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活動組織

教學活動組織

廣義的 “教學”是指所有教的人指導學的人進行學習的活動。狹義的教學是指在學校內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組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學活動組織
  • 包含:指在學校內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組織
  • 屬於:指導學的人進行學習的活動
  • 構成要素:1.受教者(學生);2. 施教者
構成要素,常見問題,調查與訪談,觀察和了解,情境與氛圍,有效調控,生成積極回應,組織形式,教學方式,

構成要素

教學活動組織的構成要素:1.受教者(學生);2. 施教者(教師);3.教學目的;4.教學內容 ;5.教學方法; 6.教學環境。各因素之間的關係,學生是教學活動組織的出發點,也是教學活動組織的落腳點,它決定著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又影響著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排。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教學目的確定後,在一定程度是就決定了教學方法的選擇和使用。
教學活動組織
我們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認真研究教學活動組織的基本環節,並對這些環節提出質是要求。

常見問題

教學活動組織中有關師幼互動的常見問題
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同樣的一份經典的活動方案,由不同的教師執教會產生不同的活動狀態。由此可見,一個成功的教學活動,除了要制訂合適的目標,精心設計活動過程外,教師在教學現場的師幼互動水平、處理預設和生成的能力等,也是影響教學活動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組織活動的能力也是反映教師專業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教師與幼兒互動的能力直接影響著活動組織的成效,那么幼兒教師是否能夠認識到“互動”的重要性?他們又是如何理解“互動”的呢?

調查與訪談

1.互動其實是烘托教學氣氛,氣氛好,就會覺得互動好。
2.互動太難了,有天賦的教師才能做得好,一般教師學都學不會。
3.互動就是經驗積累的成果,需要一定的教齡作為鋪墊,年輕教師要慢慢學。
4.互動很簡單,無非就是幼兒興奮點、開心點,教師靈活點、反應快一點。

觀察和了解

在新課程全面推廣的今天,雖然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都會特別關注師幼互動的效果,但對於“互動”理解上的偏差,導致教學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失真”的“互動”。
1.形式化互動:表現為互動實質的缺失。教師與幼兒兩者之間相互扮演著互動的角色,但是彼此間的互動只有形式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具體表現為只“議”不“思”、只“說”不“聽”。
2.單一性互動:表現為互動形式的失當。教師力圖從“獨白”走向“對話”,使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成為活動的主要形式,幼兒之間的互動較少。
3.偏向性互動:表現為互動對象的選擇上。教師在選擇互動對象上有著明顯的傾向性,相比較而言,能力強的幼兒獲得更多與教師互動的機會,在互動內容和時間的分配上也存在著“因人而異”的現象。

情境與氛圍

1.關注情境與教學具在現場中的合理性,充分把握內容的活動因素和幼兒的思維現狀,充分利用幼兒原有的生活經驗。
2.讓情境與教學具呈現階段性,根據幼兒在現場反映出來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及時利用或創設情境,巧妙改變教學具,從而吸引幼兒,儘量讓幼兒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情感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幼兒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3.接受幼兒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並通過溫暖而富有感情的互動表達對每個幼兒的接受。
4.處理好影響幼兒主動性的各種因素,想方設法引導幼兒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範等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幼互動,並通過生生互動,相互影響,相互補充。
5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必須藉助於有效的媒介,如語言、行為、態度或肢體語言,以及使用目光接觸、表情、手勢等非語言行為與幼兒溝通。

有效調控

1.傾聽是巧問的前提,教師善於傾聽幼兒,包括傾聽幼兒的妙想,傾聽幼兒的童心,傾聽幼兒的錯誤,傾聽弱勢幼兒的聲音等。
2.現場的巧問應抓取即時的素材,抓住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多用激勵、接納等語言增進教師與幼兒互動的行為,有效引發幼兒的比較和思考。
3.充分有效地運用“追問”,展現幼兒的思維過程,引導幼兒發現問題的“真跡”,這樣既能了解幼兒探索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又能使幼兒感到問題的所在,使幼兒的思維活動由此得到啟動。

生成積極回應

1.巧妙轉拋來自幼兒的“質疑”。教師應該及時捕捉來自幼兒的疑問,巧妙地引用這一“質疑”的情境,採用“拋接球”的回應方式,把問題拋向全體幼兒,引起同伴共同參與討論。
2.有效梳理幼兒凌亂的回答。教師面對個別幼兒表述不清的時候,必須讀懂幼兒到底想要表達什麼,並聯繫活動目標進行梳理,引導或幫助其表述完整,又不違背其原意。這樣的回應既能有效地推進活動目標的達成,又能激起幼兒的積極情感。
3.生成的內容是否是大部分幼兒感興趣的,並和當前的活動有相應的聯繫,教師應以敏銳的眼光去發現、分析、捕捉。
4.生成的內容是否能引起幼兒認知的衝突且貼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教師要判斷幼兒可能達到的“最近發展區”。
5.生成的內容是否有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

組織形式

1、教學活動組織是指教師按照一定的教學思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活動.管理活動是指教師指揮、組織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組織中來,為實現教學目標而作出的種種努力的活動。
2、在學校教育中,教學活動組織是指教師和學生之間開展的一系列有組織有計畫的學習活動.教學活動組織是由學生、教學目的、教學課程、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信息反饋、教師七個要素組成的 。
3、但被動的瀏覽不能稱為教學活動組織,用戶在學習過程中,會要求教師解答疑問,用戶也需要通過回答問題來強化學習效果 。
4、教學活動組織實質上是指“教師組織引導學生主動作用於教學內容的過程及其方式.…它的主體關涉教師和學生,客體是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組織的內部關係和結構主要表現為教師、學生與教學內容三者之間的互動”
5、同樣,沒有學生的學,也不能稱為教學活動組織。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相互聯繫,同時又具有自己獨特的作用和地位。每天傍晚開始午夜結束少則有幾十隻多達上百隻象穿著五彩繽紛的衣服列隊行進 。  6、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稱為教學活動組織,教和學必須統一起來。教師必須時刻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

教學方式

是指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手段而進行的,由教學原則指導的一整套方式組成的、師生相互作用的活動。
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採取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儘可能的和把自己和學生的關係處理好。不可以叫他們看到你就感到害怕,像老鼠見到貓。
隨著二期課改的推進,幼兒的主體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學過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種純粹的給予或接受的靜態過程,而是教師與幼兒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因此,“師幼互動”成為研究教學過程的一個熱點話題。
“幼稚園教學活動的組織與互動”是師幼之間不斷進行著的一種生命之間的溝通和交往,活動過程定位在教與學之間的相互交往、相互影響的動態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通過重新建構新型的師生關係,最佳化互動方式,形成互動影響,不斷產生思維“共振”,達到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