斂汗

斂汗

斂汗,是指使用具有收斂作用中藥治療出汗過多的方法。 大多是收斂虛汗。出汗有兩種類型:氣虛自汗和陰虛盜汗,氣虛自汗需要用補氣斂汗的中藥來治療。

心氣虛,運血無力,則肺朝百脈受累,主氣失職而氣短,故“喘為心氣不足”。三藥相伍,一補一清一斂,補肺、養心、滋陰,共奏益氣養陰,生津止渴,斂陰止汗之效,使氣復津生,汗止陰存,脈氣得充,則可復生。”李東垣以本方加黃芪、甘草,名“生脈保元湯”,補氣之力更佳;再加當歸、白芍,名“人參飲子”,治氣虛喘咳,吐血衄血。【簡易處方】[自汗、盜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斂汗
  • 類別:症狀
  • 作用:收斂
  • 治療方法:中藥
簡介,表現,診斷,古代驗方,生脈散的套用,現代臨床,其他藥物,白芍:,山茱萸,五味子,白蒿,生龍骨,六味地黃丸,生活護理,

簡介

虛汗是心的氣陰兩虛證形成,與思慮太過、年老體衰、罹病日久、煩勞過度或感受外邪有關。肺的氣陰兩虛證可見於多種疾病中,多因久患肺病,長期咳喘,肺之氣陰耗損所致。還可見於外感溫熱或暑熱等熱性病過程中,究其成因是由於熱耗津傷,汗出太過,甚則導致“氣隨津脫”。

表現

氣陰兩虛證臨床可見:氣短懶言,神疲乏力,動輒尤甚,自汗、盜汗,潮熱顴紅,口燥咽乾,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等。若氣陰兩虛由久咳傷肺而致,臨床上還可見乾咳少痰,動輒喘促。心之氣陰兩虛者,除一般見症外,還會有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胸悶,健忘,脈結代等表現。另外,在熱病過程中,由於汗出過多,氣隨津脫,還可出現冷汗淋漓,呼吸微弱,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欲絕之虛脫表現。

診斷

陰虛可至陰陽的對立制約關係失去平衡,陰虛而生陽亢,陽亢則生內熱。人睡衛陽由表入里,肌表不固,內熱加重,蒸津外泄而汗出;醒後衛陽由里出表,內熱減輕而肌表得以固密,故汗止。陰虛之體,陰陽失調,營衛不和。入夜衛陽人里,營陰失卻衛陽之守,隨之外越而為盜汗。

古代驗方

生脈散生脈散
生脈散是主要治療氣陰兩虛證的常用方劑,源於金代醫家張元素所著《醫學啟源·卷下》“麥門冬”條內,其弟子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一書,闡明其方義為“氣充脈復,故名生脈”,清代醫學家吳昆的《醫方考》謂之“一補、一清、一斂,養氣之道備也,名曰生脈”。該方由人參、麥冬各五分,五味子七粒組成。生脈散還有別名,如《丹溪心法·卷一》稱為“生脈湯”、《蘭台軌範》稱為“生脈飲”等。
生脈散主治的氣陰兩虛主要是指上焦心肺氣虛和陰液虧損的證候。心肺相通,同在上焦。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脈,主藏神;肺為相傅之官,主氣,朝百脈,助心行血。君主失職,則相傅最先受累。心氣虛,運血無力,則肺朝百脈受累,主氣失職而氣短,故“喘為心氣不足”。肺氣虛,不能助心行血,則心氣亦會受累。氣血同源,心肺二髒息息相關。心氣虛和肺氣虛相互影響,最終發展成為心肺氣虛證。氣虛日久,必損及陰液,從而形成氣陰兩虛。
生脈散組方之初,本不以治心為其立方之意,但費伯雄在《醫方論·卷三·清暑之劑》中雲:“肺主氣,心主血,生脈散養心肺之陰,使氣血得以榮養一身”。指出生脈散具有益氣養陰,生津斂汗之功,進而說明是治療心繫疾病氣陰兩虛證的代表方劑。方用人參甘溫補肺,益氣生津,大補元氣為君藥。麥冬甘寒,養陰生津,清熱潤肺除煩,為臣藥。兩藥合用則益氣養陰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溫,收斂止汗,生津止渴,為佐藥,即《素問·藏氣法時論》中:“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之意。三藥相伍,一補一清一斂,補肺、養心、滋陰,共奏益氣養陰,生津止渴,斂陰止汗之效,使氣復津生,汗止陰存,脈氣得充,則可復生。《醫方集解·生脈散保肺復脈見暑門》說:“人有將死脈絕者,服此能復生之,其功甚大。”李東垣以本方加黃芪、甘草,名“生脈保元湯”,補氣之力更佳;再加當歸、白芍,名“人參飲子”,治氣虛喘咳,吐血衄血。

生脈散的套用

生脈散的臨床套用要注意把握氣陰兩虛這個基本證候,並在此基礎上,靈活辨證。如出現心悸氣短,神疲自汗等心肺氣虛證較重者,可加黃芪、茯苓、白朮、天冬等以健脾益氣。若肺陰虛較甚,見乾咳少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咳喘無力,動則益甚者,可去人參,加北沙參、天花粉、桑葉、川貝母、地骨皮、百合、黃芩等以滋陰潤肺,化痰止咳。對心陰不足較甚,見心煩心悸,少寐多夢,潮熱盜汗者,可加生地、玄參、柏子仁、酸棗仁、丹皮等以滋陰清熱,養心安神。若出現亡陽證,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蒼白,脈微欲絕者,可重用紅參至50g,並加用附子、肉桂、龍骨、牡蠣、大劑量山萸肉等以回陽救逆固脫。由此可見,生脈散不僅用於多種慢性疾病,也常用於急病重證,屬補虛之劑,對氣陰兩虛證,有益氣養陰,生津斂汗之功,但對實證不可妄投,以免閉門留寇,加重病情。

現代臨床

現代臨床套用生脈散主要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肺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除治療各種心臟疾患外,也常用於肺結核、矽肺、慢性支氣管炎、低血壓、神經衰弱、心衰、休克、婦科功能性子宮內膜出血等多種疾患。

其他藥物

白芍:

【功用主治】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
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宜忌】虛寒腹痛泄瀉者慎服。

山茱萸

【性味歸經】酸、澀,微溫。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
【套用】
1. 用於肝腎不足,頭暈目眩,耳鳴,腰酸。與熟地、枸杞子、菟絲子、杜仲等配伍。
2. 用於遺精,遺尿,小便頻數,及虛汗不止。對腎陽不足引起的遺精、尿頻均可套用,常配合熟地、菟絲子、沙苑蒺藜、補骨脂等同用;對於虛汗不止,本品又有斂汗作用,可與龍骨、牡蠣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固經止血,可用治婦女體虛、月經過多等症,可與熟地、當歸、白芍等配伍套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
【簡易處方】[自汗、盜汗] 山茱萸、防風、黃耆各9克,水煎服。
[汗出不止] 山茱萸、白朮各15克,龍骨、牡蠣各30克,水煎服。
[遺尿]  山茱萸、覆盆子、茯苓各9克,附子3克,熟地12克,水煎服。
[老人尿頻失禁] 山茱萸9克,五味子6克,益智仁6克,水煎服。

五味子

【性味歸經】:溫;酸、甘;歸肺、心、腎經
【功能與主治】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用於久嗽虛喘,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短氣脈虛,內熱消渴,心悸失眠。
【用法與用量】1.5~6g。

白蒿

【性味】甘,平。
【功用主治】治風寒濕痹,黃疸,熱痢,疥癩惡瘡和病毒感染(俗稱上火)等。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或搗汁。
【選方】治惡癩疾,遍體面目有瘡者:白艾蒿十束如升大,煮取汁,以麴及米,一如釀酒法,候熟稍稍飲之。(《僧深集方》)

生龍骨

【功效分類】重鎮安神
【化學成分】主含碳酸鈣(CaCO3)、磷酸鈣(Ca3(PO4)2)。
【性味功能】甘、澀,平。斂氣逐濕,止盜汗,安神,澀精止血。
【主治用法】治夜臥盜汗,夢遺,滑精,腸風下血,瀉痢,吐衄血,崩帶。外用可斂瘡口。煎劑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敷患處。
【用量】10一15g;外用適量。

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是補腎名方。這一稱謂來自錢仲陽所著的《小兒藥證直訣》,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這六味中藥組成。最早是“八味地黃丸”,見於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後來,宋代名醫、兒科專家錢乙把八味地黃丸裡面的附子和桂枝這種溫補的藥物去掉了,變成了現在的六味地黃丸,並用它來治療小兒先天不足,發育遲緩等病症。
後來,明代中醫有一派非常推崇“腎”的作用,認為腎是人的“先天之本”,一時間,很多名醫倡導補腎,比如明代名醫薛己最善補腎,他就主張,腎陰虛用六味地黃丸,腎陽虛用八味地黃丸。薛己的實踐為許多後世醫家認可,他們倡導的補腎觀點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

生活護理

平時應堅持鍛鍊,運動可以達到養筋健骨,舒筋活絡,血脈通暢,健腎強身之效,增強自身抵抗力。可以進行散步,慢跑,瑜珈,打網球,打太極等運動方式,要堅持進行,持之以恆.祝你健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