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動學說

擺動學說,Crick(克里克)根據立體化學原理提出的擺動學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擺動學說
  • 外文名:wobble hypothesis
  • 提出者:Crick(克里克)
  • 提出時間:1966年
1966年,Crick(克里克)根據立體化學原理提出擺動學說(wobble hypothesis),解釋了反密碼子中某些稀有成分(如I,次黃嘌呤)的配對。
Crick對於tRNA能識別幾種密碼子的現象,提出鹼基配對的“擺動學說”。擺動學說認為,在密碼子反密碼子的配對中,前兩對嚴格遵守鹼基配對原則,第三對鹼基(密碼子3‘位鹼基和反密碼子5’位鹼基,也稱為擺動位置)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擺動”,他認為除A-U、G-C配對外,還有非標準配對,I-A、I-C、I-U,由於存在擺動現象,所以使得一個tRNA反密碼子可以和一個以上的mRNA密碼子結合。
如下:
反密碼子5'位鹼基
密碼子 3'位鹼基
G
C或U
C
G
A
U
U
A或G
A,U或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