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潔癖

政治潔癖

“政治潔癖”指從政者在政治上要高度的清正廉潔,容不得半點腐敗、權錢交易、等違法失職現象。在能自由選擇國家領導人的社會中,“政治潔癖”涉及個人品性和誠信問題,講誠信、不撒謊是個“硬槓槓”。當下,中國政府也在加強反腐敗治理力度,各國的“政治潔癖”能給人很多啟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政治潔癖
  • 外文名:Political cleanliness
  • 特點:高度的清正廉潔
  • 國家:德國
簡要概述,德國案例,德前總統武爾夫,古滕貝格因博士,奧廷格被默克爾,新聞回放,各國“潔癖”,日本,新加坡,美國,外媒觀點,

簡要概述

根源上來說,德國人的“政治潔癖”涉及個人品性和誠信問題。對政治家而言,德國人認為講誠信、不撒謊是個“硬槓槓”。就算不貪污受賄,政客們一旦被抓住“撒謊”這個小辮子,下台走人是不二選擇。
“政治潔癖”與德國整體社會風氣有關。德國社會以講誠信為榮、視貪腐為恥,而以嚴謹著稱的德國人對政治人物的道德審查更是嚴上加嚴。
德國式的“政治潔癖”給人很多啟迪,這與德國整體社會風氣有關,而以嚴謹著稱的德國人對政治人物的道德審查更是嚴上加嚴。在這一點上,德國與南歐一些國家形成鮮明對比。難怪,德國媒體在報導義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時,免不了要譏諷連連,不管其在台上還是在台下。
當下,中國政府也在加強反腐敗力度,德國式的“政治潔癖”能給人很多啟迪。

德國案例

2013年新年伊始,德國前“第一夫婦”感情破裂成為該國一大新聞;2013年中國農曆春節,又傳來德國總統親密盟友——教育部長安妮特·沙范辭職的訊息。

德前總統武爾夫

2012年因“房貸醜聞”而辭職的德國總統武爾夫被曝與妻子分手,被“趕”出家門。媒體分析稱,前“第一夫婦”感情破裂是武爾夫的“房貸醜聞”這一污點引發的外溢效應。這不得不令人感慨,德國人的“政治潔癖”讓世人刮目相看。
這幾年,算上武爾夫,德國已有多個高官因為“醜聞”而下台,而這些所謂的“醜聞”換個國度可能壓根就不是個事兒。
拿武爾夫來說,他不過讓老關係給予房貸利息優惠,但由於試圖干預媒體報導,引發媒體和公眾憤怒而不得不辭職。武爾夫的妻子在自傳中透露,“醜聞”爆發後,前“第一夫婦”感情出現問題,最終導致武爾夫如今妻離子散。

古滕貝格因博士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政治“超級新星”古滕貝格因博士論文抄襲而辭職一事。2011年3月,時年39歲的德國國防部長古藤貝格僅僅因為博士論文“未充分交代引用來源”,而被迫放棄博士頭銜。
前國防部長前國防部長
儘管古滕貝格是默克爾陣營里的新秀,在德國人氣極高,很有可能成為默克爾的接班人,但媒體依然不放過這位風度翩翩的“希望之星”,不依不饒,還送給他“谷歌貝格”的綽號。壓力之下,古滕貝格最終不得不辭職,搭上的還有其政治生命。
“谷歌貝格”事件還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德國網民發起檢查知名人士學術文章的熱潮。歐洲議會副議長、德國人西爾瓦娜·科赫-梅林就在這一過程中“中招”,被曝涉嫌論文剽竊,最後不得不黯然辭職。

奧廷格被默克爾

還有一點是官員財產和職銜申報問題。2009年冬,德國巴符州州長奧廷格被默克爾推舉為歐盟委員會委員。就職前,奧廷格差點就栽在申報事項上。由於申報個別職銜的細節與事實有出入,奧廷格被媒體揪住不放,被迫三次修改申報表,出盡洋相。
前歐洲議會副議長前歐洲議會副議長

新聞回放

32年前博士論文疑剽竊 德國教育部長辭職
政治潔癖
捲入博士論文剽竊醜聞數月,德國教育和科研部長安妮特·沙范9日最終決定辭職。這名女部長的母校德國杜塞道夫大學5日決定,取消她的博士學位,緣由是她32年前的博士論文涉嫌剽竊。這所大學的一個委員會表決,認定沙范“有系統和故意”抄襲部分論文,決定收回當年授予她的博士學位。
沙范57歲,涉嫌剽竊論文追溯至1980年,題為《人和良知:關於現今良知教育的條件、需要和要求研究》,2012年5月遭指認剽竊。
一些分析師認定,沙范涉嫌剽竊程度較輕,但作為教育部長,在學術頭銜等同人格保證的德國,這種行為不可容忍。
另外,對沙范落馬,一些人懷有幸災樂禍成分:這名部長先前似乎對閣僚古滕貝格“落井下石”。“作為31年前博士學位的獲得者、指導數名博士生的導師,我本人不僅在小圈子內為他感到羞恥。”沙范當時接受《南德意志報》採訪時說。
德政壇“金童玉女” 先後栽倒“剽竊門”
沙范之前,德國政壇“金童玉女”先後栽倒在論文“剽竊”:時任防長古滕貝格和前歐洲議會副議長西爾瓦娜·科赫-梅林。
前國防部長
古滕貝格2011年3月因博士論文“未充分交代引用來源”,被迫放棄博士頭銜,重壓下被迫辭職,遠走他鄉,定居美國,這顆政壇“希望之星”隕落時年僅39歲。古滕貝格後來曾打算在美國新罕布夏州達特茅斯學院舉辦一場演講,遭學生聯名抗議而被迫取消。
前議會副議長
古滕貝格落馬不久,科赫-梅林“中招”,論文剽竊遭網民曝光,作為歐洲議會最年輕的女副議長不得不黯然辭職。
科赫-梅林1970年出生,政治前途原本一片光明,辭職後堅持一年多,希望東山再起。只是,面對洶湧民意,她最終宣布退出政壇。

各國“潔癖”

日本

從外相辭職看日本的“政治潔癖”
被視為菅直人首相強有力接班人的48歲外相前原誠司,被“無情”的在野黨挖出他曾在2010年4月接受外國人“政治獻金”5萬日元(約3989元人民幣)的醜聞。在短暫的兩天考慮後,他鞠躬謝罪,稱以辭職承擔責任,還日本形象和聲譽一個清白。
前原是菅直人改組內閣以來第一個因腐敗醜聞而辭職的高級官員,但從日本當代史來看,他絕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的因腐敗醜聞而辭職走人的高官。前有引咎辭職的細川護熙,後有正被檢方追得團團轉的前民主黨黨首小澤。幾乎還沒有一個日本高官腐敗下台後又能東山再起的,也沒有“異地為官”的。政治明星前原此番“自我懲罰”,絕不是為日後捲土重來而積攢政治資本。
從本案上看,前原所涉的腐敗,只不過是樁“微額腐敗”,爭的只是一筆區區幾千元人民幣等價的日元,而且這筆“微額腐敗”,也不屬於貪污受賄,只是屬於不當收受的“政治獻金”。在“政治獻金”大體允許的語境下,日本“派閥政治”常以“政治獻金”多寡來決定黨內派系的黨領歸屬,“政治獻金”比起導致前農水產大臣松岡利勝羞愧得懸樑自盡的“微額”權力尋租,“原罪”並不大。

新加坡

紀贇:新加坡的“政治潔癖”
新加坡這個沒有資源,連飲用水都需要進口的國家能立足於世界,主要靠的是其軟環境,其中重要一環就是政治上的“潔癖”,這一點在素來貪腐橫行的亞洲國家中更為難能可貴。所以在《透明國際》全球清廉排行榜上,新加坡總是名列前茅。2012年12月1日公布的最新排名,新加坡又高居第五。
12月12日新加坡國會議長、榜鵝東議員柏默因私生活問題,主動辭去國會議長一職,可以說是為透明國際的高排名添加了最新的註腳。媒體採訪時,有不少榜鵝東居民對柏默過去的工作表現非常認可,並對他的辭職深感惋惜,因此就有人認為婚外情是私事,與其公職並不相關。聯繫到另一位議員饒欣龍,也因婚外情而被工人黨開除黨籍,從而失去後港議席,因此這就讓人不由想起一個陳舊的政治話題,即政治公眾人物的私生活,到底是否應與公職完全分開。
作為普通民眾,我們當然知道每個人都有法律賦予的個人隱私權,所以一般也會非常自然地將之延伸到公眾人物身上,認為雖然他們是官員而身居要職,卻也還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所以也享受與我們同樣的權利。但就社會學、政治學及法學範疇而言,權利與義務之間需要均衡,故而對社會擁有更多支配權及影響力的公眾人物,就需要讓渡出一些我們普通人的隱私權,而且權力越大,讓渡也需要越多。

美國

public figure for all purposes
以美國的法律為例,被定義為“通用的公共人物”(public figure for all purposes),是屬於需要受公共輿論監督,當然也包括法律限制最為廣泛一類人群。
所以我們看到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拉鏈門事件”,就受到了全細節的內容曝光;最新的美國中情局長彼得雷烏斯也因婚外情而引咎辭職。
此二人,尤其是前者是美國歷史上公認的最有能力的總統之一,卻因此一事件差點受彈劾而丟去總統一職,就是因為對他們實施了與普通民眾不一樣的隱私限定標準。在能自由選擇國家領導人的社會中,人們有權相信一位私生活有虧的人物,有一定可能(並非絕對可能)會在公共社會事務處理上,同樣具有犯錯的慣性。他們一旦犯錯,則決非只是一家一戶之得失,而事關國家興衰與百姓存亡。

外媒觀點

只有了解了此一背景,我們才能理解為什麼很多民主國家影視節目中,會出現那么多嘲諷、挖苦、影射當政領導人的節目,如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在播出的情景喜劇中,就惡搞現任女總理吉拉德在辦公桌上與人“纏綿”;
在美國電視電影之中,總統則常常是某件壞事的最終幕後黑手。但這些“冒犯”,卻並不會如專制社會那樣被劾以“大不敬”之罪。因為對政治公眾人物永遠存有心理監督與戒心防範,是民主體制民眾的一塊心理基石,也只有將他們放在玻璃展箱之中,與庶民息息相關的公權力才會鎖入牢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