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定樂章論

《改定樂章論》是唐代杜佑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改定樂章論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杜佑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改定樂章論
夫音生於人心心慘則音哀,心舒則音和。然人心復因音之哀和,亦感而舒慘,故韓娥曼聲哀哭,一里愁悲曼聲長歌,眾皆喜忭,斯之謂矣。是故哀樂喜怒敬愛六者,隨物感動,播於形氣。葉律呂,諧五聲,舞也者。詠歌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動其容,象其事,而謂之樂。樂也者,聖人之所樂,可以善人心焉。古之天子諸侯卿大夫,無故不撤樂,士無故不去琴瑟,以平其心,以暢其志,則和氣不散,邪氣不乾,此古先哲後立樂之方也。周衰政失,鄭衛是興,秦漢巳還,古樂淪缺,世之所存,《韶》、《武》而已。下不達振鐸,上不達謳謠,但更其名,示不相襲,知音復寡,罕能製作。而況古雅莫尚,胡樂荐臻,其聲怨思,其狀迂怪,方之鄭衛,又何遠乎?爰自永嘉,戎羯迭亂,事有先兆,其在於茲。貞觀初,作《破陣樂》,舞有發揚蹈厲之容,歌有和易嘽發之音,以表興王之盛烈,何讓有周之《大武》,豈近古相習所能思關哉?而人間胡戎之樂,久而未革,古者因樂以著教,其感人深,乃移風俗,將欲閒其邪,正其頹,惟樂而已。太宗文皇帝留心雅正,厲精文教,命考隋氏所傳南北之樂,梁陳盡吳楚之聲,周齊皆胡虜之音,乃命太常卿祖孝孫正宮調,起居呂才習音韻,協律郎張文牧考律呂,平其散濫,為之折衷。西漢以來,郊祀明堂,有夕牲、迎神、登歌等曲,近代加裸地、迎牲、飲福酒,今夕牲、裸地不用樂,公卿攝事,又去飲福酒之樂。周享神諸樂,多以夏為名,宋以永為名,梁以雅為名,後周亦以夏為名,隋氏因之,國朝以和為名。旋宮之樂久喪,漢章帝建初三年,鮑鄴始請用之,順帝陽嘉二年復廢,累代習黃锺一均,變極七音,則五锺廢而不擊,反謂之啞锺。孝孫始為旋宮之法,造十二和樂,合四十八曲八十四調,至開元中,又造三和樂,又制文舞武舞。文舞朝廷謂之九功舞,武舞朝廷謂之七德舞,樂用锺、磬、、、晉、鼓、琴、瑟、箏、竽、笙、簫、笛、篪、塤、𬭚、於、饒、鐸、舞拍、舂犢等,謂之雅樂,唯郊廟九會冬至及冊命大禮,則辨其曲度章句而分始終之次。二十九年六月,太常奏東封太山日所定雅樂,其樂曰豫和六變,以降天神;順和八變,以降地祗。皇帝行用太和之樂,其封泰山也,登歌奠玉幣用肅和之樂,迎俎用雍和之樂,酌福飲福用壽和之樂,送文迎武用舒和之樂,亞獻終獻用凱安之樂,送神用夾锺宮元和之樂,禪社首送神用林锺順和之樂,享太廟迎神用永和之樂,獻祖宣皇帝酌獻用光大之舞,懿祖光皇帝酌獻用長發之舞,太祖景皇帝酌獻用大政之舞,世祖元皇帝酌獻用大成之舞,高祖神堯皇帝,酌獻用大明之舞,太宗文武皇帝酌獻用崇德之舞,高宗天皇大帝酌獻用鈞天之舞,中宗孝和皇帝酌獻用太和之舞,睿宗大聖貞皇帝酌獻用景雲之舞,徹豆用雍和之舞,送神用黃锺宮永和之樂。臣以樂章殘缺,積有歲時,自有事東巡,親謁九廟,聖情敦禮,精祈感通,皆祠前累月,考定音律,請編諸史冊,萬代施行。

作者簡介

杜佑(公元735—812年),字君卿,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附近)人,生於世宦之家,長期為官,及至宰相,政績頗豐二杜佑歷經玄宗到憲宗的六朝,所處的時代正是唐王朝南盛轉衰的時期,他親眼目睹了“安史之亂”後唐朝同勢的衰頹,密切關心著唐朝的命運,對朝政的弊端懷有清醒的認識,杜佑以“富同安人之術為己任”,針對時弊.提出節省開支、裁減冗員等一系列積極的政治主張,同時在政治實踐上也很有作為,得到朝野上下的普遍敬重。出於“征諸人事,將施有政”的目的和理想,杜佑博覽古今典籍和歷代名賢論議.考湖各種典章制度的源流,以36年的功力撰成200卷的史學巨著《通典》。《通典》是中國第一部典章制度專史,不僅開創了後世編著典章制度史的先河,而且電是同類史書中成就最高的一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