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欠賬

溫家寶總理在參加人大江西省代表團全體會議時表示,這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每年教育的比重都比較大。這恐怕是對教育支持力度最大的8年。但是,他稱還欠著一個“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欠賬
  • 人物:溫家寶總理
  • 類型:人物話題
  • 會議:江西省代表團全體會議
內容簡介,相關新聞,

內容簡介

教育欠賬
教育欠賬
教育欠賬
“我一定把這個‘賬’還清!”溫家寶所說的還清“欠賬”,就是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溫家寶說,“如果一個國家不重視人才的培養,那就是沒有未來。”
總理還清教育欠帳的信心讓網友倍感振奮,但許多網友同時表示擔憂:還清教育欠賬、把蛋糕做大不容易,但如何切分蛋糕更不容易。這同樣涉及到公平問題、效率問題,還涉及到教育發展的方向、科學問題。
還清教育欠賬是對未來的承諾
還清“教育欠賬”的承諾,彰顯決策者的民生情懷,折射了公共財政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原旨,同時也體現捨得投入、百年樹人的戰略考量。財政教育投入占GDP4的指標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對教育的投入水平,這裡包括:各級財政對教育的撥款,城鄉教育費附加,企業用於舉辦中國小的經費,校辦產業減免稅部分。世界各國教育投入都是教育經費的最主要來源,因此,衡量教育投入水平,通常用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來考核。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教育投入的力度將大大增加,教育資源失衡的狀況將大為改觀,民眾教育負擔也將大大減輕。這確實值得期待。
加大教育投入,需向重點領域傾斜。除了向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加大投入外,應將重點放置在學前教育上。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民眾。公辦幼稚園價錢公道,管理規範,令人放心,卻由於布局不合理、數量太少,不少民眾很難拿到“入場券”。而民辦幼稚園越來越“貴族化”,動輒上萬的入園費讓家長們望而卻步。入園難問題,是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最關心的熱點問題之一,呼聲最高。不少代表委員呼籲:加強“學前教育”這一環,別讓家長在孩子教育“起跑線”上焦慮。的確,“入園難、入園貴”關乎教育起點公平,關乎國家未來,如何破解這一難點不僅是全社會的關注與期盼,更是政府的責任。
還教育欠賬還需懂得怎么花
還清教育欠賬、把蛋糕做大不容易,但如何切分蛋糕更不容易。這同樣涉及到公平問題、效率問題,還涉及到教育發展的方向、科學問題。
“這8年,是政府對教育支持力度最大的8年。但還欠你們一個賬,就是沒有完成教育經費占GDP比重達到4%的任務,一定把這筆賬還上。”“如果一個國家不重視人才的培養,那就是沒有未來。”

相關新聞

教育欠賬還不起
舒聖祥
在1993年制定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就規定,教育經費“在本世紀末”要達到國民生產總值4%。但這么多年來,4%目標一直達不到。從2000年到2009年10年間,以4%的比例為目標,則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10年累計“欠賬”已達16843億元。在捉襟見肘的經費面前,“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口號多少顯得有些力不從心。(3月8日《中國經濟周刊》)
這些年來,我們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我們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我們說“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在國家重視教育的所有方面中,財政投入雖然只是一個方面,卻又是含金量最高的一個方面。興辦高水平的成功教育,離不開充足財政投入的保障,這是一個基本的常識。
當然,教育經費投入的多寡,與一個國家的財政實力息息相關,是之謂“國情”。根據一般的經驗,人均GDP達到600美元,國家教育投入應占GDP的4%。我們國家之所以早在1993年就提出要在2000年左右教育投入達到GDP4%,顯然正是參照了這樣的標準。進入新世紀,我們的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大關,隨後又很快突破了2000美元、3000美元,已經超過4000美元;可是,教育投入達到GDP4%的承諾,18年來始終未能實現。教育投入長期不足,也因此成為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為何教育經費無法兌現承諾,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應該是問責機制的缺失。倘若教育投入比例也像節能減排指標一樣成為政績考核硬約束,也許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標早已實現。這說明什麼?說明各級官員雖然將發展教育的重要性經常掛在嘴上,心裏面對教育的真正重視卻遠遠不夠。
18年的教育經費欠賬,學生、家長、老師、學校都是利益受損者,其中很多的欠賬都被轉嫁給了他們。很多孩子因為貧困上不了學,昂貴的學費讓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成為很多家庭喘不過氣的沉重負擔;有限的經費被優先投入到城市重點學校,於是落後的更落後,教育公平依然是鏡花水月,教育的均衡發展受到極大限制;更有很多農村孩子長期在危房裡上課,沒有一輛安全的校車,沒有基本的教學實驗設備和稍微像樣的體育場;很多地方的老師長期拿著低廉的工資,優秀的人才不願意到急需他們的落後地區教書……
然而我們更該看到,學校教育的特點決定了很多教育經費欠賬或許是根本償還不了、彌補不了的。教育之所以能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正因為它首先決定著一個又一個公民的命運。受教育的學生一旦畢業,就將徹底錯過充足教育經費可能給予的一切改變,很多人的整個人生很可能會就此留下難以補齊的短板和難以彌補的遺憾。
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裡重提,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衷心希望,這個已經遲到了18年的承諾,不再繼續遲到。
教育欠賬1.6萬億,何時還上
《中國經濟周刊》報導,比起對軌道交通、高速鐵路等動輒萬億的“慷慨”投資規模,18年來,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還未到4%的承諾目標。18年累計欠賬1.6萬億。其背後的重要原因――也是經常被地方官員提及的原因,就是“財政困難”。
這聽上去像一個荒誕的悖論。一邊大把簽單修高速建高鐵,一邊還要喊窮從教育的兜里剋扣些油水。這當然不能一味責怪教育主管部門。教育部門歷年兩會只說“力爭”達到4%,從沒拍胸脯說過“確保”4%。為何?因為教育部門的底氣不夠,教育主管部門也是“討錢花”的主兒。在教育系統,學校、地方教育部門向上級部門“討錢花”,教育部門向政府計畫、財政部門“討錢花”,這是獲取辦學資金的基本模式。
財政部門為何也時常完不成發錢任務呢?因為這幾十年他們都是“窮媳婦持家”的思路。以前吃不飽穿不暖,所以我們的財政體制一直不是公共財政體制。政府是投資主體而不是公共財政主體。地方政府想的是如何錢生錢,為“看得見”的經濟項目投資,互相攀比。教育經費被稱為“剩餘財政”,有剩餘才給教育。戰略地位也蛻變為“略占地位”。因此3月8日,財政部門官員在回答投入達不到GDP4%時解釋,我國發展和改革的任務很重,需要花錢的地方也很多,財政收支矛盾比較突出。
但是,一味哭窮是“初級階段”的做派。我國當前發展階段的一個重要特徵,已經不是私人消費品的短缺,而是社會公共品的匱乏。以往,各地的財政部門要練就的是發家致富的本領,如今,是要學習把家庭公共財政打理好。教育、醫療、社保一個都不能落下,否則老百姓會說一些地區行政經費年均增長23%,大大超過了同期GDP的增長,教育欠賬為何仍然債台高築?這管家婆的能耐值得懷疑。
如何還上欠賬,占領4號高地?管家婆除了要惡補現代公共財政管理知識之外,還要把鄧小平的這句話放在心上做座右銘:“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於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