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變遷中的課程與教學

文化變遷中的課程與教學

本書以課程與教學變革的適切性為目標的研究,在理論研究浮躁的大環境中,選擇文化變遷中的、學校教學實踐中的課程與教學進行實地研究,研究意蘊比較深厚,它建設性地生成了一些理論、挖掘出其獨特的意義。該書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文化變遷中的課程與教學
  • 出版社: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240頁
  • 開本:16
  • 品牌: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作者:吳亮奎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6511599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文化變遷中的課程與教學(一個經濟發達地區義務教育學校的實地研究)》(作者吳亮奎)以課程與教學變革的適切性為目標的研究,在理論研究浮躁的大環境中,選擇文化變遷中的、學校教學實踐中的課程與教學進行實地研究,研究意蘊比較深厚,它建設性地生成了一些理論、挖掘出其獨特的意義。
該書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作者簡介

吳亮奎 男,1967年1月生,安徽廣德人。
1989年畢業於蕪湖師專中文系。
1989—2004年於安徽省廣德縣新杭中學任國中語文教師,
2004—2008年於安徽省廣德中學任高中語文教師。
2008年辭去中學教職於南京師範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2011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獲教育學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師。
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先後於《中國教育報》、《教育發展研究》、《中國教育學刊》、《教育理論與實踐》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其中有10餘篇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全文或部分轉載。

圖書目錄

導論
一、緣起:合作研究中的困惑
二、問題的提出:由實地變遷史而生的現實疑問
三、研究方法
(一)實地研究
(二)研究形式
(三)研究過程
(四)研究地點的選擇
四、本書的內容和結構
五、體例說明
第一章 研究視域:文化變遷中的課程與教學
一、概念的解釋
(一)文化
(二)文化變遷
二、文化作為課程與教學研究的工具和背景
三、文化視域中的課程與教學
(一)課程與教學的文化依附性
(二)課程與教學變革的文化之網
四、視域之外的話:研究者的態度和情感
第二章 實地素描:鄉村土地上長起來的城市教育
一、實地概況
二、鄉村教育的歷史
(一)陶行知的半個筋斗
(二)黃質夫與棲霞鄉師
三、中國小校的建立和課程與教學的發展
(一)城北區中國小校發展的歷史概況
(二)1949年前後的課程與教學
(三)1950年後的變革
四、廠辦校興衰:計畫經濟時代的特殊歷史
五、城市化進程中的學校變遷
(一)基礎教育學校的現代化建設
(二)大學精神與基礎教育
六、城市教育發展和鄉土文化變遷
(一)城市背後的鄉土文化
(二)鄉土文化的基質:承傳抑或失落
(三)鄉土教育的精神:帶走抑或遺棄
第三章 實地個案:一所優質學校的變遷
一、學校概況
(一)區位與社區環境
(二)體制與管理
(三)研究價值
二、社會定位:優質學校
(一)升學率高的學校
(二)酒香不怕巷子深一
三、轉並期的陣痛與對策
(一)艱難的轉並期:下坡和低谷
(二)“差生”問題和“磨”的教學:無奈的對策
(三)“快慢班”和“創新班”:夾縫中的生存
四、承續著的傳統和變革著的觀念
(一)“五認真”和“教學常規”:承續著的傳統
(二)課堂教學:觀念的變與不變
第四章 實地個案:一所薄弱學校的變遷
一、學校概況
(一)區位與社區環境
(二)體制與管理
(三)研究價值
二、社會定位:薄弱學校
(一)轉並後的教學質量滑坡
(二)生源的困境
(三)課程與教學的困境
三、和諧品牌學校戰略:適合社會需要
(一)政府的教育品牌戰略
(二)“聚人氣”:學校的被迫選擇
(三)政策的支持:小班化教學實驗
四、課程與教學的發展與變革
(一)探索中的變革:教學開放周
(二)面對差生:課程與教學的責任
五、薄弱學校的掙扎:生存的潛規則
(一)背景的故事:“五嚴”規定之前之後
(二)社會上的補習學校和設在教師家中的教室
(三)違規的“合法”
第五章 課程與教學何為:優質抑或薄弱
一、優質和薄弱:兩所學校的比較
(一)區位與生源
(二)教師與教學
(三)政策與管理
(四)課程與教學文化
二、薄弱與優質:課程與教學何為
(一)薄弱學校辯護:義務教育學校中的弱勢群體
(二)優質學校批判:功能偏失和組織悖論
(三)優質教育和優質學校的應有之義
三、價值與功能:義務教育學校的思考
(一)“辦家長滿意的學校”:價值取向質疑
(二)“篩選淘汰”:學校功能反思
第六章 課程與教學何以為:行動者的實踐
一、方法論的解釋和本書結構的過渡
(一)方法論的解釋
(二)本書結構的過渡
二、行動者的實踐深描
(一)一位校長和他的學校的課程與教學實踐
(二)一位語文教師和她同伴的課程與教學實踐
(三)一位勞技教師和他同伴的課程與教學實踐
(四)城北區教研員的課程與教學實踐
(五)一位教育學博士的課程與教學實踐
三、行動者的實踐邏輯
(一)變革的語義分析
(二)變革的形式和力量
(三)變革的張力:適度發生
第七章 課程與教學何以為:均衡與公平
一、課程與教學的起點失衡
(一)學校間的分化
(二)義務教育:政府的責任擔當
(三)優質均衡發展:基於課程與教學的解釋
二、課程與教學公平:基於個體差異的理解
(一)公平的視角
(二)基於個體發展的課程與教學公平
三、擴大的思考:“極化”社會的義務教育
(一)社會的分層與斷裂
(二)斷裂社會中的義務教育行動
結語
一、做一名有根的理論研究者
二、課程與教學的文化改造
三、依舊的沉重和深遠的期待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