯子溝、菠菜溝、楊家場、胡凹32個行政村。

地理

文峪鄉位於盧氏縣東部洛河南岸,東北接范里鎮,西南鄰橫澗鄉,東南與欒川縣接壤,西北與東明鎮隔河相望。境內南高北低,南部為山區,北部為平地,東、西部為丘陵。全鄉東西長26公里,南北寬22公里,總面積235.79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林地15134公頃,耕地2170公頃。總人口30205人(2017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26.1人。

轄村簡介

黑了宿村

黑了宿村距離文峪鄉政府駐地2公里,西與南窯相連,東接澗西,北依洛河,南接胡窪村,全村310戶,7個居民組,1200口人,耕地面積600餘畝,林坡面積1258.7畝,總面積2.2平方公里。產業集聚區位於其村,近年來為支持產業集聚區建設,配合徵收土地600餘畝。村支書李春生,現年54歲。

望家村

望家村地處文峪鄉政府駐地東南6公里,全村7個居民組,375戶,1143口人,耕地面積970畝,林地面積1685.8畝,北接張村、王村,南鄰胡窪、吳家溝,東挨文峪村,西接麻家灣村,總面積2.3平方公里。村支書馬學鵬,現年59歲。

吳家溝村

吳家溝村位於縣城東南8公里處,總面積4平方公里,有耕地1500餘畝,人均耕地1.92畝。全村轄11個居民組225戶788人。

文峪村

文峪村地處盧氏縣城東南10公里,盧欒省道322穿境而過,東與廟溝村相連,西與望家村相鄰,南與吳家溝,北與立水廟相鄰,全村19個居民組,633戶,2477口人,耕地面積1100畝,林地面積1800畝,總面積3平方公里。郵政局、電聯通所,另有超市4個,藥店門診2個,企業5個(煙站、燕居核桃酒廠,燕居泉純淨水廠、西原磚廠、加油站)。2017年新建文峪中心國小一座,地基已經處理完畢,年底完工,建成後可解決澗西、麻家灣、望家村、磨上、廟溝、吳家溝、立水廟、松樹嘴、姚家山、文峪村等10個村的小學生上學問題。

廟溝河村

廟溝村位於省道S322旁邊,離文峪鄉政府駐地10公里,距離縣城12公里,東與磨上村相連,西與吳家溝相鄰,南與博彩溝村相連,北接文峪。全村方圓5平方公里,有林地6278畝,耕地709畝;全村有4個居民組,165戶民眾,545口人。村支書駱新建,現年 57歲。

磨上村

磨上村地處文峪鄉政府駐地東南10公里,東與水峪河,西與廟溝,南與博彩溝,北與常家莊、立水廟相鄰,全村十三個居民組,545戶,1950口人,耕地面積1500畝,林坡面積14583畝,總面積22平方公里。村支書宋當迎,現年55歲。

磨溝村

磨溝村位於盧氏縣文峪鄉東南方向,距文峪鄉大石河管理區18公里,距文峪鄉所在地38公里,東與假沙爬相連,西與湯河鄉高里坪村相鄰,南接欒川縣交河鄉,北與煤口村相鄰,四季分明,氣候適宜,野生中藥材分布較廣。是省定深山區貧困村,全村有10個居民組,176戶農業人口624人,分布在7道溝,勞動力300人。全村總面積1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18畝,林地29928畝,農業生產主要是從事種植玉米、土豆、山芋肉、中藥材等。村支書呂彥邦,現年63歲。

香子坪村

該村位於文峪鄉東南40公里處,東臨欒川,西接通河,南依張前溝,北與范里鎮相連,轄10個居民組,居住人口分散,屬大石河深山區,與欒川交界,共有261戶,967人,耕地面積1030畝,林地18664畝,總面積15平方公里。村支書劉紅恩,現年71歲。

假沙爬村

假沙爬村位於文峪鄉東南部,距鄉政府所在地35公里,東南與欒川縣交界,北與煤溝口村、通河村、灰堆石村接壤,西與磨溝村相鄰。假沙爬村屬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適宜,土地肥沃,野生中藥材分布較廣,境內山高林密,平均海拔在1300米以上,是南水北調水源地保護區,也是全鄉9個重點貧困村之一,全村有6個村民小組162戶638人。全村總面積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0餘畝,林地面積9968畝。村支書馬戰軍,現年65歲。

灰堆石村

灰堆石村位於文峪鄉政府駐地東南方向30公里處,東與欒川縣相連,西與通河相鄰,南接假沙爬村,北與張前溝相鄰,全村8個居民組,227戶,817口人,耕地面積1400畝,林地面積21662.3畝,總面積15.6平方公里。村支書王書敏,現年62歲。

大桑溝村

大桑溝村位於文峪鄉東南25公里處,轄4個居民組,居住人口分散,屬大石河深山區,東北與范里鎮交界,東接大石河、通河,共有43戶,141人,耕地面積220畝,林地8304畝,總面積5平方公里。村支書張原東,現年45歲。

大石河村

大石河村距離文峪鄉政府駐地22公里,東與煤口相連,西、南與乾溝相鄰,北與大桑溝相鄰,全村四個居民組,127戶,427口人,耕地面積281,林坡面積2022畝,總面積2平方公里。村支書任新社,支書主任一肩挑,現年64歲。

乾溝村

乾溝村位於文峪鄉政府駐地東南方向20公里處,東與大石河相連,西與大桑溝相鄰,南接博彩溝村,北與煤口村相鄰,全村9個居民組,220戶,788口人,耕地面積780畝,林地面積20824畝 ,總面積5平方公里。屬於大石河深山區,村民分布在黃毛溝、乾溝兩道溝里,因國防建設需要,該村發展較慢。村支書韓彩芹,通河村

通河村

村地處文峪鄉東南30公里,東與香子坪村相連,西與煤口村相鄰,南挨灰堆石村,北與范里鎮南溝村相鄰,全村七個居民組,205戶,778口人,耕地面積700畝,林坡面積22474畝,總面積17平方公里。村支書常志賢,現年61歲。

張前溝村

張前溝村位於文峪鄉南部山區,距縣城40公里,東與欒川縣相連,西臨通河,南挨灰堆石,北接香子坪,轄13個居民組,涉及一溝兩岔,共有農業人口263戶926人,耕地面積743畝,人均0.8畝,林地21084畝,總面積16平方公里,該村山大溝深,交通非常落後,民眾居住十分分散,自然條件惡劣。但是大山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有大量礦產資源,鐵、鉬、石英石等並蘊含有連翹、五味子、天麻等野生中草藥,99%的森林覆蓋率是標準的天然氧吧,村界與欒川縣“抱犢寨”4A級景區相鄰,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但是礦產品和旅遊開發目前和國防建設相衝突,限制了其發展。村支書任玉民,現年68歲。

煤溝口村

煤口村地處文峪鄉東南27公里,東與通河村相連,西與大石河村相鄰,南接大桑溝村,北與草溝、假沙爬村相鄰,全村七個居民組,242戶,884口人,耕地面積786畝,林坡面積16751畝,總面積11平方公里。有標準化衛生室一個。村支書薛春芳,現年56歲。

楊家場村

楊家場村位於文峪鄉政府駐地東南方向9公里處,東與吳家溝相連,西與窯子溝相鄰,南接博彩溝村,北與胡窪相鄰,全村6個居民組,142戶,540口人,耕地面積890公頃,林坡面積4576畝,總面積4平方公里。村支書楊文周,現年52歲。

常家莊村

常家莊村距離文峪鄉政府駐地東南方向12公里,東與 大桑溝相連,西與立水廟相鄰,南接磨上村,北與松樹嘴村相鄰,全村11個居民組,202戶,661口人,耕地面積2443畝,林地面積10188畝,總面積10.6平方公里。村支書馬書基,現年69歲。

立水廟村

立水廟村位於文峪鄉政府駐地東南方向15公里處,東與常家莊相連,西與寺窪相鄰,南接磨上村,北與姚家山相鄰,全村8個居民組,185戶,585口人,耕地面積1293畝,林地面積1377畝,總面積3.9平方公里。村支書任改旺,現年52歲。

麻家灣村

麻家灣村地處文峪鄉東5公里,東與望家村相連,西與澗西村相鄰,南接胡窪村,北與張村相鄰,全村6個居民組,301戶,1134口人,耕地面積620畝,林地面積207畝,總面積 1.8平方公里。村支書孫建升,現年58歲。

南窯村

南窯村位於文峪鄉政府駐地,東與黑了宿村相連,西與橫澗鄉相鄰,南與南王村相連,北與縣城隔河相望,轄8個居民組,共有462戶,1680人,耕地面積730畝,林地1691畝,總面積2.2平方公里。因臨近縣城,村內各項事業發展較快。伊洛河畔和文博佳苑兩個貧困戶異地搬遷安置點位於其村,現有醜小鴨幼稚園,南窯國小,文峪三中三所學校,南窯中心幼稚園正在建設中,國土資源所、信用社、衛生院、派出所、食品藥品監督所等鄉直部門也在其村,蔬菜瓜果市場也屬於其村管轄。村支書李傑才,現年73歲。

窯子溝村

窯子溝村距離鄉政府駐地10公里、屬山谷地帶,東接博彩溝,西鄰石橋,南連橫澗鄉雷家村,北挨楊家場,全村8個組,292戶總人口1115人,林地面積11178畝,耕地面積1110畝,總面積10平方公里。村支書曾青朝,現年40歲。

寺凹村

寺凹村距離文峪鄉政府駐地10公里處,東與立水廟相連,西與望家村相鄰,南接范里鎮南蘇村,北與張村相鄰,全村6個居民組,76戶,216口人,耕地面積780公頃,林坡面積613畝,總面積2平方公里。村支書毛根幫,現年58歲。

菠菜溝村

菠菜村位於文峪鄉政府駐地東南18公里處,東與乾溝村相連,西與橫澗鄉莊溝相鄰,南接橫澗鄉石棗河村,北與窯子溝相鄰,轄9個居民組,共有292戶,850人,耕地面積1470畝,林地34136畝,總面積21平方公里。村支書李買樓,現年47歲。

胡凹村

胡窪村位於洛河以南,距209國道兩公里處,屬丘陵地區,東與麻家灣村相連,西與南王村相鄰,南接楊家場村,北與黑了宿村相鄰,全村93戶,293人,耕地面積580畝,林地面積2639畝,三個自然村、五個居民組,總面積2.6平方公里。村支書宋建華,現年60歲。

南王村

南王村位於文峪鄉政府駐地正南方向2公里處,東與胡窪相連,西與橫澗鄉相鄰,南接石橋村,北與南窯相鄰,全村7個居民組,225戶,735口人,耕地面積1250畝,林坡面積1058畝,總面積2.5平方公里。村支書陳來卷,現年55歲。

張村

張村距離文峪鄉政府駐地7公里處,東與范里鎮南蘇村相連,西與澗西相鄰,南接望家村,北依洛河,全村15個居民組,311戶,1321口人,耕地面積690畝,林坡面積879畝,總面積3平方公里。村支書張向民,現年50歲。

松樹嘴村

松樹嘴村距離文峪鄉政府駐地18公里,東與范里鎮大峪村相連,西與立水廟村相鄰,南接常家莊村,北與姚家山相鄰,全村8個居民組,145戶,559口人,耕地面積1040畝,林坡面積2057餘畝,總面積2.7平方公里。村支書姚富安,現年56歲。

姚家山村

姚家山村位於文峪鄉政府駐地東南方向25公里處,東與范里鎮大峪村相連,西與立水廟村相鄰,南接常家莊村、松樹嘴村,北挨范里鎮蘇村,全村6個居民組,127戶,397口人,林地面積2277畝,總面積4平方公里。村支書楊清旭,現年55歲。

澗西村

澗西村距離文峪鄉政府駐地3公里,東與王村相連,西與黑了宿村相鄰,南接麻家灣村,北與依洛河,全村10個居民組,344戶,1299口人,耕地面積800畝,林坡面積1843畝,總面積2.2平方公里。村支書王六億,現年59歲。

王村

王村位於文峪鄉東南20公里處,轄3個居民組,東臨張村,西接澗西,南挨麻家灣,北依洛河,共有210戶,807人,耕地面積500餘畝,林地1278畝,總面積1.8平方公里。村支書徐樹茂,現年77歲。村主任付小虎,現年57歲。

南石橋村

南石橋村位於盧氏縣城西南約6公里,距文峪鄉政府所在地約4公里。全村轄9個居民組,436戶,1626口人,最遠的居民組距村委會約3公里,總面積4.6平方公里。

交通建設

盧欒省道322穿境貫穿文峪鄉,是連線盧氏和欒川的重要通道,鄉村公路發展迅速,近五年完成鄉村公路等30餘條鄉村公路,極大滿足了全鄉人民的出行。

集鎮建設

據清鹹豐年間重修祖師廟碑載,當時捐錢修廟的商號有銀樓、布莊、鹽行、棉糧行、京廣百貨、藥鋪、雜貨鋪、酒坊、飯鋪、騾馬店、染坊等40餘家。門面房從街頭之文廟。稱得上商業的鼎盛時期。建國後文峪村是遠近文明的大集鎮,南北貫通,四通八達,騾馬隊一群一群馱著藥材、油糧等貨物,由欒川經文峪往縣城、靈寶等地轉運,文峪為其住宿之地。市場開放以後,門市增加,貨物齊全,據不完全統計有百貨門市14家,糧油門市3家,機械修理門市3家,理髮店5家,手機店1家,肉店3家。1959年,縣裡決定在南寺修建洛河大橋,南窯村回響上級號召,抽調勞力參加大橋建設,民眾還主動騰出住房,供建橋指揮部和民工生活、辦公、住宿使,當時騰出的房屋占全村民眾住房的一半以上,為大橋建設做出了貢獻。1960年7月,大橋正式通車,1961年徹底峻工。1961年修建南寺小河橋,為南寺市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61年,文峪供銷社主任宋全德等購買修橋時的臨時工棚,創辦綜合門市,又相繼建起百貨門市、收購門市,原綜合門市改為生產門市,率先在橋頭紮下了商業根基。當時,石橋公社信用社雷興讓、李馨、李天照等購買臨時工棚一間,開辦了農村信用社。1962年,南窯大隊(包括南王村)衛生所、五組鐵匠爐、公路所機械班、供銷社糖菸酒門市、南窯村副業門市、稅務局徵稅點、文峪機械廠修配門市相繼建成開業,信用社由一間擴大成兩間,橋頭小集鎮基本形成。1996年,鄉民政所、水利站先後修建辦公住宅樓;土地所、財政所、糧管所、公路段等單位在南窯四組征地建起商業、辦公、住宅為一體的樓房;供銷社、信用社、南窯村工副業、衛生所等先後進行舊房改造,建起辦公住宅樓,橋頭小集鎮不斷發展。2000年到2003年,文峪鄉政府及鄉直各機關先後從文峪搬遷到橋頭,文峪中心國小、文峪中學、縣直幼稚園南窯分園相繼建成,給橋頭小集鎮增添了活力。2005年實施移民搬遷,建設移民小區;2012年縣產業集聚區建成,209國道南移;2014年,占地20畝的南城區蔬菜調味品批發市場建成並投入使用。橋頭小集鎮初具規模,日漸繁榮。2018年,橋頭小集鎮面積東至黑了宿村交界,西至橫澗鄉衙前交界,南至中心國小,北至洛河南岸,有各種商業門店、攤點300餘家,其中大型蔬菜批發市場1處、商戶100餘家,飲食服務業20餘家,美容理髮10餘家,醫療保健10餘家,加工修理10餘處,國小、國中、農村商業銀行、水泥廠、加油站等各行各業,門類齊全,每天交易額150萬元以上。每逢節日,一街兩行,應有盡有,人山人海,擁擠不動,甚至造成交通堵塞。

自然資源

文峪鄉南部山區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有金、錳、銅、鉛、鋅、鐵、矽、石煤等。境內綠水青山,景色優美,旅遊資源豐富,有“紅石谷——櫻桃溝”景區,以及盧敖洞,李炳墓等文化遺址、古蹟,南部與欒川縣交界處有豫西著名天險抱犢寨。

經濟發展

全鄉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為輔,旅遊業引領帶動,其他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良好。2017年完成財政收入1220萬元,占全年任務1193萬元的103%,完成招商引資1.6億元,占全年任務1億元的16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5億元,占全年任務11.5億元的100%,完成工業總產值和農業總產值的增速目標,轉移農村勞動力7500人次,各項責任目標任務均圓滿完成。

社會事業

文化方面,全鄉有多個文化大院,實施了32個村的文化共享工程。
衛生方面,全鄉共有2座衛生院,12個村建立了標準化衛生室。
教育方面,全鄉適齡兒童九年義務教學普及率達100%,共有中學2所,國小12所,幼稚園6所。
社會保障方面,有敬老院一個,可容納60名老人,立水廟,吳家溝等9個村建立了幸福苑(每個幸福苑可容納10名老人養老)。
基礎設施方面,鄉村公路發展迅速,近五年完成煤草公路等30餘條鄉村公路,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網路覆蓋全鄉,32個行政村村全部完成電網改造任務。

旅遊資源

“紅石谷——櫻桃溝”景區正在創建國家級AAA級景區。2017年以來,已累計接待省內外遊客10萬人次,實現旅遊業綜合收入5000萬元,全鄉旅遊從業人員達到900人,景區內已建成15家農家賓館,形成了1000人同時就餐和500人住宿的接待能力。推動廟溝村發展的同時,帶動吳家溝村、香子坪村、通河村、煤口村等水峪河沿線村發展鄉村旅遊和農產品、林果業銷售。

歷史名人

任彥方:(1811-1871)文峪鄉人,據清代《任氏家譜》記載:彥方,戊午科舉人,庚辰科國使館譽錄。
李仲美:(1897-1953),名庶琨,河南省盧氏縣城東郊西灣村人,是20世紀20年代初期文明全國的盧氏農民三次圍城暴動的著名領導人。
常銘新:(1895—1964.2),字傑如男,漢族,文峪鄉張村人,盧氏縣名老中醫。因他生於清朝光緒年間,終生保留著清時留長髮並在後腦勺上打個小辮子的習慣,民眾給他起了一個雅號“小磨角”。
李清懷:(1919.10—2013.1),南窯村人,中共黨員。新中國成立不久,韓戰暴發,正當國家用人之機,他自願報名,於1951年3月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被分配在中南局公安警衛團四連工作,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為他頒發了由林彪、陶鑄親自簽發的榮譽證書。1954年冬調往北京,曾在廬山任中央首長警衛工作。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根據組織安排,他被選調到文峪公社工作。2013年1月20日,因病去世,享年94歲。

特色產業

農業方面:菸葉、畜牧、林果、蔬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發展迅速,農業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截止2016年底,全鄉菸葉栽種面積達到5407畝,核桃種植面積達1.5萬畝,櫻桃種植面積達到6000餘畝,蔬菜大棚已經建成5個共2500平方米,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8000餘畝。原有的華陽食品、天寶蜂業、綠之源等企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2016年引進了總投資3.75億元的北京德青源金雞扶貧項目、總投資2600萬的昊豫盧氏雞養殖項目。
工業方面:依託產業集聚區,全鄉工業發展穩步推進,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為主。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加大,除原有的水泥廠,樂氏同仁製藥,三門峽莘原製藥等企業之外,2016年鄭州蘭博爾公司產業園落戶文峪,且德青源蛋品加工基地、10萬噸飼料加工廠也已開工建設。

紅色歷史

抗戰時期的南窯村抗日戰爭時期,1939年至1944年,日軍進犯中原,開封淪陷,國民黨河南省政府一些黨政軍機關、學校紛紛遷住盧氏,與縣城一河之隔的南窯村便成了他們的首選駐地。
九十六軍軍部國民黨九十六軍軍部住南窯村大地主李尚周院子裡。為了安全,部隊用磚頭從村上頭一直到村下頭修了圍牆。兩個軍長都姓李。騾馬隊都在王家村,部隊也駐在王家村,帶有京劇團。因南窯村民眾姓李的較多,軍長和李姓結為一家,關係相處很好。1943年正月初一、初二、初三連續3天,軍隊專門給百姓演戲,並按盧氏風俗,擺八碗席宴請南窯村李姓人家(實際外姓人去的不少〉。
1944年5月,日軍從洛寧進犯盧氏。177師準備在石大山抗擊日軍。仗未打響之前,李軍長怕部隊逃跑不抵抗,急得吃不下飯,坐立不寧,從上午到下午就在村裡的路上來迴轉。下午四、五點鐘時,傳信說部隊傷了不少人,正在往回運送,軍長這才長出了一口氣,安下心來,回屋裡吃飯。
劉茂恩在文峪:抗日戰爭時期的1945年,國民黨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下屬第十四集團軍司令劉茂恩兼河南省主席,曾在文峪鄉南窯村暫住10多天。盧氏東灣子開明人士李仲美(因其兄李伯良是劉茂恩兄劉振華駐陝代表〉,曾坐八抬大轎,專程去拜見劉茂恩。日軍進犯盧氏的當天凌晨,劉茂恩即從這裡帶上他的警備營北去。與日軍一前一後而未遭遇。
敬軍亭和紅軍墳敬軍亭和紅軍墳的真實故事還要從紅二十五軍長征時說起。1934年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從羅山縣何家沖長征出發後,千里征戰,一路拼殺,12月3日,到達當時盧氏縣轄區欒川鎮。4日晨,紅二十五軍擊潰內鄉和盧氏欒川土匪武裝的三面埋伏,抵達叫河一帶。紅二十五軍原擬從盧氏西南方向的朱陽關一帶入陝,卻得知朱陽關已在3天前被從開封調來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六十師搶占。前有重兵堵截,後有國民黨追剿隊主力尾追,紅二十五軍陷入重圍……。無奈只好翻越欒川盧氏交界處的皮皮嶺進入盧氏。由於路途生疏,只好派出幾個先遣隊進行探路,其中一個三十多人的小隊翻過黃茂嶺到達窯子溝村的老君廟,遭到雙廟石峽巡邏敵人的堵截,只好退到廟溝的藏軍洞中躲過敵人。天黑來到雙廟石峽外的雙廟,部隊長途行軍飢餓難忍,一個小戰士順手摘了一土財主的幾個柿餅,土財主一直追到雙廟西嶺的馬鞍橋,且不依不饒,堅決要求處置紅軍小戰士。最後以小戰士被就地槍斃告終。後來村里民眾敬重紅軍鐵的紀律,同情懷念小戰士,就在馬鞍橋修建了敬軍亭,並修墳立碑,厚葬小紅軍,取名“紅軍墳”。

文化特產

新石器人類遺址距今約6000年前後窯子溝境內就有古人類生存。上世紀六十年代修建水利工程時,在窯子溝自然村的小窯溝出土了新石器時代古人類居住的石洞遺址,洞穴內的鐘乳石五光十色璀燦奪目,出土了許多石臼、石碗、石鍋、石鏟、石斧、石鋤等經過打磨的石器,可惜當時大家都沒有文物保護意識,這些珍貴文物統統被毀壞或丟棄,否則現在將會使另一番景象。但現在洞穴內的鐘乳石、水井、石炕、石灶、石凳還依稀可見,且在此遺址附近天然石洞崖崁比比皆是。
古地名窯子溝據居住在窯子溝村的老戶人講,窯子溝村是一個古老的地名,但沒有具體依據,只是一代一代相傳下來的,要不其域內的自然村延家村地理位置優越、村大、人口多、人文古蹟等也多,但有文字記載以來都以窯子溝為行政村名而沒以延家村為行政村名。為此,窯子溝村、延家村兩自然村還鬧過不少矛盾,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窯子溝自然村出土了新石器時代古人類居住的石洞遺址,印證了窯子溝的確是個古地名,大家才心服口服。
老君廟古蹟群老子東去途經此處而得名。相傳,老子當年翻崤山過洛河進入泉水峪,行至雙廟峽口,看到奇特的地形,眼前豁然一亮。雞公山、不老山兩山直上雲端,把黃色丘陵和崇山密林截然斬開,10餘米寬的峽口把內外變成了兩個世界。峽谷外是一盆地,視野開闊,北可望崤山洛水;峽谷內是一開闊地帶,溪水潺潺,動物們相互嬉戲,鳥語花香;周邊群山環繞,幽靜恬然,儼然一個世外桃源,真是修養布道傳經的絕好去處,於是決定就此住下。如此,驚動了海陸空諸位神靈,紛紛前來保駕護航。這才有了神仙洞、石人山、龍王洞、蒼龍嶺、虎躍坪、老鷹崖等神靈守候的遺址。老子東去後,他住的地方修建了老君廟(廟宇千百年來保存完好,上世紀修水庫時被毀,現已重建),該地也就稱為老君廟;峽口兩山下土地神和菩薩守候站崗的地方分別修建了土地廟和菩薩廟,於是才有了雙廟。此處雖地處偏僻,但千百年來燒香參拜、祈福保佑者絡繹不絕。
呼延古院呼延古院分為延家村、窯子溝村兩處。這裡流傳著許多真實的故事。距今1000餘年前的北宋開國元勛呼延贊之子呼延丕顯,繼承父親任鐵鞭靠山王,他曾奉太宗之命去捉拿潘仁美,為大宋王朝立下汗馬功勞。據《呼家將》記載,呼延丕顯後得罪國丈龐文,被誣陷入獄,龐文又籠絡大理寺卿潘貴(據說為潘仁美之孫),將呼家滿門老小全部抄斬,葬於肉丘墳。後呼延丕顯之孫呼延慶得到楊家將、天官寇準彰德府總兵張槐等人的支持,誅殺了罪惡滿盈的龐文,重新整理呼延丕顯屍骨,報了呼家的血海深仇,宋真宗念起忠心,加封其為開平王。當年滿門抄斬時呼延丕顯之子呼延守信、呼延守用在天官寇準幫助下得以逃脫,到窯子溝村避難,呼延守信居延家村、呼延守用居窯子溝村,從此其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今天龐大的呼延家族,延家村之名也由此而來。此兩村為呼延姓氏的發源地,據傳人口鼎盛時近2000口,全國乃至全球的呼延姓氏都從這裡走出。他們在兩村居住的多為四合院及多重四合院,前院連中院、中院連後院、左院連右院,院院相通相連,構成一個完整的院落群體。如今還有部分保存完好。
牛家胡洞牛家胡洞因舉人牛金星曾在此居住而得名。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的軍師、盧氏舉人牛金星久慕呼延氏之名,跋山涉水從盧氏西南山老家五里川來到延家村,客居仇氏胡洞的仇家,向呼延後人學習治國平天下的謀略,最終使其協助李自成推翻明王朝。當年牛居住的仇氏胡洞從此改為牛家胡同,現僅存胡同口的一座夫子廟。
延家村五廟延家村由於歷史悠久,村內居住著呼延氏、郭氏、仇氏、喬氏四大家族,人口眾多,故此廟宇文化也相對豐富。村中有上廟土地廟、中廟將軍廟、下廟火神廟、前廟龍王廟、後廟夫子廟。其中中廟供奉著呼延贊、呼延丕顯、呼延守信、呼延守用呼延慶等將軍,廟宇軒昂、氣勢恢弘,多為呼延氏祭祀之用。下廟供奉著火神爺,有正殿、左右偏殿、廣場和戲樓。正殿、左右偏殿雕樑畫棟,內外壁畫栩栩如生。此為全村人祭祀、活動娛樂的最主要場所,每年定期都有廟會,唱戲雜耍,香火最旺。可惜這些多被毀壞,現僅存下廟正殿和夫子廟。
延家寨延家寨位於延家村東南、滑石嶺北端的山頂,方圓三百餘畝,寨子由外中內三層構成。外層據崖用土石建造,高兩丈,底寬五丈,頂部寬一丈,可供守衛人員來回運動,其主要做為守護之用;中寨為種植生產區;內寨地勢平坦,有房屋、窯洞、廣場、水窖等,為生活區。寨中可容納千餘人一個月內的生活生存。自古以來未有刀客響馬突破,抗日戰爭時日本兵也繞寨而過。
國民黨中央銀行遺址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中央銀行曾搬遷於窯子溝村,省政府的許多機構也隨之而來,他們辦公、住宿於呼延大院,車水馬龍,人聲鼎沸,那時的小鄉村是何等的榮耀輝煌。銀行撤走之時有部分機械和半成品就地掩埋,現村民在建房和耕地時不時有當年遺物出土。
興國寺興國寺,又名定林寺、上林寺,俗稱南寺。寺院始建於五代後周廣順年間,即公元951年前後,盛於金朝泰和年間,即公元1201年前後,有確切記載的年代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歷史上的興國寺幾度擴修,特別是明朝成化乙己正月至弘治辛亥十月,耗時六年,興國寺的重修達到了高潮,氣勢愈顯博大,氣勢更加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