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桿菌科

擬桿菌科(Bacteroidaceae)是細菌的1科。本科細菌革蘭氏染色陰性,無芽孢,化能有機營養的專性厭氧桿菌,細胞可呈直桿狀、弧狀、螺旋狀或多形態,但不分枝;運動或不運動;可代謝碳水化合物、蛋白腖或代謝中間產物,產生可檢測的有機酸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擬桿菌科
  • 拉丁學名:Bacteroidaceae
  • :細菌界
  • 擬桿菌
  • 革蘭氏染色:陰性
  • 細胞形態:直桿狀、弧狀、螺旋狀
簡介,第一群,第二群,第三群,

簡介

1933年,E.普里布拉姆建立此科。其後雖有修正,但基本表現特徵未曾更改。現在所用的定義是L.V.霍爾德曼等人於1984年提出的。本科包括的細菌種類非常龐雜。依照能量代謝的最終電子受體不同,可分為3大群。

第一群

以有機物為最終電子受體的細菌,包括擬桿菌屬和梭桿菌屬。在《伯傑氏系統細菌學手冊》第一卷(1984)中,還包括纖毛菌屬、丁酸弧菌屬等11個屬。這些屬是以細胞形態、鞭毛、可代謝的底物和產物的種類來區分的。擬桿菌屬和梭桿菌屬中的有些種是人類致病菌,造成深層器官(腦、肺、肝等)膿腫。其餘各屬、種細菌多是動物消化道棲居菌,有許多是瘤胃細菌。

第二群

是以元素硫或氧化性無機含硫化合物為最終電子受體的細菌,有脫硫磺單胞菌、脫硫弧菌屬等8屬。這群細菌都是具有細胞色素,可依據其含硫電子受體的種類、細胞形態、代謝底物等來區分。它們多棲息於水域淤泥中,少數可見於動物消化道中。

第三群

是以質子為最終電子受體的細菌。還不能單獨培養,必須與利用氫的產甲烷細菌或硫酸鹽還原菌共同培養。1967年,M.P.布賴恩特發現這類細菌,1980年和1981年發表兩個新屬、新種:共養桿菌屬、沃氏共養桿菌和共養單胞菌屬、沃氏共養單胞菌。前者只降解丙酸,後者即可降解C4~C8的多種脂肪酸,又可降解丙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