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一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已普遍套用。它是人類在地表活動的產物,是自然風光、田野、建築、村落、廠礦、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飾等所構成的文化現象的複合體,反映文化體系的特徵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美國地理學家索爾,C·O·在一九二五年發表的專著《景觀的形態》中主張用實際觀察地面景色來研究地理特徵,通過文化景觀來研究文化地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景觀
  • 外文名:CulturalLandscape
  • 包含:風光、田野、建築、村落
  • 實質:各種地理現象的綜合體
簡介,形成因素,主要特性,功能性,空間性,時代性,物質性,非物質性,景觀差異,建築,飲食,服飾,音樂,美術,世界遺產,

簡介

在地理學中,景觀一般指地球表面各種地理現象的綜合體,可以分為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兩大類。自然景觀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類活動影響或受這種影響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綜合體。文化景觀則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團,為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識地在自然景觀之上疊加了自己所創造的景觀。
文化景觀文化景觀
景觀中除了一些形象、看得見的物體之外,還包括許多看不見的、但又非常有價值的東西。例如景觀中往往包含著文化的起源、擴散和發展等方面許多有價值的證據。文化景觀既有空間上的變化,也有時間上的變化。空間上的差異反映的是各集團景觀塑造上的各自文化特點,時間上的判別則反映過去居住在該地區的文化集團的變遷和發展。
由於不同的集團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創造的文化景觀也各有明顯的特徵。通過對某地的景觀的仔細觀察和研究,可以了解許多關於該文化集團過去活動的重要知識,這是因為文化景觀比較形象地反映了人類最基本的要求:衣、食、住、行和娛樂。
文化景觀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是人文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分支的研究對象。風光、田野、建築、村落、廠礦、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飾等所構成的文化現象的複合體。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文化體系的特徵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文化景觀”這一詞自20世紀20年代起即已普遍套用。C.O.索爾在1925年發表的著作《景觀的形態》中,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作用於自然景觀的結果,主張用實際觀察地面景色來研究地理特徵,通過文化景觀來研究文化地理。

形成因素

文化景觀的形成是個長期過程,每一歷史時代人類都按照其文化標準對自然環境施加影響,並把它們改變成文化景觀。由於民族的遷移,一個地區的文化景觀往往不僅是一個民族形成的。因此,美國地理學者D.S.惠特爾西在 1929年提出了“相繼占用”(sequent occupance)的概念,主張用一個地區在歷史上所遺留下來的不同文化特徵來說明地區文化景觀的歷史演變。
文化景觀的形成因素很多,研究分析這些因素對區域研究十分重要。例如1963年英國地理學家J.E.斯潘塞和R.J.豪沃思比較了 3個近代農業區(美國玉米帶、菲律賓的椰棕區和馬來西亞的橡膠園)的農業和文化演變,得出了形成這些農業文化景觀的 6個要素:①心理要素,對環境的感應和反映;②政治要素,對土地的配置和區劃;③歷史要素,民族、語言、宗教和習俗;④技術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和能力;⑤農藝要素,品種和耕作方法的改良等;⑥經濟要素,供求規律和利潤等。對這些要素進行綜合分析,來劃分出農業文化區域
文化景觀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的內容除一些具體事物外,還有一種可以感覺到而難以表達出來的"氣氛",它往往與宗教教義、社會觀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有關,是一種抽象的觀感。文化景觀的這種特性可以明顯反映在區域特徵上。法國地理學家戈特芒,J.也提出要通過一個區域的景象來辨識區域,而這種景象除去有形的文化景觀外,還應包括無形的文化景觀。

主要特性

功能性

文化景觀(不管是殘破的還是完好的)對人類社會都具有功能意義. 例如:城市雕塑具有美學享受功能;烽火台可以傳遞信息;寺廟是宗教活動的場所. 許多文化景觀具有多種功能,如城市既是人們居住的聚落,也是人們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場所.中國故宮既反映了當時封建等級,皇權,也反映了當時的建築,藝術,科學文化水平等.
文化景觀文化景觀

空間性

具體表現在如下二個方面: (一)任何文化景觀都占據一定的空間. 1,不同文化景觀占據的空間大小不一,甚至相差很大.如城市與烽火台 2,同類文化景觀,彼此也可能相差很大.如同是雕塑景觀,美國拉什莫爾山的雕塑高約百米,是上海市雕塑之一"金鑰匙"的許多倍. (二)每個文化景觀所處的空間位置是相對固定的. 由於文化景觀具有這樣的特點,人們可以看出不同地區相對穩定的文化差異和自然環境差異.如"北方旱作與南方水田景觀" 。

時代性

每個文化景觀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必然帶有創造或生產它的那個時代的特點.文化景觀就如同社會文化史的"化石" . 文化景觀的功能可能一直沒有變化,也可能發生了某些變化.文化景觀功能的變化,反映了所在地區文化的變遷. 例一: 唐詩《楓橋夜泊》中提到的蘇州城外寒山寺,該寺是宗教文化景觀.佛教文化在當地一直在延續. 如今寒山寺的功能更為豐富(佛教聖地,歷史文化旅遊資源) 例二: 北京的居庸關歷史上是長城沿線的重要關隘,即為軍事功能的文化景觀;是作為旅 游觀賞的對象.即軍事功能消失,而具有新的功能(旅遊景觀)。

物質性

物質文化景觀(物質性)是在大自然提供的物質基礎上,創造出來的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凝聚物,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如農田、道路、城市、鄉村、建築、園林等,其主要的特徵是可視性。它是是物質文化的外在表現,主要是指人造的實物景觀,跟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相關。一個地區人群的特徵可從其居民的衣著特點上判斷出來。中國西藏地區的居民穿的藏袍就與當地的氣候有很大的關係,這個已經成為西藏的一個標誌。在受法國影響的達喀爾的建築中,從沃拉弗人修長、優雅、飄逸的長袍中可以確定這裡是西非,而不是地中海地區。印度男子喜好穿短衣,而婦女喜歡長披肩(莎麗),穆斯林男女都穿一種能遮住褲子的白色長衫;西方人所穿的半正式服裝、褲子、裙子和上衣基本相同,領帶已變成西方文化的一種標誌。服裝是物質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雖然它不是文化景觀的“固定”特徵,它卻是文化景觀的形成要素。建築方面的成就可以與文化中其它方面最輝煌的成就相媲美。在雲南西雙版納林海中的傣家村落,建築形式是當地典型的竹樓,竹樓的材料和結構既反映了當地的自然環境,也記錄了建築技術水平。古代埃及人建造巨大的金字塔來紀念死去的法老,時至今日,這些建築學上的奇蹟仍是埃及文化的標誌。以鋼材和玻璃為建築材料的摩天大樓,大型圓頂式的體育館都顯示了現代文化的技術力量。因此,建築是文化的特性與價值的反映,體現著文化的重點和追求,也是技術與經濟的反映。在美術家對文化景觀的影響中,雕塑是最強烈的。埃及的紀念性建築和雕塑一直是尼羅河兩岸的主要景致。
文化景觀文化景觀

非物質性

精神文化景觀(非物質性)是在客觀物質環境的作用下,人的文化行為所創造的那些雖看不見、卻可以感知的文化創造物,如語言、法律、道德、宗教、價值觀、某些藝術如音樂等,它所形成的獨特的文化氛圍,如同文化區的個性一樣,是一種通過聯想實現的抽象而真切的感覺。其為幫助人們認識世界的語言、科學思想、哲學、教育等,約束人們社會行為的道德、法律、信仰等內容,體現人們美學感受的文學、美術、音樂、戲劇等,反映社會組織形式的制度、機構、風俗習慣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是連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開。如法律制度屬精神文化,它的物質形式表現為法律文本、律師事務所和法院等。不能錯誤地認為精神文化是抽象的、沒有物質形態的。實際上,精神文化不一定沒有物質形態,如街頭雕塑。
漢莫拉比法典—精神文化景觀漢莫拉比法典—精神文化景觀

景觀差異

文化景觀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下面我們分類闡述:

建築

由於地形、氣候覆雜,民族眾多,中國住居類型和建築風格地域性相當明顯:①廣大地區的上棟下宇式。其特點是較嚴格的南北向,梁、椽分明,多為木構架,由於環境的複雜性又形成各地的不同風格;②長江、珠江流域丘陵山區的乾欄式。其特點是在豎立的木樁底架上建造長脊短檐房屋,上層住人,下層圈養牲畜,適於低洼濕熱、蛇獸蟲蟻多的環境,南方丘陵山區諸少數民族幾乎都盛行這類住居;③黃土高原晉、陝、甘、豫諸省的窯洞式。黃土地區土層深厚、地下水位低、土壤塑性強、垂直節理好,所建的生土窯洞造價低廉,冬暖夏涼,是古代穴居的承襲和利用自然環境的範例;④北方遊牧獵地區的帳篷式。其特點是拆御遷移方便,適應自然環境和生產生活的需要。各民族的帳篷風格不一。宗教建築用於宗教活動,如講經傳道,宗教慶典等,因此一般在內部留有較大空間。在外觀上多與所在地文化互相影響,西方建築風格演變多體現於教堂建築,清真寺的尖塔、尖拱門窗等。宗教建築的區位與其社會地位、功能等有關,基督教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力量,必使其教堂位於教區;中國的佛、道教等,寺廟大多數位於深山,以求與神仙溝通。的地理性特點突出:南偏甜,北偏鹹,東偏甜鹹,西部和西南部偏愛酸辣,中部交錯融合地帶屬調味酸、甜、鹹、辣均有偏愛的地域。據研究,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與自然條件、物產資源有關,說明人們食用調味品的偏愛,具明顯的地理背景。
典型的中國北方民居-四合院典型的中國北方民居-四合院
典型的中國江南水鄉建築典型的中國江南水鄉建築

飲食

中國各地飲食調製習俗因環境特點而異,較有代表性的是:①粵菜。廣東地處低緯,生物資源豐富,鳥獸蛇蟲等食料廣泛,且太陽輻射強,人體消耗大,尤講究食,使粵菜以雜奇著稱;②川菜。天府之國的四川,物產豐富,加之四川盆地山脈環繞、地勢低陷,水網發達、風力微弱,濕度和雲量居全國之冠,吃辣椒以除濕祛寒,使川菜以辣著稱,素有“江西不怕辣,湖南辣不怕,四川怕不辣”之說;③魯菜。受純樸、凝重的中原文化影響,最大特點是豐盛實惠,擅長調製禽畜味,工於火候,使魯菜以清淡、鮮嫩為主;④淮揚菜。素有魚米之鄉稱謂的揚州、淮安鎮江一帶,河湖廣布,物產豐富,交通便暢,商賈、文人墨客雲集,富庶繁華,形成製作精細、色澤鮮麗、清淡味雅的烹調特色,尤注重吊湯。
麻辣的川菜麻辣的川菜

服飾

在中國,由於受地理環境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並在此基礎上加上文化地理因素的限制,南、北方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服裝文化景觀現象。南方較注重單衣的穿著,並注意色彩的變化,多為不易吸熱的淺顏色,服飾形制多為短衣和裙類,反映出服裝的“輕、淺、薄、彩、形”特徵;北方人較注重棉衣、皮衣的穿著,多為易吸熱的深顏色,服飾形制多為長衣和袍類,反映出服裝的“重、濃、厚、鮮”特徵。
北方服飾北方服飾

音樂

不同地域造就不同風格、特色的音樂。中國的音樂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基本差異存在於南方和北方音樂之間。北方音樂粗獷、豪邁、開闊、高亢、簡煉、通達;南方的音樂細膩、優雅、雋秀、明亮、清新、流暢等等。這種南北差異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各自所處的地域背景的差異。其一是地域背景或環境影響人的心理,北方人所居環境較為嚴酷,在與之搏鬥中產生出一種粗獷豪邁的情感,而南方人正相反,由於地域背景所提供的自然條件優越,春花秋月使人歡欣,細雨綿綿使人陰鬱,故感情上更加細膩;其二是地域背景差異的直接影響,不同的環境需要用不同的音樂風格表達,委婉曲折的音樂難以表達草原上的遼闊莽蒼氣氛,同時,地廣人稀的環境對音域及音量有更大要求,因此,它們都將不同程度地影響音樂的地域特色和風格。

美術

與音樂相比,美術與地理環境的關係更為密切。環境對於美術的產生、發展、風格流派的形成及美術創作等都有著深刻的影響:①由於地表環境的特殊性,在經歷了數百萬年乃至數千萬年演變之後,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了。手足的分工,腦部的發達,使美術的產生成為可能。以後又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當史前先民們的思維水平、表達能力、心理功能達到一定高度時,繪畫應運而生;②在古代,河流、平原、丘陵和海岸地帶有利於美術的擴散。起源於河流兩岸的四大文明古國,在當時都是美術的中心區;③環境影響美術的另一個方面,即環境為美術創造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大海、森林、河流、園林、村舍、城市、各種動植物和人體本身及其各種活動均可成為繪畫創作的對象;④美術對社會環境有較大影響。和音樂相同,美術作品也能再現環境,所不同的是,美術作品通過視覺再現環境,比音樂作品要直觀、形象和具體,通過視覺產生美的聯想。從古到今,美術的觸角伸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文化景觀的重要內容之一。

世界遺產

中國的世界遺產。中國作為著名的文明古國,自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至2014年5月,共有47個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 世界文化遺產29處,世界自然遺產10處,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4處,世界文化景觀遺產4處。源遠流長的歷史使中國繼承了一份十分寶貴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它們是人類的共同瑰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