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孫派

為中國雲南瀾滄江下游地區小乘佛教教派之一。又稱田園派。其戒律較擺貝派鬆弛。寺院皆建於寨中。主要流傳於車裡一帶。當地傣族信奉此派者占優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擺孫派
  • 性質:小乘佛教教派之一
  • 別名:田園派
  • 地區:中國雲南瀾滄江下游地區
流傳區域,主張,代表人物,

流傳區域

主要流傳於景洪、罕、臘、旺、棒等壩區,以景洪縣宣慰街大佛寺為中心。其戒律不如擺壩嚴格,僧侶日居
擺孫派
佛寺(寺建於村寨之中),與村民來往頻繁,並為病者驅魔,為死者開路。每逢宗教節日,均主持宗教儀式。此派寺院有寺奴、寺田,收益頗豐。

主張

主張僧侶不必戒葷,不必在山中修行,可以接受他人施捨。

代表人物

王維,字摩詰,河東人。工書畫。名和字均取自於《維摩詰經》中的維摩詰居士,維摩詰是佛門弟子。王維多才多藝,工詩善畫,兼通音樂,書法也有很深的造詣。蘇軾評論他的詩畫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21歲中進士,得到張九齡提拔,官至監察御史。張九齡罷相,他便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以詩才聞名於唐開元天寶年間,當時有“天下文宗”之稱。他寫了一些富有積極意義的詩,許多詩的藝術成就很高,其山水田園詩更是令人大開眼界,與孟浩然等被人們稱為“山水田園派”詩人。王維早年即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信奉佛教,隨著政治上遭受挫折,思想趨於消極,晚年更是奉佛長齋,衣不文采,居藍田別墅,與道友裴迪往來,“彈琴賦詩,傲嘯終日”,正如他自己寫的:“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消。”“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因而後期的不少詩作對現實幾乎無任何積極反映,佛老消極思想濃厚,有的甚至充滿了佛空無寂滅的唯心哲理,在他生前,人們就認為他是“當代詩匠,又精禪上理”(苑鹹《酬王維序》),死後更得到“詩佛”的稱號。“摩詰心淡泊,本學佛而善畫,出則陪岐,薛諸王及貴主游,歸則饜飫輞川山水,故其詩於富貴山林,兩得其趣。”宋張戒的話很好地概括了王維隱逸的獨特之處,也是他人生最大的特色。
擺孫派
在盛唐熾盛的佛風中,王維虔誠地投向佛教,連他的名和字摩詰都昭示了他與佛教的契合緊密,佛教影響了他的生活節奏和政治態度,可以說,佛教左右了他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他的一生與政治似遠似近,對社會似親似疏,對自我似執非執,他的一生是這樣,他的詩與畫也如此。考察當世一般的詩人甚至人,一般人只將佛境當作人生調節的手法,與現實,則是丁是丁,卯是卯,王維則不是他將佛引入人生,追求佛境中的“我”與現實中的“我”的合一,佛境中的藝術與藝術中的佛境合一,佛教深深地融入他的社會生活、政治追求、藝術創作中,達到了政、藝、禪三位一體。
王維的禪心可以從他的許多詩中得到明證,如:“清淺白石灘,綠蒲尚堪把,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王詩的禪理佛趣可以說是俯首即拾,觸目菩提。
王維的禪心更可以從他的政治仕途中得到昭顯。作為結束王維三十年知音不遇的苦悶,使王維得到再次入仕機遇的張九齡,可以說是王的恩師。但張九齡因與奸臣李林甫為敵而受到排擠,最終被唐玄宗找了個藉口罷相,恩師的遭遇沒有激發王維與奸臣鬥爭的義憤,相反卻使王維以一種更圓滑的態度去對待政治,對李林甫,他肉麻地吹噓,由此,他的官運較為通達,官職不斷升遷。張九齡的罷相,使王維吸取了“教訓”,改變了態度。產生這種影響的內在原因不是王維的品格,而是他所受的圓滑的佛教哲學,宗教信念使然。日日誦習禪理的王維出入於名山古寺,交遊於名僧大家,但仍不忘往來於歌樓酒苑,真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可以說,作為詩人,作為一個社會人,一個官吏,王維是成功的,但作為一個表里如一的人格上偉人,王維是失敗。甚至他是一個卑劣者。因為,禪的圓潤使他沒有了原則。王維在安史之亂迫受偽官之後,兼作俗人與超人的得意人目生,一度傾覆,使他內心羞愧得無以復加,其宗教心態也由“奉佛出塵”轉向了“奉佛報恩”,達到了仕隱兩相忘的境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