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勝齋法帖

敬勝齋法帖

《敬勝齋法帖》是清乾隆時期宮廷刊刻的一部大型叢帖,帖中所收皆為乾隆皇帝青、中年時期的書法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敬勝齋法帖
  • 作者:乾隆皇帝
  • 創作年代:1761年
  • 類型:法帖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法帖內容,藝術鑑賞,法帖意義,

法帖內容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宮廷將乾隆皇帝所寫的文章和詩作,以及臨摹的古代書家名跡摹勒上石,刻成《敬勝齋法帖》,共四十卷。卷一至卷十二為御製,卷十三至卷二十是御書,卷二十一至卷四十系御臨。
《敬勝齋法帖》局部《敬勝齋法帖》局部
御製,是皇帝自己所作詩文及文章;御書,為皇帝書寫先賢或前代君王的文章、詩歌;御臨是皇帝臨寫古代先賢的書跡。帖中所收有記、賦、詩、詞、序、跋、論、銘、頌、贊、表、尺牘等等,內容甚為豐富。《敬勝齋法帖》中的詩文有即景而書,也有疊舊韻之作。其中有過去舊作後又抄錄者,類卷四《御製哨鹿賦》,乾隆十四年作(1749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抄。有在大內三希堂之作,也有在避暑山莊、木蘭圍場所寫。內容有用以寫勞人思婦之情的《昔昔鹽二十首》,也有圍獵或觀景之詩,其詩作具有較高的史料、藝術和文學價值。

藝術鑑賞

乾隆皇帝愛詩喜書。《敬勝齋法帖》洋洋四十卷,皆為高宗弘曆青、中年時期的書法作品。這些作品,書體涵蓋真、行、草,字形大小俱全,可見其字風格特點。雖然也如他的詩文一般有大量翰林們代筆之作,但親筆書寫也很多。其書中鋒用筆,起筆裹鋒,不露駐痕,收筆多含蓄回鋒。運筆遲送澀進,折處圓渾,布白得宜,點畫圓潤均勻,運筆婉轉流暢,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缺憾是缺少變化和韻味,骨力不足,失之於軟。但是,評價乾隆的書法不能單單以一個書法家的標準來要求,作為一國之君,管理國家是其主要職責,因此在書法上反映出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很正常。而作為一個帝王書家,有不同於一般書家的獨特價值,套用歷史的觀點來分析對待。

法帖意義

《敬勝齋法帖》收刻的乾隆書跡不少記載了作書地點。有在紫禁城書房所作,也有南巡途中所寫。《御臨蘇軾孫莘老墨妙亭詩》的跋文中寫道:“蘇軾《孫莘老墨妙亭詩帖》,甲戌冬十月既望御臨於三希堂”,說明了臨帖的時間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農曆十月,具體地點在紫禁城中三希堂。卷二十九的《御臨黃庭堅書劉明仲墨竹賦》後題:“乾隆甲子孟夏上澣,御筆臨於長春書屋”;卷三十中《御臨米芾苕溪詩》跋:“乾隆丙寅三月上浣,養心殿御筆臨”;卷三十三,《御臨趙孟頫書歸田賦》後跋:“乾隆丁卯小除夕燈下書於坤寧宮”,等等。
帖中有乾隆自己所作的詩、文,也有大量的臨摹古代書家名跡,卷帙浩瀚,蔚為大觀。這部內容豐富、史料價值極高的巨製,集乾隆皇帝詩詞、文章、書法於一身,有助於後人對歷史的深入研究,也反映了其喜好及藝術品位。
通過這些文字記載,使人們能夠了解乾隆皇帝在某一階段甚至某天的行蹤、活動等,有助於對當時歷史、事件乃至於政策的深入研究。同時也向我們展示出一位愛詩、愛書的皇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