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江湖:杜月笙的1931

政治江湖:杜月笙的1931

《政治江湖:杜月笙的1931》以民國的政治環境為大背景,結合上海在民國政治生態中的重要地位,講述杜月笙發跡、輝煌、沒落的歷史,用杜月笙的親身經歷,告訴今天的我們為官、做人、混社會的智慧和教訓,剖析政治與江湖的微妙關係。

基本介紹

  • 書名:政治江湖:杜月笙的1931
  • 出版社: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 頁數:245頁
  • 開本:16
  • 作者:尹鈦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5003641, 751500364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政治江湖:杜月笙的1931》以政治史的大手筆寫透民國的政治江湖生態,百餘幅罕見歷史圖片,揭秘青幫大佬的真實面目,歷史故事講述杜月笙的政治頭腦和江湖智慧。

圖書目錄

畫鬼容易畫人難——給尹鈦的序
楔子上海傳奇
第一部開祠
杜月笙的請柬
申城何事起觀潮
只此一回
第二部杜月笙的上海地圖
黃浦灘
高橋
十六鋪
黃公館
走出黃公館
第三部白手套
初識蔣介石
黨國的“白手套”
押寶多押一方
漸行漸遠
第四部空手道
遍地金銀
布局工商
操縱工會
第五部小杜城南
東方之樂
“興革舊儀”
朋友不分新舊,友情不論大小
人在江湖
生財無道
花錢有道
第六部消逝的租界
“強盜扮的書生”
接管法租界
“兩個鐘頭內毀滅法租界”
尾聲告別上海灘
後記

後記

這書已經伴我走過了十年的時光。
2002年,應一位出版人之邀,寫五個人物的圖文版小傳,作為一個構想宏大的出版計畫的試水之作。因為種種變故,這一計畫未能實現,僅留下了五部粗疏的書稿,分別寫了五個似乎毫無聯繫的人物:袁世凱、杜月笙、章太炎、張謇和張勛。當時的篇幅,是每部五萬字左右,如果單獨出版,不成體統,合成一書,又毫無統系,至此終於體會到雞肋的滋味。
2005年,同學好友張昊琦君偶然看到我電腦中的存稿,不無感喟地說,可惜了一番功夫,何不發到網上,也聽個水響?於是,他熱心地在天涯網的“煮酒論史”版幫我陸續連載了兩部“民國人物小傳”,這就是現在的網路上依然可以看到的“帝國驕雄袁世凱”和“杜月笙的1931”。
其間在網上互動往還,以文會友,有些朋友仍保持著聯繫,他們的鼓勵和幫助讓我至今感念不已。我不確定他們是否願意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我的致謝辭中(我想,這或許是一種打擾),但我定會永誌不忘。網上連載後的數年間,也有一些出版人聯繫紙質出版的事,只是由於自己的種種考慮和疏怠,終於未能付諸實行,辜負了一些朋友的厚愛,甚至自己還有背信棄義之舉,至今猶覺抱愧已極。
最初寫作的時候,並不知道會寫成一本什麼樣的書。惟心中有一願望,希望它“好讀”。為此,拒絕了章節體,也刻意避免通常寫人物傳記時的那種線性敘事結構。在材料上,採用了一些野史軼聞,想必難符史家嚴謹之規,於評說時,也免不了私心揣度,定有妄作解人之處。書中有些自己對歷史情境、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也吸納了不少嚴肅學者的觀點(未能一一註明),但無論就其表達形式還是就其發掘深度而言,它當然絕非什麼值得一顧的學術著作。然而,我也從未構想它是“歷史小說”,或是“戲說歷史”的新路數。
十年之前,寫作之初,對這些人物實在談不上有多少了解。是在看那些一手材料(主要是筆記史料和回憶錄)的時候,才漸漸於心中浮現出一個個鮮活的、有別於一般史學專著和人物傳記的人物形象,他們的音容笑貌和言談舉止宛在眼前,他們所處的境地和遭逢的際遇,也如影像一般在我眼前一幕幕展開,甚至他們心中所想,我也設身處地揣想一番,然後再參以學者的著述和解讀,加以認知和體會。如果說“神遊古今”,這也算吧。在我來說,這是一個滴涓入味的學習過程,也是一番情隨事遷的人生體驗:十年來,心境、認識甚至文風都改變了很多,這些書稿當然也在一點點變化其內容、風格和色彩,其篇幅也漸漸增擴至將近十萬字了。
坊間每有關於這些人物的新論述和新材料出來,都不免稍為留心,但不管我如何彌漏補罅,限於功底和格局,這些文字終究不能煥然一新,解讀人物時的底色,仍然是當年讀史時“憑空”擬想到的名利、權位和心機的鋪陳,而援引史實時的錯訛,也可能一仍其舊。如果讓我重新寫過,我再也不會簡單從這些角度去理解他們了。寫作時閱讀參考過的著作中,最讓我感佩的是駱寶善先生的《駱寶善評點袁世凱函牘》一書。先生對袁世凱相關材料的掌握之豐,對其人其事的了解之透,至今恐怕無出其右者,而先生文采斐然,不慍不火,不燥不膩,讀來親切有味,感人至深,這正是我心嚮往之而不能至的境界,有時甚至想:有了他的書,我又何必再獻醜來寫袁世凱呢?有心的讀者不難看出,我書中有些令人深思的細節和對人和事的看法,其實源自駱先生的大著,而我自知,駱先生的著述足當名山事業,故寧願我這書稿速朽,以免貽羞。據聞駱先生主編的《袁世凱全集》將於近期出版,則於研究者和讀書人而言又是一番莫大的功德,衷心翹首企盼之至。滬上名報人徐鑄成先生的《杜月笙正傳》也是我寫作、修改這些文字時常翻閱參考的名著,其中個別細節和故事,我當做一手史料,幾乎無所更改地融入書中,因此間種種情境,唯有憑徐先生親歷親聞之資、借其如神如繪之筆,方能再現其精彩。寫杜月笙時,《舊上海的幫會》和澳大利亞學者布賴恩·馬丁的《上海青幫》等專著和回憶錄是最主要的參考資料。此外尤須提及的是張建偉先生的系列著作,他的《大清王朝的最後變革》當年在《中國青年報》連載時,我還是一高中生,站在學校讀報亭中追著看完,激動不已,驚嘆歷史竟然還可以這樣寫!及至自己來寫袁世凱時,在寫作手法和對材料的理解上,自然還是受著他的影響。其餘參考的種種史料和著述,惠我良多,因年深日久,當時不學,亦無隨手作注的嚴謹習慣,或采或擷,難以盡述其淵源,無以致謝,有愧於心,而無補救之策,在此祈請眾位方家和讀者諸君包涵。
雖有種種佳作在前,令我有黃鶴樓頭之嘆,然而還是不畏東施效顰之譏,出版這幾篇人物小傳,非為博名—我恐賺得的是罵名,而是為一些盛情所感。有幾位好友知道我寫過這幾個人物,常常催問何時出版,而我往往只能支吾以對,還有一位遠隔天涯素未謀面的朋友,“責”我至今悄無聲息,有負他當年期許,種種厚望,我無以為報。另外,對於書中這些人物,遙想多年,競至有了一些感情和感想,其中間或有他人未道之處,想一吐為快。我自信這書的寫法和一般的人物傳記有所不同,這也許是這些文字,還值得化為油墨清香的一點點理由。
好友陳平對這書稿“視如己出”,不辭其煩地配上了豐富的圖片,並撰寫了精彩的圖注。尤其是陳平先生還幫我訂正了一些錯誤,免我貽笑,沒有他的付出,此書將失色不少,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謝。
其實,最應該感謝的是我的博士導師張鳴教授。2007年他得悉此稿有望出版,乃欣然作長序,而我遷延失誤,竟至遺失先生之文,今次先生不以為意,再賜一序。為這蕪陋文字,兩次勞動先生費墨,想來亦是一樁空前絕後的奇聞和笑談。此事在我固然失禮之極,且有不盡的汗顏和感激之情,而於先生,適足以彰顯他提攜後進的大德,和古名士之風。老師的厚愛褒獎,我實在愧不敢當,而說無教於我,則無論如何不能同意,因為,倘無十餘年來的知遇和耳提面命,則絕無今日之我,為人為學皆是如此。老師向有賞“芝蘭玉樹”之懷,而我至今僅有莽草之質,每念及此,心中內疚,難以言述。忐忑之中,惟望讀者諸君不致因失望於此書而苛責恩師的溢美之詞,否則我真是玷辱師門了。
2012年12月修改於北京

序言

畫鬼容易畫人難——給尹鈦的序
張鳴
寫史,最難的是寫人。歷史是人折騰出來的,說史,即使是單純的大事記,也免不了有人在裡面,不能把人和事剝離開。但是,現在做歷史的,往往見事不見人,寫來寫去,乾巴巴的,就那么點事兒,裡面當然有人,但是人都“事兒”化了,沒血沒肉沒性情。說實在的,不是寫史的人不想寫人,一邊是多年的積習難改,一邊是寫人也的確有難度。俗話說,畫鬼容易畫人難,難就難在人是現實中存在的,有些人,還是另外一些人熟悉的。寫史不同寫小說,可以亂加虛構,寫得不好,也許連人都不像了,更何況真實存在過的張三李四?
歷史上的張三李四難寫,寫名頭響的大人物則更難乎其難。說的人多,寫的人也多,但寫好了,寫活了很難。其中,袁世凱和杜月笙兩位,要算是難中之難。
袁世凱是個著名的白鼻子人物,從民國起,凡是有關袁世凱的敘述,除了他自己人的《容庵弟子記》之外,基本上都是負面評價。袁世凱的臉譜,從北洋時期就給人畫花了,近似小丑或者二醜,到了國民黨主政,就基本上定型在白鼻子上面了,成了京劇中的王莽、曹操之流亞。此後,更是每況愈下,寫傳者,不在袁世凱三個字前冠以“竊國大盜”四個字,基本上是不能開印的。直到近年,才稍微好了一點。相形之下,杜月笙的命要稍好一點。在北洋時期,杜老闆食客不止三千,比當年的孟嘗君和信陵君還風光,捧他的文人多,連眼高於頂的章太炎,都出來拍杜老闆的馬屁,把一個浦東不知什麼來歷的小混混,捧成杜周和杜預的後人,再上,一直推到堯舜。國民黨時期,由於主政者有意遮掩當年自己的青幫痕跡,有意疏離,杜月笙風光不再。但文人墨客,落井下石者也不多。也只是到了1949年之後,紙上的杜月笙才真的變得窮凶極惡,文人們仿佛才悟到,原來這是一個五毒俱全的幫會頭子!於是,左一個流氓大亨,右一個流氓大亨的文字問世了。
中共主政中國,自1949年開始,而在中共主政之前,史學界的主流,就已經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當家了。這種史觀,評價人物有兩個尺度,一是進步史觀,二是階級分野。在前者,只要推動歷史進步的人,都是正面的,而歷史,即使在形式上,也只能前進不能倒退,誰開倒車,注定要被釘死在恥辱柱上。在後者,則是講究人物的階級屬性,如果出身不好,向先進階級靠攏也可以。在這樣的歷史觀主導下,我們這兩位,袁世凱和杜月笙,究竟在史家或者文人的筆下能有伺等命運,不問可知。當然,眼下的境況已經好轉,人們寫史的禁忌少了些,也有些人出來給過去的反面人物抱打不平,說幾句好話。但骨子裡,進步史觀的陰影還在,人們還是脫不出好壞善惡的二元分際。無非是過去說壞,現在說好,翻烙餅,標準還是那些貨色。更要命的是,跟整個學界的浮躁類似,現在的寫史者,寫來寫去,好像都是為了市場,大家都是寫手,一種市場化流水線上的寫手。,除了極個別學者之外,很少有人去發掘史料,鉤稽隱事。只消文字絢爛,有噱頭,不愁沒有銷路。
尹鈦寫這兩個人物,在我的印象里,已經有好些年了。首次完稿,記得是在2007年,當時,一些出版人看了以後,就轟然叫好,給了這個沒有什麼名氣的作者最高的版稅,甚至,我的序都已經寫好了。但是,尹鈦卻始終不肯出版,總覺得還要加工修改,打磨再打磨,一拖就拖到了今天。我原來寫的序已經怎么都找不到了,只好重寫一篇。不過,這兩本書磨到今天,的確跟當年不一樣了。裡面不僅有更多不為人知的細節,而且文筆更加好看,好玩,完全沒有了他這個年齡比較有學問的學者那種掉書袋的感覺,很大氣,絕少斧鑿的痕跡。任何一個層次的人,只要喜歡歷史,多半會捧起放不下。這兩本書,不客氣地說,是當今寫人的佳品,至少,在我有限的閱讀中,還沒看到過比它們更好的著作。
尹鈦是我的學生,一個相識很久的朋友。認識他的時候,他已經是個書蟲了,每日蓬頭垢面,就知道讀書。他還在本科的時候,給他們班上的第一門課,我給了他120分。此後,一直到博士畢業,其實我沒教給過他什麼東西。我跟他之間,其實就是資深的朋友,書友。我真的不明白,他小小年紀,腹笥怎的會如此之寬,肚裡的貨這么多,而且倒出來的時候,竟然如此燦爛有光。
以上的文字,有吹捧自己學生之嫌,在某些學人,吹自己的學生,就是吹自己。但是,平心而論,我真無此意,即使說了好聽的,不過是真心話而已。是好是壞,讀者諸君自己判斷,建議在買之前,先看上一段,如果真的像我說的那樣,你再掏錢。
2012年12月1日,手京北清林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