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理經濟學派

數理經濟學派

數理經濟學派是邊際效用學派的一個分支,與心理學派相對發展。他們把各種經濟事物的數量及其相互關係作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以數學方法代替理論分析。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由於洛桑學派曾經是該學派的主流,數理經濟學派有時也被稱為洛桑學派。代表人物有英國的威廉·斯坦利·傑文斯、法國的里昂·瓦爾拉、義大利的維爾弗里多·帕累托。數理經濟學派的共同特點是: 把邊際效用論同數學結合起來,把數學方法尤其是幾何方法和微分方法說成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健全方法,強調以數學概念、符號、方程、圖形去解釋社會經濟現象而排斥和拋棄一切以因果關係解釋經濟現象的理論。代表作有古諾的 《財富理論的數學原理研究》,傑文斯的 《政治經濟學理論》、瓦爾拉的 《純粹政治經濟學要義》,帕累托的 《政治經濟學講義》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數理經濟學派
  • 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
  • 說明:表述 邊際效用經濟學
  • 主要派別洛桑學派
基本定義,歷史,崛起,貢獻,蘇聯,

基本定義

數理經濟學派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個主張用數學符號和方法來表述 邊際效用經濟學的數理邊際效用學派數理經濟學派的英國主要代表是威廉·斯坦萊·傑文斯(1835~1882),數理經濟學派主要派別是以瓦爾拉、帕累托為代表的洛桑學派
數理經濟學派數理經濟學派

歷史

經濟問題
在西方國家,義大利的切瓦是第一個把數學用於經濟問題的,但首先比較系統 地運用數學的,是1838年法國庫爾諾的《財富理論數學原理的研究》,這書常被當做數理經濟學的開端。後來因由於英國的傑文斯和法國的瓦爾拉斯的高度推崇,這個學派才聞名於世。傑文斯在1871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利用導數表述邊際效用概念,藉助數學推理論證了兩種商品之間交換的均衡價格是怎樣決定的。一般認為,數理經濟學派對經濟現象的質的分析是薄弱的。
數理經濟學派數理經濟學派
主要代表人物
19世紀70年代經濟學的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瓦爾拉,義大利的帕累托以及英國的傑文斯。主張用數學符號和數學方法來研究、論證和表述經濟現象及其相互依存關係,提倡數理方法是研究經濟學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方法。
《純粹政治經濟學綱要》
法國的瓦爾拉在1874年出版的《純粹政治經濟學綱要》一書中,以邊際效 用價值論為基礎,考察了市場上所有商品的供給、需求和價格相互依存、相互制約,達到均衡狀態的價格決定過程,創建了一般均衡論的理論體系。帕累托1906年出版《政治經濟學教程》一書,在序數效用論的基礎上,藉助序數效用指數和“無差異曲線”等概念,論證了一般均衡理論。傑文斯在1871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利用導數表述邊際效用概念,藉助數學推理論證了兩種商品之間交換的均衡價格是怎樣決定的。一般認為,數理經濟學派對經濟現象的質的分析是薄弱的。
數理經濟學派數理經濟學派

崛起

古諾與數理經濟學派
安東尼·奧古斯丁·古諾(Antoine Augustin Cournot, 1801-1877),是第 一位打入經濟學界的真正數學家。1833年,古諾開始出任法國里昂大學的數學教授,還曾擔任過數學學院的院長職務。他有兩位幾個世紀前是、再過幾個世紀之後仍然是大名鼎鼎的數學家老師,一位是拉普拉斯(Laplace),另一位是泊松(Poisson)。他的第一本學術著作寫的是機率論,而接下來馬上就將研究對象由數學轉移到了經濟領域,並運用其嫻熟的數學分析方法於1838年寫出了他的第一本經濟類學術專著《財富理論的數學原理之研究》(Recherches sur les principes mathematiques de la theorie des richesses)。
數理經濟學派數理經濟學派
普遍水平
這是一本研究水平極高的著作,超越了當時研究經濟學的學者的普遍水平,又加之是法文版,因此,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注意。但一經人們發現,便一致被推崇為數理經濟學派的先驅者。至於是被哪一位經濟學家先發現的,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直到英國的傑文斯最終發現了這本古諾的著作,並將其介紹給了同行們;另有一說是其法國同胞、且其父與古諾同年同窗同名又幾乎同教名的勒翁·瓦爾拉斯在成名之後,將古諾的早年著作向大家作了介紹。

貢獻

理論與實際套用
數理經濟學派對經濟學發展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幾乎所有的理論與實際套用之 間都有著不易跨越的鴻溝。一般而言,所有的經濟理論特別是數理經濟學理論,都會設定許多的前提條件,理論與模型都是在這些前提條件之下展開的。不同的前提條件代表著研究者認識事物的不同角度、研究對象的不同側重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要求,因而也就會導出不同的結論和結果。
數理經濟學派數理經濟學派
這正是數理經濟學派飽受攻擊的地方,因為有許多的理論的前提條件與現實都存在著明顯的出入。然而,經濟學研究正是這樣一點一滴地取得進步。先是假設一些嚴格的條件,得出套用性較差的較強的結論;然後逐一地將條件減弱再得出套用性較好的較弱的結論。
里程碑意義
當布萊克(Frisch Black)和肖斯(Myron Scholes)提出他們在現代金融理論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期權定價理論時,也是包含著許多後來被逐一取消的假設的,例如:歐洲式期權、選擇買權、期間無除息、期間無除權、股票價格遵從常態分配等等。而他們又是在取消了巴奇勒(Louis Bachelier)有關零利率、股票價格允許為負值等不現實的假設之後推出結論的。
數理經濟學的理論一般都被認定為是與數學模型密切相關的,而這種用數學模型來推理經濟行為的方法到目前為止,已經日益地被人們所接受,這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發情況就可以得到很直接的驗證。
數理經濟學派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1969-1999年,31年之中諾貝爾經濟學獎總共頒發給44位經濟學家,這包括在1990年和1994年分別同時授予了3位經濟學家,而在1969年、1972年、1974年、1975年、1977年、1979年、1993年、1996年和1997年則分別同時授予了2位經濟學家。
在全部這些獲獎者的名單中,有九成左右的獲獎者都是因為他們能熟練使用各種數學方法來研究經濟學而獲獎的。計量經濟學、統計學、常微分方程及方程組、偏微分方程及方程組、差分方程及方程組、線性規劃、最優規劃、投入產出、控制論、不動點理論、集合論、拓撲學、泛函分析、集值映射、微分幾何、群論、代數學、機率統計、隨機過程、博弈論等等,許多魅力四射的數學理論都被逐漸套用到經濟問題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中。
除了那些從獲獎內容上可以明確看出包括有許多數學理論和方法的獲獎者之外,也的確有幾位看起來似乎與數量經濟學或者說是數理經濟理論無關的經濟學家,甚至直到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之後,也仍然沒有馬上就獲得主流經濟學家或者說是正統經濟學家們的承認。
例如,曾獲得過美國心理學卓越貢獻獎和計算機科學獎的西蒙(Herbent Alexander Simon),就是一位非正統的經濟學家,現代管理學的發展得益於西蒙的貢獻,特別是他的現代企業決策理論。但是,西蒙博學多才的天性使其在用互相協調的決策人代替傳統管理理論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家時,在建立關於“有限度理性”這一解決人類行為問題的模型時,都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套用了許多數學、統計學與邏輯學的內容,這是他最終能榮贗諾貝爾經濟學大獎的主要原因。
發展經濟學代表人物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被稱為是經濟學與政治學的架橋者,同時也被普遍認為是第一位不用數學方法而研究經濟學的諾貝爾獲獎者。看起來似乎他所獲獎的理論會與數學模型無關,其實正好相反。他之所以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大獎,是因為他在公共選擇理論領域裡面所做出的貢獻,而沒有相當深厚的數學修養是不可能進入該研究領域深層次的。
還有新制度學派的開山鼻祖科斯(Ronald Harry Coase),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獎評審拉思·魏林教授這樣評論到:“基礎經濟學不得不因此而改觀,管理經濟學找到了新的支點,經濟史的研究增加了新的推動力,一門新的學科—法律經濟學,在經濟學和法律學的交叉地帶應運而生,傳統的法學開始動搖了。”也許這是人們認為他是繼布坎南之後第二位不因數學方法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的原因,但殊不知,科斯在二戰期間曾被借調進政府做過大量的戰時統計工作,而此前在倫敦經濟學院科斯主要講授的課程是公共選擇理論,在該領域大量的數學理論魅力四射,這也是他最終能提出“交易成本”的基礎所在。
“現代貨幣數量論之父”
而被稱為非經濟學領域的經濟學家貝克爾(Gary Stanley Becker),作為“現代貨幣數量論之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學生,也是藉助其熟練的數學方法而“將微觀經濟分析領域擴大到包括非市場行為的人類行為和相互作用的廣闊領域”從而榮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
史學研究獲
在兩位惟一是以史學研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福格爾(Robert Fogel)和諾思(Douglass North)中,Fogel主張用數量分析的方法來研究經濟史而被稱為“新經濟史學派”的創始人,而且有兩位數學功底非常不錯的鼎鼎大名的老師,都曾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一位是作為管制經濟學先驅的斯蒂格勒(George Joseph Stigler),另一位是號稱“經驗統計學之父”的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而North也被稱為“新經濟史學派”的執牛耳者,而且是新制度經濟學派制度變遷理論的傑出代表。特別是他以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為依據所提出的全新的經濟成長理論,使其在“新增長理論”的發展中也占據了一席之地,大量使用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方法的文章說明了他的實力。

蘇聯

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創始人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蘇聯著名經濟學家康托羅維奇。他1939年提出為企業生產尋找最佳的資源分配方案的主張。1945年寫成了《經濟資源的最優利用》一書,這是蘇聯數理經濟學的萌芽之作。1959年康托羅維奇發展了這本書中提出的思想,由此開始形成一個學派。該學派主張把數學方法運用於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發展和生產目的的實現過程,使社會主義的計畫更有科學依據;主張用最小的數量的資源產出耗費最小、能更大程度地滿足消費者需要的產品;同時,承認社會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替代性,認為沒有這兩個概念就不會有資源的有效配置,經濟學本身也就沒有必要存在;資源的有限性,意味著生產發展所需要的人、財、物力也相對有限,因此,必須把有限資源用於最迫切的產品的生產;要用這些有限的資源生產更多的產品,就應該對多種方案進行選擇,並訂出合理的價格政策。20世紀60年代後期建立了蘇聯科學院數理經濟研究所。70年代形成了社會主義經濟最優運行理論。代表人物除康托羅維奇外,還有費多連科、沙塔林、彼得拉科夫等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