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古·日暮天無雲

《擬古·日暮天無雲》是魏晉詩人陶淵明的一首五言詩,擬的是古代那些表現“美人遲暮”的作品。作者代佳人說出心中的苦悲,這裡是以佳人之口自傳心曲,益顯意深情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擬古·日暮天無雲
  • 創作年代:晉末
  • 作品出處:陶淵明集
  • 文學體裁:五言詩
  • 作者:陶淵明
作品原文,詞句注釋,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擬古
日暮天無雲,春風扇微和①。
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②。
歌竟長嘆息,持此感人多③。
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華④。
豈無一時好⑤,不久當如何?

詞句注釋

①扇:用作動詞,吹動。扇微和:春風吹拂,天氣微暖。
②佳人:美人。美清夜:愛清夜。達曙:到天明。酣:酒足氣振的樣子。這兩句是說美人喜歡這清靜的夜晚,通宵喝酒唱歌。
③歌竟:歌唱完了。此:指下文四句歌辭。持此:仗著這支歌曲。感人多:十分動人。這兩句是說美人唱完歌便長聲嘆息,這首歌極其動人。
④皎皎:光明的樣子。灼灼:花盛的樣子。華:同花。
⑤一時好:一時之美好。指“雲間月”圓而又缺,“葉中花”開而復凋。這句和下句是說月和花美在一時,不能長久。

作品鑑賞

這首詩擬的是古代那些表現“美人遲暮”的作品。這樣的作品“古詩”中有,不過,對照起來,擬的更像曹植的《雜詩》“南國有佳人”之類。
詩寫的是佳人在春天的一個“日暮”和“清夜”的感觸。日暮的景色很美,天空萬里無雲,顯得非常澄澈;春風把微微的暖意一陣一陣地送來,叫人感到無比舒適。面對如此景色,自然使人為之心曠神怡,而春風又似乎對人特別有情,殷勤地傳布著“微和”,顯得人情物態的極為融洽。“日暮天無雲”,即目生情,出語清新自然,“春風扇微和”,“扇”的擬人,“微”字的體貼,都富於情意。這是“日暮”。“清夜”的景色又將如何呢?天色、暖意當亦如之,而後面又補寫了“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華”,顯出更是花好月明,景色就更加迷人了。“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佳人喜愛這清夜,徹夜酣飲,唱歌直到天明。“佳人”,美人,富於青春活力的女子,面對如此的良辰美景,自然激發了她的生活熱情,激發了她對美好人生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她的“酣且歌”,是對春景的陶醉,也是對人生的陶醉,如同後來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所寫:“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雖則活動內容不盡相同,而心情則是一樣的。上面的寫景抒情,寫日暮景包含清夜,而“美清夜”又暗含日暮,清夜景又見於後幅,用筆錯落互見,不同於靖節慣常的平敘,賞者當有會於心。
後幅是樂極悲來了。“歌竟長嘆息,持此感人多。”“竟”者歌終也,“持此”猶得此、對此之意。大凡人們面對美好的事物,常常是愛之又惟恐失之,如此春夜,真叫人喜不自勝,但轉念一想,它也難以存在多長時間。佳人還會想到:自己的芳華又能保持多久?芳顏清歌又能否得到世人的賞識?這就是“持此感人多”的種種複雜意緒,“此”即良辰美景之謂也。下面四句或謂即佳人歌唱之辭,而理解為歌竟時的自言自語(即嘆息之詞)似更貼切。狀“月”前用“皎皎”,又以雲來烘托;狀“華(花)”用“灼灼”形容,又襯以綠葉。這是多么美好,真是花月交輝啊。春夜越美,春夜在她的印象中越好,就越能反跌出她的惶恐、她的失意、她的焦慮。“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話語似不甚峻切,內在的情感份量是不輕的。曹植“南國有佳人”後幅是:“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作者代佳人說出心中的苦悲,這裡是以佳人之口自傳心曲,益顯意深情婉。
與上述曹植《雜詩》一樣,這首詩也是一篇寓言體作品,“佳人”顯現了作者對人生的執著,詩中“美人遲暮”之感,正見出他某種用世之情。組詩《擬古》作于靖節(陶淵明)晚歲,這可見作者身處易代之時,也並未忘懷世事,失去生活的熱力。鐘嶸在《詩品》中舉此詩以為別調,評云:“世嘆其質直。至如‘歡言酌春酒’、‘日暮天無雲’,風華清靡,豈直為田家語耶?”認為此詩不是一般的“田家語”,也就是說它似乎別有寄託;認為此詩並非“質直”,而是辭采華美,這在靖節詩中確不多見。寫“佳人”云云,全部陶詩一百二十多首,也只有這一篇。至於方東樹說此詩“情景交融,盛唐人所自出”(《昭昧詹言》),正可作“風華清靡”一語的註腳。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公元393年(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公元405年(晉安帝義熙元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公元406年(義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