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志明

支志明

支志明,1957年9月7日出生於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1978年支志明畢業於香港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1982年獲該校博士學位;1983年進入香港大學任教,先後擔任講師、準教授、講座教授、許慧嫻講座教授;1995年38歲時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港澳地區首位中科院院士;2003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6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7年當選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0年創立了香港大學合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擔任實驗室主任;2013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4年獲得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2015年當選為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支志明長期從事無機化學基礎研究,包括無機和有機金屬合成,高價金屬配體多重鍵配合物,發光無機和金屬有機化合物,光誘導電子和原子轉移反應,金屬催化氧化反應,生物無機化學/無機藥物化學,磷光發光材料等方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支志明
  • 外文名:Chi-Ming CHE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香港
  • 出生日期:1957年9月7日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香港大學
  • 主要成就: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7年當選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2013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祖籍:廣東省遂溪縣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57年,支志明出生於香港佐敦道的貧苦家庭,兄弟姐妹共6個,父親做買辦。中學時,支志明數次轉學,國中三年級時選讀了理科,高一開始當補習教師,賺取學費和生活費。
1975年,支志明考入香港大學化學系,1978年,本科畢業獲得一級榮譽學士學位。
1978年,繼續在香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化學家潘宗光教授,1982年獲該校博士學位,之後進入加州理工學院跟隨Harry B. Gray進行博士後工作,研究光化學和生物無機化學。
1983年,從美國回到香港,進入香港大學化學系任教,先後擔任講師(1983年8月至1990年8月)、準教授(1990年9月至1992年10月)、講座教授(1992年-)。
1995年,38歲時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9年1月,結合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共同組建滬港化學合成聯合實驗室,支志明教授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同年,受聘為香港大學化學系許慧嫻講座教授(-2016年)。
2001年,接任中國科學院—香港大學新材料合成和檢測聯合實驗室的主任。
2003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4年,獲選為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訪問科學家,同年當選世界創新基金會院士。
2005年,被化學通訊雜誌列為最有影響力的40位科學家之一。同年,被ISI位列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
2007年,當選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同年獲選為香港2007年度傑出領袖(教育/研究組)。
2010年,創立了香港大學合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擔任實驗室主任。
2013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同年,獲英國皇家化學學會百周年獎。
2014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的銅紫荊星章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研究綜述
支志明長期從事無機化學基礎研究,在無機和有機金屬合成,高價金屬配體多重鍵配合物,發光無機和金屬有機化合物,光誘導電子和原子轉移反應,不對稱烯烴環氧化和碳氫鍵氫氧化的金屬催化有機氧化反應,生物系統中的電子轉移以及分子裝置和DNA辨認中的發光材料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1993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2006年,以“金屬配合物中多重鍵的反應性研究”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學術理論
無機化學研究
在無機光化學方面,對多核化合物中電子轉移和原子轉移化學有重要創新成果,被Cotton教授的教科書等所引用。在氧化反應及催化機理方面,特別是對高價Ru-OXO體系的研究開闢了有機氧化方面的一個新領域。
在生物無機化學方面,對高驅動力電荷轉移反應及固氮活化機理研究提出了新論證和開展了無機藥物學研究。
配合物發光材料研究
在配合物發光材料的研究方面,特別在螢光材料研究方面,對金屬-氧,金屬-氮,金屬-胺,Pt(II),和環金屬Au(III)絡合物,異核金屬d10-d10,d0-d10,andd10-d8金屬簇合物所具有的長壽命電子發射激發態所經歷的原子轉移和多電子轉移反應、配合物中的光誘導氧原子和氮原子的轉移反應、光誘導電荷分離、長程電子和能量轉移及其DNA識別機制研究的螢光金屬配合物的分子設計以及d10金屬配合物作為發光材料的藍色發光二極體的組裝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金屬複合物化學研究
支志明開創了關於d8 和d10金屬複合物的化學,包括:激發態化學、d8 和d10金屬離子的封閉殼體的金屬-金屬相互作用。也領先發展了具有反應活性的金屬-配體多重鍵複合物,並套用於原子、基團的轉移/插入反應,實現了選擇性C-H鍵官能團化,在有機合成方面有著重要的套用價值。支志明在這些領域的主要成就包括:
(i)發現三重態能作為功能強大的單電子氧化/還原試劑,並套用於發熱電子轉移、原子轉移反應、內層金屬基體的結合反應、C-X健活化等方面的研究。
(ii)首先倡導發展了磷光過渡金屬配合物,並套用於材料科學。支志明教授和Ma首先報導了使用磷光過渡金屬配合物套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支志明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們在香港大學發展的二價鉑(PtII)發射器已經在OLED技術領域在全球範圍內取得了深遠影響。
(iii)通過紫外吸收光譜、發射光譜、拉曼光譜等研究包括Cu(I)-Cu(I), Ag(I)-Ag(I), 和 Au(I)-Au(I)在內的金屬相互作用證明了nds*à(n+1)ps金屬-金屬鍵合的激發態的存在。發現了第一例溶液中的Pt(II) 金屬-金屬雙核弱相互作用的三重MMLCT發射激發態。通過結構、計算證明了Au(III)-Au(III)相互作用的存在。
(iv)通過發展溶液中具有長壽命三重激發態的高磷光d10 和 d8金屬化合物,極大拓展了光化學的研究領域。這樣的例子有:Ÿ [Pt2(P2O5H2)4]4-作為分子光催化劑Ÿ 發光Pt(II)環金屬化合物作為蛋白質和DNA綁定探針,同時該發光Pt(II)環金屬化合物也是酶抑制劑。Ÿ 製作OLED發射器的高效磷光Pt(II)化合物。Ÿ 通過磷光Pt(II)化合物自組裝形成的光電方面的功能納米結構分子材料和超分子高聚物。
(v)發現了首例O2作為氧源套用於不對稱氧原子轉移反應的分子催化劑及Wacker型空氣氧化末端烯烴的反應(無需輔助還原劑)。
(vi)首次合成了M=O,M=NTs,金屬雙卡賓等化合物,並進行了結構表征和反應性質研究,也首次合成表征了非OsO4類能將烯烴轉變成順式二醇的M=O化合物。
(vii)發展了多種能套用於有機合成的高選擇性的、金屬卟啉催化的O原子、N原子和卡賓轉移的反應。
(viii)通過金屬催化、不活潑C-H鍵卡賓插入反應,實現了對飽和烴類一級C-H鍵高選擇性官能團化和對二級C-H鍵高對映選擇性官能團化。
(ix)首次直接觀測到了基於M=N的N原子偶聯反應——N-N鍵斷裂的微觀反向反應。
(x)通過結合配位化學、蛋白組學和分子生物學,在發展無機藥物方面做出了原創性的重要貢獻。支志明教授課題組發展一類能套用於抗癌的高活性Au化合物。該類抗癌Au化合物的功效已經通過大量的動物體內實驗所證實,其抗癌機制也通過蛋白組學、DNA晶片和生物化學等方法進行了研究闡明。
  • 論文發表
1983年到2014年,支志明發表論文960餘篇,在J. Am. Chem. Soc.(56篇)、Angew. Chem. Int. Ed.(42篇)、Chem. Commun.(133篇)、Chem.-A Eur. J.(62篇)、Dalton Trans.(114篇)、Inorg. Chem.(77篇)、Organometallics(20篇)、Chem.-An Asian J.(31篇)、Org.Lett.(27篇)Chem. Sci.(20篇)、J. Org. Chem.(14篇)、Adv. Mater. (11篇)等國際期刊上發表SCI論文,他引超過32 150餘次,H-index為94,是世界上論文引用率最高的化學家之一。按照國際信息中心發布的統計結果,他在1981年-1997年世界上發表最具有影響論文的化學家中名列第373位,在世界範圍內居於前0.08%,下面列舉具有代表性質的論文名錄:
1. W. Lu, W.-M. Kwok, C. Ma, C. T.-L. Chan, M.-X. Zhu, C.-M. Che*Organic triplet excited states of gold(I) complexes with oligo(o- or m-phenyleneethynylene) ligands: conjunction of steady-state and time-resolved spectroscopic studies on exciton delocalization and emission pathways.J. Am. Chem. Soc. 2011, 133, 14120–14135.
2. Y. P. Xiao, X. Y. Liu, C.-M. Che*Efficient gold(I)-catalyzed direct intramolecular hydroalkylation of unactivated alkenes with alpha-ketones.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4937–4941.
3. C.-M. Che,* V. K. Y. Lo, C. Y. Zhou, J. S. Huang.Selective functionalisation of saturated C-H bonds with metalloporphyrin catalysts.Chem. Soc. Rev. 2011, 40, 1950–1975.
4. T. W. S. Chow, E. L. M. Wong, Z. Guo, Y. G. Liu, J. S. Huang, C.-M. Che*cis-Dihydroxylation of Alkenes with Oxone Catalyzed by Iron Complexes of a Macrocyclic Tetraaza Ligand and Reaction Mechanism by ESI-MS Spectrometry and DFT Calculations.J. Am. Chem. Soc. 2010, 132, 13229–13239.
5. C. T. Lum, X. Liu, R. W. Y. Sun, X. P. Li, Y. Peng, M. L. He, H. F. Kung, C.-M. Che,* M. C. M. Lin*Gold(III) porphyrin 1a inhibit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metastasis in vivo and inhibited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 in vitro Cancer Lett. 2010, 294, 159–166.
6. C.-M. Che,* F. M. Siu . Metal complexes in medicine with a focus on enzyme inhibition. Curr. Opin. Chem. Biol. 2010, 14, 255–261.
7. X. Y. Liu, C.-M. Che* . Highly efficient and regioselective platinum(II)-catalyzed tandem synthesis of multiply substituted indolines and tetrahydroquinolines. Angew. Chem. Int. Ed. 2009, 48, 2367–2371.
  • 科技成果產業化
支志明在藥物和新材料領域實現了多項基礎研究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藥物領域實現了與國際和國內藥物及材料公司的合作。例如:與法國SERVIER製藥公司合作進行成骨細胞製劑的臨床研究,在香港大學創立“高通量串聯質譜研究中心”。依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和香港科技創新基金會,與香港科技大學的教授創建“中藥檢測、研究與發展實驗室”。發展傳統中藥的檢測方法,中藥的植物化學分析,中藥活性分子的合成與結構修飾,中藥的化學生物學研究與產業化。依託香港衛生署,支志明教授研究團隊正在制定香港中藥標準(第七版和第八版)。

人才培養

在教學方面,支志明非常重視教導課題概念,把相關的課題串聯起來,再作解釋,確保學生徹底明白當中的理論。
截止到2016年,支志明已培養超過160名博士生,指導的博士生任詠華38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張俊龍擔任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特聘研究員,他也指導博士後的研究工作,其中一些學生的具體信息如下:
畢業時間姓名類型
1986
Professor Wong Kwok-Yin
博士
1987
Dr. Chung Wai-Cheung
博士
1988
Professor Yam Vivian Wing-Wah
博士
1988
Dr. Mak Shing-Tat
博士
1989
Dr. Lee Wai-Man
博士
1989
Dr. Tang Wai-Tong
博士
1989
Dr. Leung Wai-Ho
博士
1989
Dr. Cheng Wing-Kin
博士
1989
Professor Leung Wa-Hung
博士
1989
Dr. Lee Wai-On
博士
1990
Professor Lam Hon-Wah
博士
1991
Dr. Li Chi-Keung
博士
1992
Dr. Clare Ho
博士
1993
Professor Yip Hon-Kay
博士
1993
Professor Li Dan
博士
1994
Dr. Yeung Chi-Hung
博士
1994
Dr. Yu Wing-Yiu
博士
1994
Dr. Chan Chin-Wing
博士
1994
Professor Li Zao-Ying
博士
1995
Dr. Cheng Wing-Chi
博士
1995
Dr. Lin Hsiu-Mei
博士
1996
Dr. Cheng Luk-Kit
博士
1996
Dr. Chin Kwok-Fai
博士
1996
Dr. Chiu Wing-Hong
博士
1996
Dr. Xiao Hong
博士
1996
Dr. Ho Kwok-Keung
博士
1996
Dr. Cheng Ming-Chuan
博士
1997
Dr. Chan Chi-Keung
博士
1997
Dr. Ko Po-Hung
博士
1997
Dr. Cheung Tsz-Chun
博士
1997
Dr. Yang San-Ming
博士
1997
Dr. Cheng Yuk-Ki
博士
1997
Professor Liu Heng-Qian
博士
1997
Professor Tzeng Biing-Chiau
博士
1997
Dr. Xue Wen-Mei
博士
1998
Dr. Lee Fu-Wa
博士
1998
Dr. Lo Wai-Cheung
博士
1998
Dr. Fung Wai-Hong
博士
1998
Dr. Chan Wing-Han
博士
1998
Dr. Liu Chun-Jing
博士
1998
Dr. Cheng Kar-Wai
博士
1998
Dr. Lai Tat-Shing
博士
1999
Dr. Lai Siu-Wai
博士
1999
Dr. Chan Kwok-Chu
博士
1999
Dr. Au Sze-Man
博士
1999
Dr. Chan Pui-Ming
博士
1999
Professor Zhou Xiang-Ge
博士
2000
Dr. Tse Man-Chung
博士
2000
Dr. Zhang Rui
博士
2001
Professor Chao Hsiu-Yi
博士
2002
Dr. Leung Ka-Yan
博士
2002
Professor Lin Yong-Yue
博士
2002
Dr. Xia Bao-Hui
博士
2003
Dr. Mao Zhong
博士
2003
Dr. Lu Wei
博士
2003
Dr. Zhou Cong-Ying
博士
2004
Dr. Liang Jiang-Lin
博士
2004
Dr. Ma Dik-Lung
博士
2004
Dr. Chan Siu-Chung
博士
2004
Dr. Yip Wing-Ping
博士
2004
Dr. Li Yan
博士

榮譽表彰

時間名稱
1997年
香港首位Croucher高級研究員獎(Croucher Senior Fellowship)
2000年
香港大學首屆傑出研究成就獎
2002年
IUF Invited Professorship from France
2003年
亞洲化學聯合會基金會講座(Federation of Asian Chemical Societies Foundation Lectureship)
2004年
Fellow of World Innovation Foundation
2005年
亞洲化學聯合會院士(Fellow of Federation of Asian Chemical Societies)
2006年
TWAS Prize in Chemistry from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
2006年
Pfizer Lectureship from Pfizer Singapore
2007年
Seaborg Lectureshipfrom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2007年
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2007年
香港傑出領袖(教育/科研組別)Leader of the Year (Education/Research Category)
2007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08年
美國芝加哥大學Julia S.與Edward C. Lee講座(Julia S. and Edward C.LeeLectureship)
2009年
英國皇家化學會院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2013年
英國皇家化學會Centenary Prize(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Centenary Prize)
2013年
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3年
Davison Lectureship a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4年
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
2016年4月
周光召基金教授(自然科學),港澳地區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

社會任職

組織學術會議
時間名稱擔任職務
1996年12月16-17日
仿生與不對稱氧化學術討論會
發起人
1998年4月19-22日
無機化學前瞻學術討論會
發起人
1999年9月26-29日
21世紀分子合成與催化會議
發起人
1999年4月12-16日
裘槎基金會材料科學發展研討會
發起人
2001年7月19-20日
藥物開發及分子科技研討會
發起人
2004年4月2-5日
第八屆套用生物無機化學國際學術會議
發起人
2005年12月14日
第四屆套用化學國際會議“無機化學三十年進展之生物醫藥與材料科學”
發起人
2007年1月22日
有機發光器件學術會議
發起人
學術單位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參考資料
1990年07月-1994年06月
台灣大學化學系客座教授
1996年-
吉林大學客座教授
2004年11月-2007年10月
中山大學客座教授
1996年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名譽教授
1996年
南京大學化學系兼職教授
1996年
南開大學化學系兼職教授
1996年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客座教授
1997年08月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客座教授
1999年
華中科技大學名譽教授
2002年
東北師範大學雙聘院士
2009年-2012年
清華大學化學系兼職教授
2012年
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2015年
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訪問領軍教授
——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
學術期刊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參考資料
1998–2002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Dalton Transactions》國際編委
1998–2000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國際編委
2001–2006
《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國際編委
2001–present
《Chemistry – A European Journal》國際編委
2006–present
《Chemistry – An Asian Journal》國際編委
2012–present
《Inorganic Chemistry》國際編委
2009–present
《ChemCatChem》國際編委
2009–present
《Journal of Inorganic Biochemistry》國際編委
2010–present
《Chemical Science》國際編委
2011–present
《ChemPlusChem》國際編委
2013–present
《Chemmical Communications》國際編委
2013–present
《Inorganic Chemistry》國際編委
2014-present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國際編委

人物評價

支志明的研究涵蓋了無機化學、材料科學、催化學和藥物相結合的跨學科領域,在整個化學領域都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無機光物理和金屬藥物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2013年英國皇家學會Centenary Prize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