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線菌屬

放線菌屬

放線菌屬(Actinomyces) 為原核細胞型微生物,革蘭染色陽性,非抗酸性絲狀菌,菌絲細長無分隔,有分枝,直徑0 . 5-0. 8μm 。放線菌以裂殖方式繁殖,培養比較困難。廣泛分布於自然界,種類繁多,為人體的正常菌群成員,可引起內源性感染。對人致病的主要有衣氏放線菌,牛放線菌可使牛和豬患病。另外,醫學上許多重要的抗生素,如氨基糖昔類、蔥環類、~-內醯胺類、大環內酕類等均為放線菌產生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放線菌屬
  • 外文名:Actinomyces
  • 特點:原核微生物
  • 革蘭氏:陰性
  • 致病菌:衣氏放線菌屬、牛放線菌
  • 生殖方式:裂殖
放線菌屬定義,放線菌屬特性,生物學特性,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放線菌屬代表,衣氏放線菌屬,牛放線菌,

放線菌屬定義

放線菌科 屬無芽孢、無運動性、非抗酸性、呈分枝狀或棍棒狀的革蘭氏染色陽性桿菌。菌體大小0.6×(3~4)微米,糖類發酵產酸不產氣,不形成吲哚,無尿素酶,厭氧或兼性厭氧,二氧化碳能促進生長。有5個種,其中對人和動物致病的主要是伊氏放線菌和牛放線菌(見表)。
放線菌屬放線菌屬

放線菌屬特性

生物學特性

革蘭染色陽性,非抗酸性絲狀菌,菌絲細長無分隔,有分枝,直徑0 . 5-0. 8μm 。放線菌以裂殖方式繁
殖,培養比較困難。在患者的病灶和膿汁中可找到肉眼可見的黃色小顆粒, 稱硫黃顆粒, 是放線菌在病變
中形成的菌落。壓片後鏡檢可見菌絲末端膨大呈桲狀、放射狀,形似菊花,故將該菌稱為放線菌。用革蘭
染色,菊花形中央部位的菌絲為陽性,四周菌絲末端膨大部分為陰性。

致病性與免疫性

放線菌大多寄居於人和動物口腔、上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屬千正常菌群。當機體抵抗力降低、口腔衛生不良、拔牙或口腔黏膜受損時,可致內源性感染, 引起放線菌病。放線菌病是一種軟組織的化
膿性炎症,若無繼發感染,多呈慢性肉芽腫,好發於面頸部, 也可進人胃腸道和肺部,引起相應感染。
放線菌病患者血中可找到多種抗體,但這些抗體既無診斷意義,對機體也無保護作用。機體對放線菌的免疫主要靠細胞免疫。

微生物學檢查

放線菌病最主要和最簡單的檢查方法是在標本中尋找有無硫獲顆粒。取顆粒製成壓片後,在顯微鏡下檢查是否有菊花狀排列的菌絲。必要時取膿、痰標本作厭氧培養,放線菌生長緩慢,常需培養2 周以上,才可見菌落生長。亦可取活組織切片染色檢查。

防治原則


注意口腔衛生,及時治療口腔疾病。對於膿腫與疫管應進行外科清創,同時配合套用大劑蜇抗生素治
療,首選青徙素,亦可用紅霸素、林可將素和磺胺類藥物。

放線菌屬代表

放線菌屬(Actinomyces)有35個種,常見的有衣氏放線菌、牛型放線菌、內氏放線菌、黏液 放線菌和齲齒放線菌等,其中對人致病性較強的為衣氏放線菌。

衣氏放線菌屬

在病灶和膿樣物質中形成硫磺樣顆粒,菌體多呈菊花狀排列,用蘇木紫伊紅染色,菌體呈紫色,棒狀末端為紅色,人工培養較困難(見彩圖)。專性厭氧,在腦心浸液瓊脂培養基上35~37℃培養7~14天后,形成直徑0.5~3毫米的粗糙型不規則菌落。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為60%。一般為內源性感染,當局部抵抗力降低或全身免疫力受抑制而又有局部損傷時,易誘發以慢性膿腫和多發性瘺管為特徵的放線菌病。所形成的抗體可與分枝桿菌、棒狀桿菌有交叉反應。可用磺胺、青黴素和四環素等治療。

牛放線菌

專性厭氧菌。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為63%。寄生於動物和人的消化道中,特別是口腔、咽部和扁桃體,還未在自然界發現。其在口頰、齒齦等部位發生損傷時侵入組織內,引起放線菌病(化膿、肉牙腫、骨質糜爛等,可轉移至肝、肺)。本菌因生長條件的不同而呈現多種形態。在病灶膿液中形成淡黃色硫磺樣顆粒,用載玻片壓碎進行鏡檢時,發現其中心繫由革蘭氏陽性的分枝菌絲和一些短桿狀或球狀的菌體組成,四周為呈放射狀排列的革蘭氏陰性棍棒狀菌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