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醫學

救援醫學區別於單純的急救醫學,是以“大急救”(即救援)為中心,以急救醫學、災難醫學、臨床急診學、危重症監護學為基礎,融入通訊、運輸、建築、消防、生物醫學工程等多學科擴展形成的一門綜合性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救援醫學
  • 所屬:醫學
  • 區別:急救醫學
  • 基礎:急救醫學、災難醫學、臨床急診學
研究內容,重要性,創建的背景,中國進展,相關作品,開設院校,

研究內容

現代救援醫學是處理研究現代社會生產生活在醫院外環境中發生的各種危重急症、意外災害事故,及時組織救護力量,在現場對個體或群體實施及時有效的救援、救護,進行必要的醫學處理,以挽救生命,減輕傷殘和痛苦,並在醫療監護下,採用現代交通,將傷病人運至醫院,接受進一步全面救治的一門科學。
救援醫學
現代救援醫學學科內容除了上述內容之外,廣泛涉及院外急救、醫學及災難條件下監護運輸、院內急診、院內對各類災害及應急事件的危重症監護救治、中毒救援學、交通事故救援學等方面。如機場救援醫學即研究在飛機場內外發生航空器緊急情況,或不涉及航空器緊急情況,對人員的急救、治療、護理等。與一般急救醫學不同的是,機場救援醫學一定要研究涉及航空器的緊急情況(空外事故等)及航空器沒有緊急情況(火災、地震等)條件下的救援特點。因此現代救援醫學必須關注醫學之外的災害科學問題,如必須了解機場應急計畫,能及時、有序、高效率地從機場的正常活動轉入緊急狀態,特別還應掌握機場救援預案的基本框架及內容,這包括掌握遇險生存的方法,即尋求生存的場所和加以保護、尋求維持生命的水和食物、尋找求生之路;及時全面控制傷病、樹立堅定求生希望之心等。同樣,對於防洪也有防洪救援醫學問題,要將環境醫學預防醫學、衛生救援學加以綜合。

重要性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高科技的成果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套用,使人類相互交往、彼此密切的深度和廣度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境界。社會的進步,醫學模式的轉變,在現場救護醫學基礎上應運而生了現代急救醫學。它借鑑高科技的發展,使急救醫學的內涵日益豐富,外延更為擴展。急救醫學確切地講是現代急救醫學的建立和發展的基礎;是對傳統的醫院內的急診及包括手術室在內其他臨床科室搶救規範化的提高;是對新建立的危重症監護病房系列救治經驗和理論上的完整和支持;更是在廣泛的醫院外環境昔日簡陋的救護技術、裝備、經驗;理論上的重大發展,同時將通訊、運輸等納入醫學科學理論技術的範疇。可以這樣地宣稱:現代急救醫學相對20世紀60年代以前尚未形成體系的急救,是一種重大變革乃至革命。

創建的背景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有關信息報導,意外傷害及天災人禍有上升趨勢。每年約有350萬人死於各類意外突發事故,受傷人數為上述人數的100~150倍,其中約有200萬名受害者成為終生殘疾。醫療保健花費和生產能力喪失每年造成的損失估計約為5000億美元。這個嚴峻的現實,給醫學界提出了一個新的任務即創立醫療救援學科;同時又給社會提出了一個普及安全文化的課題。前者是一旦出現天災人禍意外傷害,能給予及時有效的緊急醫療救助,以使對生命、健康的危害減低到最小程度;而後者則是從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這一積極的原則出發,盡最大的努力減少突發意外傷害事故的發生,以及一旦發生後能做到自救互救,把災害事故儘量控制在一個較小的範圍和較易進行緊急救助的現場。

中國進展

歷史回顧:現代急救的概念與內涵
縱觀人類文明史,自19世紀中葉醫學科學的形成並迅猛發展,這一百年的進展舉世矚目。醫學科學標誌人類文明進入到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保健、醫療實踐發展等活動中人類已逐步協調和主動。
現代急救醫學或現代急救、災害醫學是近三十年來首先在西方已開發國家興起的一門科學。它是由於現代社會的發展,對於越來越多的醫院外突發的危重急症和意外傷害事故,提出迫切的醫療需求這一背景下產生的。
20世紀70年代以來,高科技的發展在世界範圍內迅速滲透,使人類互相交往,彼此關係密切的廣度、深度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境界。社會的進步、醫學模式的轉變,使得在現場救護醫學基礎上產生了現代急救醫學。
它又憑藉高科技的“翅膀”使急救醫學的內涵日益豐富,外延更為擴展,災害醫學即是其主要內容,或是其延伸。事實上,災害醫學與急救醫學很難區分,只不過是致使危重病人的原因,環境的不同罷了。
所以,1976年由國際著名的麻醉科、內外科醫生在得到美茵次發起成立了急救、災害醫學俱樂部,將急救醫學和災害醫學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這個俱樂部的成立很快引起各國醫學專家的舉合重視、不久即更名為世界急救醫學、災害醫學學會。學會的主席,即是當代心肺復甦醫院創始人Peter Safar教授(他不幸於2003年8月去世)。
該學會主要研究世界各國在醫院外搶救垂危瀕死病人的經驗和現場急救組織,顯然,緊緊依靠臨床醫生、醫院內的管理模式和經驗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很快引起了社會有關部門、認識的關注。WAEDE得了迅速的發展,每兩年召開一次世界性的學術大會。
在這裡,應該特別指出的是,國內有些人士將急救醫學(EM)譯成“急診醫學”;將活躍在醫院外的急救醫療服務系統譯成“急診醫療服務系統”。將院外急救譯成“院前急救”是不確切的。道理很簡單,“急診”局限在醫院內的範圍,醫院外的廣闊領域乃至天空和海洋,“急診”是無法概括難以覆蓋的。我們在現場或是在影視節目中看到美國的消防、急救人員、身著EMS服裝、進行醫療救援工作,難道能說成是急診?
這種概念上的曲解,主要是由於一些沒有從事院外急救經驗的人單純地以醫院圍牆為定義,從而產生了不實的科學內容。急救、災害醫學的學術內涵和操作環境遠非“急診”所能概括。其實這是顯而易見不爭的實施。
現代急救、災害醫學的建立和發展,是對傳統的醫院內的急診包括手續室在內其他臨床科室搶救規範的提高;是對危重症監護病房系統救治經驗和理論上的完整和支持;更是在昔日簡陋的醫院外環境的救護技術、裝備、經驗、理論上的重大發展;同時它將通訊、運輸、計算機技術等納入醫學科學理論及套用的範疇。
我們可以這樣宣稱:現代急救醫學是對本世紀六十年代尚未形成體系的急救醫學的重大變革與革命。
認清形勢:嚴峻的“天災人禍”
意外災害即天災人禍,近30年來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1976年我國唐山地震以24萬人的生命和城市被毀為代價,成為近四百年來全球地震史上最為慘烈的一幕。
人類在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不斷地受到災害事故的威脅。隨著人與人交往的頻繁、交通運輸的多樣化和日趨繁忙,各種交通意外傷害急劇增加,也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都市在不斷地形成擴大、市區在不斷地興建、發展與安全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城市中人為的惡化事件增多,如1995年4月19日,美國俄克拉荷馬州政府大樓的爆炸事件。200多人傾刻喪生,更多的人受困在大樓內:尤其是2001年9月11日美國受到重大的恐怖攻擊,整個社會對急救的需求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已無法以傳統的救護活動來滿足。而在此911天后的2004年3月11日,西班牙馬法里也發生了嚴重的恐怖事件。
1989年在斯德哥爾摩由世界衛生組織舉行的“首屆世紀預防事故和傷害會議”提出了“安全社區宣言”“安全的生活是一個基本樹利,使人人安全”,這是基於現代城市意外傷害,天災人禍嚴重的威脅人類的安全生產、生活、而提出的,因為它已構成了世界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並隨著都市現代化的繼續惡化。
WHO在1993年4月7日“世界衛生日所發表的文告中指出:長期以來,人們對在家中、路上或工作場所可能遇到的危險認識不足,未能形成公眾輿論。但是,一個新的流行病學模式正在出現,意外事故和肉體傷害行為常常對受害者個人及其家庭造成災害性後果。每年約有350萬人死亡於事故造成的損傷、日常生活中的意外和個人集體的暴力行為,受害需治療的人數為上述的100—150倍,其中約有200萬名受害者形成永久性殘疾。
11年後,WHO在2004年4月於日“世界衛生日”的主題是“道路交通安全”。全球每天約有14萬人受到交通事故傷害,造成3000人以上死亡,15000人殘疾。據不完全統計,200年交通事故造成2000萬至5000萬人傷害,500萬人殘疾,118萬人死亡。我國正處於交通事故事發期,2003年死亡人數為10.4萬人。形勢嚴峻。
人類渴求社會安定,健康長壽。1989年12月22,第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44/236號決議,從1990年1月1日起,將20世紀最後的10年作為“國際減災十年”。中國政府、社團及有關組織積極回響參與這一行動。
近些年來,當代急救醫學泰斗Peter Safar教授的匹茲堡大學國際心肺復甦、災害醫學研究中心。
這種變化,預示著災害醫學在急救醫學的學術內涵上已明顯占據了重要地位,理念、急救機構組織、動作方式、人員技術和裝備上必然在將來有較大相應的變化。
國際十年減災十年已經過去,天災人禍有增無減,形勢不容樂觀。但畢竟全球無論是政府還是社團,無論是專家還是民眾,於它較量了10個年頭,也取得了不不少成績,聯合國從中提煉了兩條重要的理念。
第一個重要理念是,“使21世紀成為安全的世界”。它既表明了全球災害形勢仍然嚴重,減災作為持續長期的任務,同時也體現減災是對可持續發展作為貢獻。
“可持續發展” 觀念的提出,是人類發展觀的一次根本轉變,是對傳統發展觀的反思和創新。綜觀災害的起源、發生,很多是因為人類不適當地發展。如過渡的森林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大量的污廢氣造成酸雨,對野生動物的大量捕殺破壞了生態平衡等造成的。
所以聯合國提出的“使21世紀成為安全的世界”,宣告了十年減災活動之後,必須在全球持久地開展防災減災活動,體現了對人類在今後自身生存、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和人生理念。
第二個重要理念是提出建設災害“預防文化”
“預防文化”(國內又譯作“安全文化”)是在減災十年深入發展時形成的理念,並很快此口號印在國際減災十年的標記上。這個重要的理念提出和對它內涵的深入探討、實際運作,對在各國防災減災的活動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戰略作用。
預防文化強調防禦優先。無論是何種災害在其發生前,發生後立即採取對策。目的十分明顯,即是直接挽救生命,保護財產安全。目的達到與否,取決於防禦措施的完善程度。依防禦、減輕災害的目的,“預防為主”是根本的指導思想。聯合國減災專家強調,不要等災害造成損失之後才下決定去彌補,而要立足政府權威、社會各個層民,特別是決策者了解減災工作的潛在效益、重視災害發生之前採取的行動。
世紀之初:直面各種突發事件
人類期盼世界和平,渴求社會安定,嚮往幸福生活。但天災人禍,不因20世紀的離去而消失。世紀之初當屬春天,不料“乍暖還寒”,寒得竟然是美國發生了“911”恐怖事件。無辜民眾數千人的慘重傷亡,其中還有忠於職守的美國急救同行。職業本能使我們知覺地認為,恐怖分子就是要在9月11日,以利用全美緊急呼救電話的“911”的數字。用以叵測。
這個特大的惡性突發事件表現出美國急救體系機構、隊伍的有效運行和人員的良好職業道德。“911”事件後,美國從聯邦政府到州地區行政當局,進一步完善了這個體系。
筆者曾在美國對“911”體系作過研修。由於得到“91”體系中擔負醫學救援的全美EMS主席的幫助,不僅能深入自由地對紐約芝加哥檀香山鹽湖城等十幾個大中城市的有關部門作調研,而在休斯敦市獲特批,直接參與了城市救援領導工作和現場搶救。它嚴密的組織,以快速有效地處理國民危重急症、意外傷害直至重大突發群體事件為基點,體現機構、運作和救援人員的權威性、專業性和先進性,又是各自獨立運作、緊密協調配合的。體系的“龍頭”是“911”報警系統中的呼吸應答處理指揮系統,它的網路”是星羅棋布的警察、消防、醫療救援站及巡邏站,它的“反應”則是靈敏而迅速在4—7分鐘內完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筆者以《“911”事件警示,北京急救體制必須改革》上書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李嵐清副總理,國務院領導十分重視,作了重要批示。
2003年的春天不平靜。四月,北京發生了SARS。因為平時缺少防災減災的安全教育和“預防文化”的基本知識,一旦遇到“天災人禍”發生在身邊,民眾就容易不知所措,以至一時引起社區、社會的不安與恐慌。
SARS儘管是一種屬於人們還不很清楚的新的傳染病,但它絕非單靠衛生部門就能解決的事情。它是突發公共事件,一般指因自然、社會、政治、科技等原因,出現的突然的、出乎意料(也可在意料中)地對公眾的傷害,如地震、水災等。SARS雖是一種疫病,但根據它在北京流行的情況,對人的危害和公眾正常生活的影響,它已具備了上述公共突發事件的基本特徵,所以稱它為災(疫)情,突發事件。
對付SARS政府套用其權威,遵照法律、當機立斷、採取堅決甚至強制性的措施。該隔離的隔離,該治療的治療,該檢疫的檢疫,該觀察的觀察,人們既有服從之天職,也須遵守社會秩序的公德。我國很快控制了疫情。
但從SARS等一系列的災害事故來看,我國的急救體制改革已迫在眉梢。為此,筆者建言於溫家寶總理、吳儀副總理。國家領導人很快地作了重要批示。
春末,阿爾及利亞發生了強烈地震訊息。我國政府首次派出了中國國際救援隊。其中的醫療救援分隊。是由中國武警總醫院的醫務人員組成。他們良好的醫學知識經驗基礎加上掌握的先進的救援醫學理論與技術,因此在異國他鄉的搶救中得到好評。以色列巴基斯坦在世紀之初的二年中也是衝突不斷。至於日常生活中的危重急症的發病也是居高不上。凡此種種,在不平靜的世紀之春,促使中國的醫學救援事業在與國際接軌訂出了日程,並已邁出了步伐。
科學共識:全球醫學救援“一體化”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國際十年減災”結束的講話中曾說道,當初對“減災”指的是“自然災害”但專家們卻很快把減災活動擴展到多種災害,這是十分正確的。我國面臨著自然災害,人為災害技術災害等等。尤其是世紀之初以來,恐怖活動猖獗,局部戰雲密布,新的傳染病情爆發,地震發生此伏彼起。災害的形式更趨嚴重,應該充分認識到災種的多樣,災情的嚴重,因此減輕災害,加強醫學救援的世紀之初,世界各國應共同應該採取的一項重大行動。
1.醫學救援經歷了40年的實踐和時代風雲,醫學專家、社會學家乃至政治家們已經認識到它早已逾越了醫學領域,並衝破了醫院的圍牆。筆者早在80年代就指出,“急救社會化,結構網路化,搶救現場化,知識普及化”是構建現代急救或為現代救援醫學的基本理念和實踐的框架。我國急救中心確切應稱為緊急醫學極拔中心或體系的建立必須是立足於院外,其功能將以搶救院外危重病人、處理突發事件為主;其結構必須是網路,決不應該局限於單一的醫院模式,針對這種情況,建議用“大網路、小中心;大院外、小院內;大科教、小機構”的原則來處理醫院與急救中心的關係。這些觀察在80年代一提出即在國際上得到了認同,並於20世紀末經歷了艱難曲折的歷程後得到國內大部分學者的認同,達成了理論上的共識。
2.中國的醫學救援必須儘快與國際接軌。這是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對順利召開的基本保障。要建立新的體制、倡導社會大救援觀念。所謂社會“大救援”觀念,即是對災害事故的醫學救援,離不開眾多部門、各方專業人員的支配配合,因為重大災害具有突發性、群體性、複雜性、破壞性等特點,因此醫學救援的實施操作不應僅著眼於醫療救治,而首先在當地政府領導下,確立市政當局最高行政長官在救援中的主導地位。
這樣才能在當局統一領導下,建立強有力的組織指揮系統和科學應急救援網路,動員一切可以藉助的衛生資源,以及通訊、交通、能源、建築、保險、氣象、供水等部門的力量、依靠消防、公安、軍隊等救援人員的配合,共同完成救援任務。所以現代醫學救援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投入。
傳統的急救站、急救中心的結構、運作方式、技能、裝備很難適應現代院外尤其是對災害事故的救援。近些年來,西方已開發國家的院外救護工作多以消防機構。中受過一定醫學訓練的消防救險人員組成,如急救醫生,急救技士,他們既有醫學知識又有救援本領。急救通訊指揮中心,星羅棋布的急救站點形成的急救網路,能使呼救信號及時受理、下達,迅速有效地執行救援任務。同時,平時在社會上應大力普及急救知識和技能,讓更多的“第一目擊者”在緊急情況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作用急救中起著重要作用的救護車、直升飛機,應該不僅將它們視為運輸病人的工具,而且作用搶救病人的場所,即“流動的急診室。因此,救護車、直升飛機在已開發國家早已有醫學基本裝備,如自動心臟除顫器,簡易呼吸器、氧氣瓶、負壓擔架、脊柱板、頸托等,以及有關的藥品、敷料等,以成為必備而不是可有可無。
3.當今,我們沒有完全預防更無法杜絕災害發生的能力。但是把災害所造成的危害減小到最低程度,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可能的。“醫學教授”是災害發生後,把災害對人的生命、健康的傷害減少到最低程度的重要知識、方法和技能。醫學救援的目的一挽救生命、減輕傷殘,永遠是救援的重要核心內容。醫學救援與傳統醫院的急診和急極中心有很大區別,有明顯的特點和規律。
當今,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醫學救援事業一體化已成為共識。國內外專家和一些民間社團、急救行業組織、有關機構,為適應新世紀的形勢,在積極合作。2003年3月26日—3月29日在香港召開的香港實難醫學管理研討會,有衛生、警察、消防、市政管理等部門共同參與的活動是成功的範例。
束語
急救社會化、結構網路化、搶救現場化,知識普及化必將成為新世紀中國救援醫學發展的原則和大勢。傳統的由醫療衛生部門辦急救的狀況,正在發生著急劇的鬆動甚至裂變。因為觀念的轉變,必然帶來一些列的相應的知識技能、組織結構、實施運作、管理模式的重大變革。同時,也必將使人們認識到“協會”,即中國醫師協會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法而來建立的在中國註冊的醫師、助理醫師、專業管理者權威、自律等自己的具有學術性質的自己的行業公會。在各種論壇、行業學術會議上我國提倡學術民主反對權術專斷,提倡學派交流,反對宗派閉塞,這在當前尤為重在。我們必須正視這一現實,健康地發展中國的救援醫學事業。

相關作品

影視作品
救援醫學
《Code Blue》 (急救飛機緊急搶救)講述了乘坐著裝載有救援醫療設備的直升機,對運送患者進行治療的飛行醫生們的奮鬥故事。

開設院校

開設本專業學科院校:重慶醫科大學、武警醫學院等
重慶醫科大學救援醫學專業介紹
一、培養目標及培養要求
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醫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紮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基本技能,能夠從事臨床醫療、應對緊急救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臨床醫師和救援醫學高級專門人才。
二、修業年限及時間分配
學制五年,按256周安排:教學142周,實習48周;考試16周,入學教育和畢業教育2周,社會實踐和軍訓6周,假期37周,機動5周。詳見表1。
表1 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救援醫學方向)時間分配表(按周計算)
學年
教學
機動
考試
入學畢業教育
社會實踐
及軍訓
實習
假期
總計

34
1
3
l
3
10
52

36
1
4
1
10
52

36
1
4
1
10
52

36
1
4
1
3
7
52

1
1
1
45
48
總計
142
5
16
2
6
48
37
256
三、主要課程:本專業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為主幹學科。開設有人體解剖學(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醫用基礎化學、醫用有機化學、醫學高等數學、醫學物理學、組織胚胎學、病原生物學(寄生蟲學、微生物學)、醫學免疫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預防醫學、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急診醫學等必修課。
四、課程設定:
1、課程設定與授課時數,詳見附表“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救援醫學方向)必修課程教學進程表”、“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救援醫學方向)限定選修課程教學進程表”。必修課總學時3185;平均周學時:22.4(不包括臨床實習時數)
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社科課程共6門,包括: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概論、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
公共基礎課程共10門,包括:
體育、英語高等數學、醫用無機化學、醫用有機化學、醫用無機化學實驗、醫用有機化學實驗、大學生電腦程式基礎及套用、醫用物理學、醫學物理學實驗
醫學基礎課程共19門。
預防醫學與科研方法課程共4門:預防醫學、醫學統計學、流行病學、循證醫學。
早期接觸臨床與臨床基本技能課程3門:實驗診斷學、檢體診斷學、醫學影像學。其中,檢體診斷學含肺科11(8/3)學時,醫學影像學含超聲13(10/3)學時。
臨床醫學類課程9門,其中:
內科學:含肺科36(18/18)學時;
外科學:普外94(54/40)學時;骨外32(20/12)學時;胸外15(12/3)學時;泌尿15(12/3)學時;神外9(6/3)學時;麻醉13(8/5)學時;動物外科24 (0/24)學時
實習:
實習48周,其中內科12周,外科12周,婦產科和兒科各6周,專業實習12周。
就業去向:各級醫院從事臨床醫療、臨床急診處理等醫療工作。各級醫療機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從事急救醫學、災難醫學及其科研、教學相關工作。
學位授予:醫學學士
救援生活小tips:
重慶醫科大學,五年制本科專業:
第一~第三學年,在重慶醫科大學縉雲校區(虎溪大學城)就讀
第四學年 臨床理論/見習課:重慶醫科大學校本部(袁家崗)、重慶醫科大學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第五學年 臨床實習,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重慶市第四人民醫院)、其他重慶醫科大學臨床教學基地醫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