擗

用力使其脫離原來物體 [break off]。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擗
  • 外文名:[break off]
  • 拼音:pǐ
  • 意思:用力使其脫離原來物體 
基本意義,古籍解釋,

基本意義

〈動〉
用力使其脫離原來物體 [break off]。如:擗棒子
連續拍打[胸部] [pound]。如:擗踴(拍胸跺腳);擗踴哀號(拍胸跺腳,哀痛哭號)
避,躲 [avoid;hide]。如:擗掠(收拾,整理)
另見bò
--------------------------------------------------------------------------------
通“僻、避、辟、譬”
、避、辟、僻、譬---- 《左傳·昭公六年》:“楚辟我,衷若何效辟。”杜預註:“辟,邪也;衷,正也。”闢作“僻”解。《離騷》:“扈江離與辟芷兮。”闢作“擗”解,即捶胸。《詩經·邶風·柏舟》:“寤辟有票(“票”加提手旁)。”闢作“避”解。《禮記·儒行》:“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辭怨。”《札記·中庸》:“辟如行遠,必自邇。”闢作“譬”解。(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71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房益切《集韻》《韻會》《正韻》毗亦切,𠀤音辟。拊心也。《孝經》擗踴哭泣。通作辟。《詩·邶風》寤辟有摽。
《莊子·馬蹄篇》摘擗為禮。《注》屈折手足之意。亦作擘。
《韻會》匹歷切,音霹。擘開也。《楚辭·九歌》擗蕙櫋兮旣張。《注》擗,折也。
《韻會》匹辟切《正韻》匹亦切,𠀤音僻。義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