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基礎系列教材·簡明中國教育史

教育學基礎系列教材·簡明中國教育史

《教育學基礎系列教材·簡明中國教育史》此次修訂,基本原則依舊是保持《教育學基礎系列教材·簡明中國教育史》原有的“簡明”特點,根據不同情況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在修訂版的基礎上,重新組織章、節、目的內容,突出教育思想、制度的歷史沿革,並借鑑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歷史認識修正了部分歷史評價,以更為客觀、公允的歷史評價作為理想訴求。古代部分作了局部的修改、補充、調整,近現代部分無論是章節結構,還是內容都作了較大的改動,特別是增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部分,以兩章的篇幅,勾勒出建國後50年的教育發展的主要軌跡。

基本介紹

  • 書名:教育學基礎系列教材•簡明中國教育史
  • 類型:中國教育事業
  • 出版日期:2007年9月1日
  • ISBN:9787303009435
  • 品牌: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作者:王炳照 郭齊家
  •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530頁
  • 定價:48.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教育學基礎系列教材·簡明中國教育史》此次修訂,根據章節內容需要,增加了很多圖片,以期圖文並茂;每章前面增加了導言,以言簡意賅的文字對本章內容作提要式的描述,給讀者一個提綱挈領的印象。
近些年,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改革在不斷深化,教育價值觀念也在發生轉變,教育史學界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在教學科研實踐中,我們開始感覺到1992年修訂版的內容已有些不能適應和滿足21世紀的新形勢和廣大讀者的新需求。為此,在廣泛收集讀者意見的基礎上,結合我們自己的體會,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決定再一次對《教育學基礎系列教材·簡明中國教育史》進行修訂。

作者簡介

王炳照,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教育思想通史》主編。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原始社會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節 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學校的萌芽
第二節 西周的教育制度

第二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官學的衰落和私學的興起
第二節 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節 孟子的教育思想
第四節 荀子的教育思想
第五節 墨子的教育思想
第六節 道家的教育思想
第七節 法家的教育思想
第八節 《禮記》中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 秦、漢教育
第一節 秦代教育
第二節 漢代文教政策
第三節 漢代學校教育制度
第四節 漢代察舉制度
第五節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第六節 王充的教育思想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的學校教育制度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士制度
第三節 嵇康的玄學教育思想
第四節 顏之推及其《顏氏家訓》

第五章 隋唐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隋唐文教政策
第二節 隋唐學校教育制度
第三節 隋唐科舉制度
第四節 韓愈的教育思想
第五節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 宋元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二節 宋代的科舉制度
第三節 宋代的書院
第四節 遼金的教育
第五節 元代的教育
第六節 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七章 明代的教育
第一節 明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二節 明代的科舉制度
第三節 宋元明時期的私學
第四節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第八章 鴉片戰爭前的清代教育
第一節 清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二節 清代的科舉制度
第三節 明未清初的進步教育思想
第四節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第五節 顏元的教育思想

第九章 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清末封建教育的變革
第二節 龔自珍、魏源等對清末教育的批評和改革主張
第三節 洋務運動時期的教育
第四節 張之洞的教育思想

第十章 維新運動和清末“新政”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維新運動時期的教育改革
第二節 清末“新政”時期的教育改革
……
第十一章 民國初期的教育
第十二章 “五四”運動和大革命時期的教育
第十三章 國民政府時期的教育
第十四章 反對教會教育與反對日偽奴化教育的運動
第十五章 革命根據地教育
第十六章 從新民主主義教育向社會主義教育的轉變
第十七章 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
主要參考文獻

文摘

第一章 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二節 西周的教育制度
一、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學制系統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0年)是我國奴隸制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經濟上實行奴隸主貴族的土地國有制;政治上實行以宗法制為基礎的分封制度,嚴君臣、尊卑、上下之分,明父子、長幼、親疏之別;思想意識上由重神鬼逐漸變為重人事,這就決定了西周統治者對教育極端重視和高度壟斷,形成“學在官府”、“官守學業”的局面,政教一體,官師合一,以“明人倫”為教育宗旨,培養統治階級的治術人材,即所謂“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
西周的學校集前代之大成,匯合各種學校構成一套組織比較完備的學制系統,《古今圖書集成》稱:“周承四代之制,立四學於京師,辟雍居中(即成均),東膠在左(即東序),瞽宗在右(即右學),虞庠在國之西郊,其在侯國之都者曰(半頁)宮,自鄉遂而下,則癢序並設。”不過根據古籍記載,內容頗多出入,注釋更多分歧,我們只能綜合各家所述,參照考古發現的西周文物,勾勒出西周學校制度的概貌。
西周的學校,大概可分為“國學”與“鄉學”兩種:
1.國學 西周的“國學”是專為奴隸主貴族子弟設立的。據《禮記?王制》記載:“天子命之教,然後為學,國小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半頁)宮。”可知西周的“國學”按入學年齡和程度分成國小、大學兩級,國小設在宮廷附近,大學設在近郊,天子與諸侯的大學名稱各異。
西周的銘器金文確有宮廷國小和大學的記載,可與古籍上的記載相參證。
西周的大學有辟雍、大池、射廬、宣放*(榭)等不同的名稱,都是周天子率群臣及學生習射和作樂舞的地方。
《詩經》中的《思齊》、《靈台》、《振鷺》等篇都載有辟雍或西雍。大概西周的大學建在四面環水的丘地上,“水旋丘如璧曰辟雍。”因四面有水似池,故曰“大池”,因在國之西郊,故稱“西雍”:又因是陸上學射之所,故又稱“射廬”。
天子所設大學,規模較大,分為五學,辟雍居中,又稱太學,此外四周分設四學,兼用四代之制:水南曰“成均”,取五帝之學名,習樂德、樂語、樂舞者居之;水北曰“上庠”,取虞學之名,典書、詔書者居之;水東曰“東膠”,取夏學之名,學干戈籥者居之;水西曰“西雍”,取殷學之名,亦曰“瞽宗”,學禮者居之。《大戴禮》也載有天子五學之說:“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入太學,承師而問譜。”

序言

黨的十二大明確地把發展科學、教育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重點之一,極大地激發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熱情。學習教育科學,掌握教育規律,已成為大家普遍關心的課題;人們對了解和研究中國教育發展史,批判地繼承我國豐富的教育遺產也發生了日益濃厚的興趣。但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普遍感到缺乏適用的材料。為了滿足這一迫切要求,我們編寫了這部《簡明中國教育史》。 本書在編寫時,努力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對歷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作了全面的介紹和明確的評析;文字力求簡明扼要,既注意體系完整,線索明晰,又體現重點突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