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無性釋

攝大乘論無性釋

《攝大乘論無性釋》,唐玄奘法師譯,共十卷。農曆三月一日,《攝大乘論無性釋》始譯紀念日。

經文介紹,人物介紹,

經文介紹

《攝大乘論無性釋》始譯紀念日為農曆三月一日。《攝大乘論無性釋》,唐玄奘法師譯,共十卷。
《攝大乘論無性釋》,《攝大乘論》,又稱《攝論》《廣包大義論》,印度無著菩薩造。該書解釋大乘阿毗達磨經之《攝大乘品》,闡述大乘教義,著重瑜伽行派觀點,共分十章,因其內容賅攝大乘佛教一切聖教法門要義,故稱《攝大乘論》,為攝論宗根本要典。《攝大乘論》註疏極多,印度即有世親、無性二師所作注釋,其中世親《攝大乘論釋》有三種漢文譯本:一、陳真諦譯,十五卷。二、隋達摩笈多與行矩等合譯,十卷。三、唐玄奘譯,十卷。無性《攝大乘論釋》則只有一種漢文譯本,即唐玄奘譯本,也分十卷。據《開元釋教錄》記載,貞觀二十一年三月一日,玄奘法師於弘福寺翻經院開始翻譯《攝大乘論無性釋》,至二十二年六月十七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完成,沙門大乘巍、大乘林等筆受。

人物介紹

玄奘(600~664),唐代高僧,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經家之一。姓陳,俗名褘,偃師人。玄奘法師於唐太宗貞觀年間西行,跋涉萬里,於貞觀七年至印度,在印遊學多年,深受戒日王之敬重,戒日王曾為法師設大會,敕使諸國義解之徒於曲女城匯集,玄奘法師受請登床,專揚大乘論意,被尊為“大乘天”。法師於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以所獲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獻於朝,太宗使於弘福寺傳譯之。高宗永徽三年,於慈恩寺以西域之法建大塔。顯慶四年,高宗以玉華宮為寺,次年法師於該寺譯《大般若經》。麟德元年二月,命弟子普光抄錄所譯之經論,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同月五日示寂,壽六十五。玄奘法師一生事跡,詳見《大唐西域記》《廣弘明集》《續高僧傳》《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佛祖通載》諸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