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古·鑿井北陵隈

這首詩是《擬古》詩的第四首,主要寫少壯時期專攻學問,徒然自苦,老年時宜改計放志行樂,並引古事證明賢愚同盡,毀譽也無所謂。其中不無憤詞,抒寫詩人鬱鬱不平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擬古·鑿井北陵隈
  • 創作年代:南朝宋
  • 文學體裁:五言古風
  • 作者:鮑照
作品全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鑿井北陵隈,百丈不及泉。
生事本瀾漫,何用獨精堅。
幼壯重寸陰,衰暮反輕年。
放駕息朝歌,提爵止中山。
日夕登城隅,周回視洛川。
街衢積凍草,城郭宿寒煙。
繁華悉何在,宮闕久崩填。
空謗齊景非,徒稱夷叔賢。

作品賞析

“鑿井北陵隈,百丈不及泉”二句是比喻,借鑿井百丈卻不及泉比喻徒勞無益。隈,指山或水的彎曲處。北陵隈,《爾雅》稱雁門山為北陵隈。在雁門山的彎曲處鑿井本來就夠費力,何況掘了百丈之深,暗示鑿井的辛苦。誰知辛辛苦苦鑿井達百丈之深竟然“不及泉”,自然是徒勞無益,豈不令人憤然。
《孟子》說:“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鮑照出身寒族家庭,自稱“負鍤下農”,而“釋擔受書,廢耕學文”。他雖刻苦攻讀,積學成才,但仍不見顯貴。由於“百丈不及泉”,詩人悔其專苦:“生事本瀾漫,何用獨精堅。”瀾漫,此處為分散或繁多的意思。
精堅,此處是專心刻苦的意思。這兩句是說人生可做的事是多方面的,是無窮無盡的,何必專攻一途。當然,這並不是詩人的認為學問無用,恰恰相反,詩人是在抱怨學問無所用。在那個門閥制度盛行的社會裡,一個寒門之士即使學問滿腹,才華出眾,也定然會受到壓抑的。難怪詩人產生這樣的變化:“幼壯重寸陰,衰暮反輕年。”詩人少壯時期,勤苦治學,是那樣的珍惜時間。
按照一般規律而言,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更懂得時間的可貴。然而詩人說到了了衰暮之年,卻不重視時間了。通過一“重”一“輕”、一正一反的對比,寫出了詩人生活道路的變化,即由不知改計到今已改計的變化。“放駕息朝歌,提爵止中山”二句,承接“衰暮輕年”,具體寫怎樣改計。朝歌,商紂的都城。《漢書.鄒陽傳》:“邑號朝歌,墨子回車。”墨子反對音樂,相傳他憎恨“朝歌”二字的意義而不肯走近。提爵,指提壺。《搜神記》:“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這裡的“放駕”句反用墨子的回車之事,“提爵”則暗用造酒之事。
接下來八句,寫詩人之所以改計的緣由,分為兩層:“日夕”六句為一層,寫登城隅,視洛川,呈現一片“街衢積凍草,城郭宿寒煙”頗似荒涼的景象。這裡是舉眼前近事說明繁華不能持久保住。“空謗齊景非,徒稱夷叔賢”二句為一層,是說賢愚同盡,沒有必要強為分別。《論語》:“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山之下,民到於今稱之。”詩人對比此舉出“非”與“賢”皆是“空謗”、“徒稱”。既然如此,毀譽也就無所謂了。全詩於憤詞之間,也流露出消極的思想情緒。
這首詩除用比喻之外,主要的是運用了對比的方法。對比源於人類思維中的對比聯想,它側重於內容,不一定具有對仗的形式,卻可以包括對仗的形式。如“幼壯重寸陰”與“衰暮反輕年”的對比,少壯愛惜光陰,年老更應珍惜時間。“日夕”六句與“空謗”二句,是近事與古事的對比。而“空謗齊景非”與“徒稱夷叔賢”二句則是側重內容也包括對仗形式的對比。由於詩人注重在事物和情理上形成強烈對比,突出了所要表現的對象,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作者簡介

鮑照(414年-466年),字明遠,東海郡人(今屬山東臨沂市蘭陵縣長城鎮),中國南朝宋傑出的文學家、詩人。
宋元嘉中,臨川王劉義慶“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鮑照以辭章之美而被看重,遂引為“佐史國臣”。元嘉十六年因獻詩而被宋文帝用為中書令、秣稜令。大明五年出任前軍參軍,故世稱“鮑參軍”。泰始二年劉子頊起兵反明帝失敗,鮑照死於亂軍中。
鮑照與顏延之、謝靈運同為宋元嘉時代的著名詩人,合稱“元嘉三大家”,其詩歌注意描寫山水,講究對仗和辭藻。世稱“元嘉體”,現有《鮑參軍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